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出小镇记

出小镇记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作者: 路明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4478189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9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座江南小镇的旧日流金:小镇青年温暖的成长故事 这是一本复原小镇生活、书写小镇青年成长的疗愈之书,一本“直接翻开即可”的友好小书。江南小镇的水土风物承载许多温暖故事。·一个时代的步履不停:知青子女、厂矿子弟的“归乡”旅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知青与三线工人远赴他乡,诞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知青子女、厂矿子弟。八九十年代,他们设法从各地迁入上海隔壁的小镇,又谋划着更进一步的迁徙。代际矛盾、身份认同……三代人平淡的故事中,隐伏着对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触及与理解。·当代离乡者的地域认同:我们如何定义城市,回望故乡?对迁居城市的小镇青年,如果城市是“巢”,小镇是什么呢?也许只因为一些人,因为他们的包容和温暖,让“我”愿意成为他们中的一个。
内容简介
一个孩子眼中,关于成长与变迁的故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平静的江南小镇里,来了一群被时代裹挟的上海人,以及随父母迁徙的知青子女、厂矿子弟。少年奔波于小镇与上海之间,像反复的练习。有一天,他们离开小镇,奔赴各自的命运。多年后回望,小镇上的夏驾桥、龙王庙、糕点铺、街机房、国二厂,隔代人的群像,纷纷以倒带的方式重建。一段历史、几代人生,都在岁月里作答。
作者简介
路明,物理学博士,大学教师,现居上海。著有《名字和名字刻在一起》。
目录
序:少年奔跑之际/潘向黎
自序
桥上少年胆 〇〇一
江南童谣 〇〇七
咸菜瓶 〇一五
船的事 〇二一
上海来的外婆 〇二七
去夏驾桥看火车 〇三五
打手心 〇四七
告白 〇五九
塑料花 〇六九
废铁托拉斯 〇七五
糖枇杷 〇八五
澡堂 〇九三
电影院 〇九九
坐救护车去上海 一〇五
出走 一一一
稻田 一一七
木瓜河 一二七
少年王希望 一三五
小叔 一四五
纵火 一五五
车匪路霸 一七一
离开小镇的夏天 一八一
变轨 一八九
国二厂 一九七
丝厂往事 二〇九
江津厂 二二一
姐姐 二四三
少年下落不明 二五一
老混蛋 二五九
后来的事 二六九
跋:种子的归来 二七五
摘要
     小镇的布局,像一头猛犸象的化石。以老街为脊椎,两侧的肋骨是深深浅浅的巷子,四肢是四家大工厂:国二厂、造船厂、纺织厂、粮机厂。道路向北延伸,隐没于田野中,像一条意犹未尽的尾巴。两条长长的象牙,一条指向小学,一条指向中学。 化石之外,是无穷无尽的稻田。我总是记不得那些村庄的名字,孔巷、邵村、薛家、南圩、车塘、香花桥、和尚浜……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无非是稻浪中有几间房子聚拢在一起,形成小小的岛。 邻居小哥哥带我去探险,两人在稻田里迷了路。一不小心,我的一只鞋陷在泥里。小哥哥无奈,只好背着我走。 太阳西沉,四野苍茫,我肚子饿了,但并不害怕,风里有粮食的味道,稻田的气息让人安心。远处,几缕炊烟升起。田埂上出现了几个小黑点,大声呼喊我的名字,是发急的爸妈一路寻来。 那年我六岁。 如今我站在车流滚滚的路边,试图辨认当年探险的路线,哪里崴了脚,哪里掉了鞋,哪里踩到一条死蛇,哪里捉到一只硕大的蚂蚱。记忆没了参照物,像掌中的麻雀找不到着力点,扑腾着翅膀,飞不起来。 只有那条小河还在。 小河名叫夏驾河,河上有一座通济桥,建于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桥洞是完美的半圆形。我出生的那天,奶奶从桥顶扔下一个皮球,这是小镇的习俗,球有多大,男孩儿的胆就有多大。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不知奶奶有没有后悔过,早知如此,丢个乒乓球就够了。 桥头曾有一座小小的庙,元大德六年(一三。二年)始建,明天顺四年(一四六。年)重修,歇山式屋顶,飞檐斗拱,内供泥塑龙王爷,乡下人唤作龙王庙。奶奶说,她见过庙里的龙王打呵欠。夏驾河流经龙王庙,汇入吴淞江。吴淞江蜿蜒东去,流人上海后,换了个更响亮的名字——苏州河。 奶奶扔下的皮球,几时能到外白渡桥? 在我读初中时,桥拆了。 拆桥是为了走船——桥洞太低,大船开不过去,走船是为了运水泥和黄沙,运水泥和黄沙是为了修路,修路是为了致富。那时人们憋足了劲要致富,谁阻碍了致富,谁就是罪人。 拆桥花了整整一个月。潜水员分批沉入水底,拔掉打人淤泥的木桩,然后安放。东边两百米处,新建了一座水泥大桥。 我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捣蛋劲也没了。原本胡天野地的熊孩子,渐渐长成拘谨内向的少年,像昆曲里不中用的书生。大人很欣慰,夸我懂事了。只有奶奶忧心忡忡,她说,这孩子的胆丢了。 我站在河边,河水黏稠,漂浮着垃圾和水草。没有船。路修好了,也就不需要船了。 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 我向河岸望去,过去生长稻米和油菜的田野,如今长出了连绵的高楼。如果对比二十年前后的照片,你会发现,对岸升起了一个钢筋水泥的星球。 这里是小镇的拆迁房集中地,失去土地的农民陆续搬到这里。前年大涨一波后,此地房价破万。开发商欢天喜地盖楼,农民欢天喜地拆迁——种地能赚几个钱? 不仅农田在消失,农民也在消失。农家子弟或是读书,或是打工,以各种方式离开了土地。几代农民的梦想,是当个街上人。 对土地来说,一代人死去,像收割一茬庄稼一样自然。人类的改朝换代,自命天翻地覆,在土地面前不值一提。土地只记得两件事:几万年前,这里长出野草;几千年前,这里长出庄稼。这是江南优选的水田,生长《红楼梦》里的“绿畦香稻粳米”。今天,这里生长GDP。 我常常想起那座桥。当我想起桥的时候,后来的时间就消失了。像做梦一样,如果你在梦里是个小学生,就不会记得小学以后的事情。所谓人生若梦,大概是说,一切都已经发生过,只是我们想不起结局。 后来我知道,在我二十岁生日那天,奶奶去了夏驾河边。 龙王庙毁于四十年前。奶奶对着庙的位置,点起两支半斤重的香烛,献上猪头和米糕。奶奶虔诚地跪倒,祈求龙王爷开恩,找回她孙子的胆子。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