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千山万水 《道德经》的启示

千山万水 《道德经》的启示

  • 字数: 25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周南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1647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谈求知,忆游历,思人生——在管理学术与生命历程的“千山万水”之间跋涉求索时的感悟分享
内容简介
本书由作者在管理学术与生命历程的“千山万水”之间跋涉求索时写下的。本书共计68篇随笔,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谈求知。谈自己求学、教学与研究中的经验、教训、观察和思考。此外,对自己几年前提出的“Think Global,Act Local,Live Native。”(放眼世界,立足当地,融入生活)的观点进行新的探讨。 第二部分:忆游历。由于讲学、开会、旅游的缘故,我访问过许多地方。身临名胜,触景生情,感慨良多。这次收录了部分根据当时的笔记、照片或初稿修改而成的随笔,权当陪大家“到此一游”。 第三部分:思人生。在此部分,思考人生路上的“三生”(生计,生活,生命)与“三要”(要钱,要活好,要命),介绍自己与同事、学生跑步锻炼的心得,并记录个人的人生感悟。
作者简介
    周南,福建古田人,1952年生,福建沙县插队知识青年,福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工农兵大学生,1981年考上教育部出国研究生,在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和犹他大学分别获得工商管理硕士与市场营销学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犹他大学、阿卡迪亚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任教,现任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特聘教授。2007年被教育部聘为企业管理学科的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担任武汉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19年获《国际商业研究》(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创刊50周年银奖,同年获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首届杰出贡献奖。
目录
致谢
前言:书里,路上,心中
第一部分 谈求知
1-1 才上一层楼,前方万重天
1-2 一登龙门,信心百倍
1-3 “山竹”过后,从“树木”看“树人”
1-4 渐悟与顿悟
1-5 笔耕不辍,自然而然
1-6 为人师者,必先正其心
1-7 教书“四有”:有心,有料,有趣,有效
1-8 大学生上课打瞌睡,怎么办?
1-9 何谓“游学”:游山水,学人生?
1-10 对话大一同学(一):做一个 “中国的世界人”
1-11 对话大一同学(二):学识与见识指导人生,胆识改变命运
1-12 读大一,不只是学知识?
1-13 “读大二,我还在寻路吗?”(一):善于总结
1-14 “读大二,我还在寻路吗?”(二):保持热情
1-15 “研究生们, 希望你们胸怀天下, 珍惜现在”
1-16 蓉城论道:“分享与合作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1-17 没有“压箱底”的论文, 就不是合格的博士生?
1-18 彭城论道:集体的力量推动我们前行
1-19 有志者,事竟成
1-20 因为相信,所以发奋,终见曙光
1-21 读博不容易,明早就毕业? (一)
1-22 读博不容易,明早就毕业? (二)
1-23 登山何尝易,读博未必难
1-24 放眼世界,立足当地,融入生活
1-25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市场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应对文化差异?
第二部分 忆游历
2-1 母教一人,不言之教
2-2 楚汉鸿沟,中分天下:项羽为什么失败?
2-3 弘忍、神秀与惠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
2-4 弘忍、神秀与惠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二)
2-5 非“宁静”,何以 “致远”?(一)
2-6 非“宁静”,何以 “致远”?(二)
2-7 刘备凭什么当皇帝(一):三顾茅庐
2-8 刘备凭什么当皇帝(二):三顾堂前的三棵树
2-9 见死不救,英雄末路(一)
2-10 见死不救,英雄末路(二)
2-11 江南三大名楼游记
2-12 蕲春李时珍故乡印象
2-13 左宗棠故居柳庄访问记:身无半亩,国之栋梁
2-14 尹克荣故居的无穷树
2-15 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一)
2-16 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二)
2-17 昆阳郑和公园访问记
2-18 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功名忘不了?
2-19 罗汉寺与罗汉娃
2-20 从无知开始认识自己的苏格拉底
2-21 德尔菲阿波罗神庙散记
2-22 仰望雅典卫城
2-23 在雅典希罗德·阿提库斯剧场看歌剧
2-24 “到机场后,跟我走”
第三部分 思人生
3-1 三生有幸:生计,生活,生命 (一)
3-2 三生有幸:生计,生活,生命 (二)
3-3 关注哲学与众生,胜过关注手机与自我(一)
3-4 关注哲学与众生,胜过关注手机与自我(二)
3-5 哲学既然无用,为什么还用?(一)
3-6 哲学既然无用,为什么还用?(二)
3-7 迈开腿,管住嘴,按时睡
3-8 写在深圳大学管理学院“阳光跑团”成立日
3-9 夏日长跑乐(一):跑步与吃橙子没有区别
3-10 夏日长跑乐(二):三伏晒背,充能补阳
3-11 去马拉松的故乡“朝圣”(一)
3-12 去马拉松的故乡“朝圣”(二)
3-13 插队50周年有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14 MBA毕业35 周年随想:战天斗地,顶天立地,欢天喜地
3-15 MBA毕业35 周年纪念:溯游千里回乡的鲑鱼
3-16 EMBA教学思考:“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3-17 写文章,做学问,出思想
3-18 大时代,小故事
3-19 师生关系之“三老”:老板,老师,老爷子
3-19 附录“我乐在其中!”
《道德经》索引
地名索引
学校名称索引
人名以及其他索引
摘要
     1-1 才上一层楼,前方万重天 写这篇小文前,上互联网查阅,才知道福建沙县有16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优选的是坐落于大洛镇宝山村的锣钹顶,海拔1537米。我在沙县长大,上大学前去过的优选峰是高桥镇桂岩村的天台山。站在海拔约千米的山顶一带,无论往哪个方向看,都是近处林木葱茏,远处峰峦叠嶂。当时年少,无论如何也不曾料到,后来即使远至天涯海角。总有山与我相伴。 山外是何处?23岁那年,我去福州上大学。临毕业时,父亲得了急病,我赶回沙县。几天以后,他去世了。父母合葬在柱源村后的一座小山上(墓地是父亲生前选的),山下是柱源村与镇头村之间的小盆地,盆地中间有条小溪,溪边多水田。我小学毕业于镇头小学,学校后面是重重高山。 从老家赶来参加葬礼的大表兄包朋华,站在父母的墓前,指着对面的山峰对我说:“南表弟,这座墓风水不错,正对高山,寓意‘看得高,走得远’。我相信,舅舅的心愿是你将来越过这些山,到‘外面’去。 大表兄是姑姑的大儿子,生于1925年,比父亲小六岁。他们舅甥二人,从小在福建古田的小山村里一起下田干活、读书识字,十分亲密。我四岁时,我家就已从古田搬到沙县。懂事后,我只见过大表兄寥寥数次。他怎么知道父亲的心愿呢?父亲从未对我提起过啊! 我不懂风水,在场的其他亲友与父亲的同事们也不懂,我们都不明白大表兄说的“外面”到底有多“高”和多“远”,以及要越过多少座山才能到达。那是1978年夏天,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 四年以后,我30岁,“高飞远走”,去了美国留学。两国之间,相隔“千山万水”。身在异国,我有时会琢磨,大表兄说的“这些山”是这“千山”的一部分吗?我抱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在美国和加拿大学习、工作了12年。1994年,我到香港城市大学的前身香港城市理工学院任教,心态逐渐转变为“那山望着这山高”。我曾在《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的启示》一书中回顾过这个转变过程。 香港是个“山城”,无论哪一处,最多步行几十分钟就能到山边。天气晴朗时,我经常与学生们去学校的“后山”笔架山游学(见本书彩插图片1)。我告诉他们,眼前目力所及的山,无论是位于对面的香港岛,还是坐落在脚下和周围的新界与九龙半岛,我几乎都去过。往西边大屿山与澳门方向远眺,那一片海域中显露出座座小岛,海天之际隐隐有数重山。我常问他们:“你们能看到几重山?”这些山峰,最远的在几十公里以外,即使天气再好,也总是影影绰绰,看不分明。学生们看了又看,数了又数,有些回答“五重以上”,有些回答“七八重”,回答“九重”的最让我感兴趣。原因是,“九”是“大数”,泛指“多”。我跟他们谈起大表兄在我父母墓前说过那一番话。我对他们说:“我当年都走得出去,你们年轻。将来一定会比我‘走得远’。希望你们首先学会‘看得远’。 我们有时也在山上探讨怎样才能“站得高”。我们引用过王安石的诗句“不畏浮云 遮望眼。自缘身在优选层”,体会那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豪迈气概。我们也结合王之 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展开讨论。这两句诗体现了一种振奋向上的豪 情壮志。我尤其喜欢在山顶附近的很好观景点谈论这些话题。那里,蓝天白云,视野 开阔,“触景生情”,心胸也变得开阔了。我曾据此写就以下感想:“对我而言,初登笔 架山时,从观景点四望。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现在,不管往哪个角度望, 都觉得自己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 “人往高处走,登山次数多了,才能‘消化’ 眼前的‘景’‘象’,越往上行,思考与境界自然越‘高’‘远’。在大自然中领悟人生 真谛,层次不同,风光各异,潜移默化,行胜于言。”至于学生们,一批批地来了,又 一批批地离开了。二十多年过去。他们当中有一些人早已比我“看得高,走得远”。 去年,我65岁,从香港城市大学退休,幸运地加入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身处深圳大学后海校区,“悠然见南山”。我曾与一群修我的课的大一学生去附近的南山公园游学。公园高处,蛇口港与整个深圳湾尽收眼底,远处可见深圳湾大桥和对岸的香港。我们互称“同学”(人生路上一同求学者),互相鼓励。将来,他们也一定会比我“看得高,走得远”。 今年夏天,我与童泽林、张宁、张琴和周玲等几个早已毕业的学生结伴去云南游学。我们的最后一站是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3300米左右的高度可能是我这个年纪能承受的优选海拔了。古城的制高点是建立于清朝康熙年问的龟山公园。站在山顶,抬头可见连绵不绝的雪山,低头可俯瞰县城全貌。公园里有座大佛寺。夕阳下,大佛寺牌匾下的两句诗清晰可见:“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见本书彩插图片2)。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德经》第四章)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1978年从福州大学毕业留校当助教,至今正好40年。《礼记·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福建沙县山区走出来的我,仍对世界充满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