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考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考察

  • 字数: 20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邵新顺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1819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决非单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本书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研究对象,从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科学理论的层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知识界、理论界是如何得到广泛认同的,从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层面来探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化的,从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革命旗帜和精神武器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推进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建议。
目录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统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含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体现
第二章 作为社会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基本前提
一、主题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社会需要
二、白话文运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前提
三、文本转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化前提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马克思主义思想由传入到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入过程
二、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的传播
三、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转变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论战中被广泛认同
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发展必然性论争中的胜利
二、唯物史观在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的胜利
三、唯物辩证法的论战与其主流地位的形成
四、新社会科学运动与社会科学的现代转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内容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二、《矛盾论》和《实践论》:哲学思想的系统化
三、《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
四、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第二节 革命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教育
一、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二、路线斗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
三、整风运动与党的毛泽东思想化
四、对国民党反动意识形态的批判
第三节 牢固确立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
一、确立党对革命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坚持军队的无产阶级政治方向
三、“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作为革命旗帜和精神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第一节 在政治经济权利的实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农民和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二、在政权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三、在土地改革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第二节 建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文化阵地
一、意识形态的文化面目
二、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三、从文艺大众化到大众化文艺
第三节 在工农群众的革命动员中渗透马克思主义
一、依靠广泛建立的基层政治组织开展革命动员
二、利用报刊杂志和各种标语口号开展革命动员
三、利用各种集会和各种文艺形式开展革命动员
四、依托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体系开展革命动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
一、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前提
二、保持党的优选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
三、加强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内容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在动力
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内容
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内容
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内容
第三节 增进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动力
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二、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实现方法
第六章 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节 完善与充实理论体系,增强理论解释社会现实的能力
第二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选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第三节 切实加强反腐败工作,强化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形象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生态,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