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水煮重庆 上册 增订版

水煮重庆 上册 增订版

  • 字数: 2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作者: 司马青衫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22914949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该套书为有关重庆本土历史文化的通俗读物,内容涉及重庆本土的美食、民俗、文化和历史。作者精选重庆本土历史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人、事、物,广罗史料,去伪存真,用通俗的语言、诙谐的文笔,将重庆本土历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书中有趣的手绘老重庆线描图,更是锦上添花,别有一番风味。新版套书在2018年版《水煮重庆》的基础上,新增34篇有关重庆本土美食、民俗、历史等方面的美文,并重新细分为这样吃重庆、战火重庆城、历史的侧面、文化与方言、打望老重庆、这才是袍哥六个部分。上册内容主要是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样吃重庆,探究重庆特色美食的历史来源、文化背景、做法比较、评价等内容;第二部分战火重庆城,介绍重庆历史上的重大军事事件,比如抗蒙(元)事件、张献忠在重庆、重庆的禁烟运动、蜀军、四次成渝战记等内容;第三个部分历史的侧面,主要介绍了重庆历史上少为人知的人和事件,比如李平、吕文德、故乡麻城、重庆开埠事件、吴佩孚在重庆等内容。
作者简介
司马青衫,重庆土著,资深媒体人,重庆历史文化作家、美食作家,“水煮重庆”公众号出品人。开办有“水煮重庆”工作室,致力于重庆本土历史文化的传播和文创运营工作,主要从事重庆历史文化和川菜的研究。著有《水煮重庆》《被遗忘的光荣——大历史视野下的重庆酒史》等书,发表文章多篇。
目录
代序 莫再说重庆文化就是码头文化了,那是胡扯!
第一部分 这样吃重庆
重庆小面的起源
重庆火锅的起源
重庆豆花,你算老几?
老重庆的老川菜
重庆私房菜的祖师爷
老重庆的十大名菜,你吃过几款?
宫保鸡丁是重庆人发明的?
花椒鸡的历史
肥肠三题
重庆肥肠批判
老重庆的“三蒸九扣”
水煮牛肉为什么要骗人?
重庆糖肉
炒米糖开水和那些老重庆的小吃
第二部分 战火重庆城
1259年,重庆改变了全世界
不该被遗忘的战争——重庆43年抗蒙(元)血战史
张献忠对重庆干了什么?
明末清初大屠杀,全城只剩三千人
“重庆独立”事件
发端于重庆的一场“鸦片战争”
蜀军——第一支重庆军队
成渝战记(一):第一次,重庆就被忽悠了
成渝战记(二):一个打四个,重庆又输了
成渝战记(三):成都要统一,重庆不干,于是打了起来……
成渝战记(四):成渝最后一战
陪都,居然差点不是重庆
第三部分 历史的侧面
被诸葛亮收拾的重庆老大
唐朝皇室的发配之地——重庆
被金庸抹黑的重庆知府
麻城孝感:重庆人的虚拟故乡
重庆人,这是你回家的路
重庆,应该记住这个老外
被重庆保护的犹太人
大帅吴佩孚川渝流浪记
他们说,韩国泡菜的源头在重庆
摘要
     重庆小面的起源 有人很能干,把重庆小面的起源追溯到了汉唐。在下对此深表佩服。 我是老实人,所以说老实话。我觉得,重庆小面只是中国面条里很有个性的一个分支,而且是比较晚起的分支。不能把中国面条的虎皮,扯过来盖在重庆小面身上。如同不能像某些专家那样,把中国汤锅的起源(这个起源,怕要算到商周的大鼎头上了),算作重庆火锅的起源一样。 关于中国面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青海有个新石器时代的喇家遗址,里面就出土了4000年前的面条。这根面条,用谷子和黍子面粉混合,长约50厘米,直径只有3毫米,粗细均匀,颜色鲜黄,非常像我们现在的兰州拉面。兰州拉面,接近可以自称有4000年的历史了。 所以,现在,全世界都无奈地公认,面条的祖师爷出在中国。 那么,重庆小面的祖师爷,又是谁呢?重庆小面,又是怎么诞生和发展的呢? 此文不敢说考证,只能说猜。资料有限,且让鄙人猜上一猜。 要找重庆小面的源头,很简单,查一下重庆人在吃小面之前吃什么面就行。这一查,就自然查到担担面头上去了。 那担担面之前,重庆人吃什么面?这个问题就大了。 手头的资料有限,专享能够找到早年有关四川面条的记载,是宣统年问的《成都通览》。该书记载了“甜水面、炉桥面、攒丝面、杂酱面、白提面、卫生面”以及“菠菜面、扬州面、鸡丝面、清汤面、油提面、荞面、卤面、牛肉面、素面、抄手面、挂面”等近20种面条。但里面没有重庆小面,也没有担担面。 甜水面,抗战时期重庆就有,现在成都还有,我吃过。其实是手擀面块,微辣而甜,好吃。但不知道那个年代的甜水面,有没有麻辣。我猜是没有的,否则应该叫甜辣面了。 炉桥面,现在遂宁有人做。前些年,重庆似乎也有一家餐厅做过,好像还得了什么奖。这个炉桥面,是把面手工擀成圆形面皮,再对折,切成老式炉桥的样子(圆周不切断)。我觉得,这似乎有些牵强,有点为了凑“炉桥”之名,而刻意为之的嫌疑。我在网上查到,安徽定远县有个炉桥镇,历史悠久。这里的鸡丝手擀面也很出名。所以,我严重怀疑,成都当年的炉桥面,不排除是炉桥镇的移民,把他们的鸡丝手擀面,带进了成都。 攒丝面,就是清汤面,再把海带丝、萝卜丝等放在面的上面。重庆名菜有攒丝杂烩,走的就是这个路子。 杂酱面,早期也没有麻辣。重点是甜面酱,微甜酱香。 白提面,顾名思义,清汤本味。重庆小面有“提黄”的专业术语,是指面条要硬一点,断生就可以了。提,是指从锅里挑面。白提,很可能是就加点盐,也可能是重庆的“免青”,不要青叶子蔬菜。 卫生面,这个搞不懂是啥子玩意儿,猜都猜不出来。我只晓得麻将有卫生麻将,就是没有赌注,输了打手板那种。 成都那时是省城,四川的中心,全省吃货都朝它看齐。因此,重庆那时的面条吃法,估计和成都差不多。 《成都通览》里面记录了1328道菜,麻辣极少。那个时候,麻辣并非川菜主流,而是刚刚兴起。主流吃货界,不大搭理辣椒,认为这是很低端的味道。 事实如此,在当时,麻辣只有最下层的老百姓才喜欢,之后才逐步扩散的。高端群众,是瞧不大起粗俗的辣椒的。 所以我猜,清朝中后期的面条,有甜有酸有鸡汤,清淡是主流,麻辣应该是少数,就算有,也很可能是从担担面这类底层民众的小吃开始的。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