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还能变好吗 自我心理学帮你好好做自己

我还能变好吗 自我心理学帮你好好做自己

  • 字数: 15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944628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7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生而为人,都不完美,人间值得我们变得好一点儿。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生导师王轶楠和她的学生合著的一部心理科普文集,全书围绕“自我”这个主题,通过一篇篇专业而不失风趣,严谨而不失灵活的文章,讲述了如何了解自我,如何塑造自我,如何完善自我,最终如何超越自我等问题。读自我心理学,让你增强自知力,完成自我超越,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王轶楠,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特聘研究员,研究生导师。致力于中国人自我的研究,曾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课题十余项,已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发表中英文论文四十多篇,其中包括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如Journal of Personality,Human Brain Mapping),担任多本SCI/SSCI学术期刊审稿人,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多项,同时开设自我心理学、心理学论文写作与社会心理学课程。运营北师大自我研究组微信公众号“SelfMindnSocialBrain”。本书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00978)资助。
目录
序言:了解生活,从了解自我开始
Part 01 我,一个难懂的人
我,一个难懂的人
自我心理学研究的前世与今生
自尊是种礼貌,自恋是种骄傲
只要自我增强,不要自我膨胀
权力依存性自尊:从乔布斯看权威型与自恋型领导力背后的机制
自我挫败:成功的绊脚石
方向,在脆弱的平衡中寻找
自我同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自我监控:是谁的眼睛总在盯着你看
脆弱的高自尊:我的安静只是我的保护色
世事已够难为,你就不要再为难自己
你似孤勇的船长,赤诚又善良
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从性别角色标榜到双性化发展
“你感觉”不如“你认为”重要
自我实现:自信地追求你的追求
Part 02 加油吧,少年
测量你自己:黑暗又光明的自恋
吸引力法则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从心理学看人类的劣根性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但我会努力生活
你在为工作而焦虑吗:重拾《焦虑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别人的社交生活更丰富
长大以后:加油吧,少年
生于不同舞台,履行不同表演:自我呈现的跨文化比较
爱是一种决定:读《被讨厌的勇气》
Part 03 爱与不幸,都是成长
遇到爱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
你是我只敢在夜里想起的人
从“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说起
天空不蓝,依然可以微笑:观影《素媛》
寻找因爱重生的力量:从素媛到林奕含
你的另一半可能没你想的那么聪明:心理学家带你看清人性真相
人人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爱:观影《心灵捕手》
地狱与天堂之间:“女心理师”贺顿的精神成长之路
当马蒂尔达遇到精神分析:我看《这个杀手不太冷》
至少我,还能拥抱我自己
Part 04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家庭于我: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当你内心强大,整个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观影《公主日记》
我继承了爸妈的自尊
如果可以再回到童年:我看《功夫熊猫2》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观影《健忘村》
“过去我”的诠释,“现在我”的救赎:读《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这一次,你要靠自己:说说《摔跤吧!爸爸》
现实、理想与应该间的差距:从《追风筝的人》看自我救赎
参考资料
摘要
     我,一个难懂的人 张湘琳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亚里士多德 “我是谁”是一个终极命题,一场亘古的追问和探寻。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代,从德尔菲神庙镌刻的“认识你自己”到尼采喟叹“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从《梵高的自画像》到莫奈的《日出·印象》,从你到我,都试图清晰地定义“自我概念”。 能够清晰定义自我概念的一类人,在我们看来,大多是孤独的。当然,这种孤独是相对意义上,朋友相对较少的状态。 在心理学上,将自我概念清晰(self-concept clarity,SCC)定义为个体自我概念界定的清楚程度,及其内部一致性和时间稳定性程度。尼采对于自我的了解非常清晰,他在学术界的嘲笑与质疑中坚守自我,并从未怀疑自己将会名垂千古。 有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幸福感、人生意义感以及冲突管理,一言以蔽之,即高SCC使我快乐。另外,研究者发现,适应良好的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高于适应不良好的小学生,表明社会适应是自我概念形成的一个影响因素。 但我们知道,自我概念清晰的人并非一直快乐,也并非都合时宜。尼采常提到孤独,他孤独而痛苦,孤独到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失去理智,却仍然没法不孤独。 有研究支持了这一矛盾想法的来源。研究表明,只有在与朋友相处时,高SCC者体验到的快乐感才高于低SCC者体验到的快乐感;而在与陌生人相处时,高SCC者体验到的快乐感低于低SCC者体验到的快乐感。 研究者认为,高SCC的人对“我是谁”有更严格清晰的定义,也就能够更严格清晰地定义谁是朋友、谁是陌生人,最终影响他们的幸福体验。因此孤独如尼采,才在察觉到瓦格纳不是自己的朋友时,断然与之决裂。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多重角色中,我们不断经历着自我概念的分化和整合,这不可避免地带来生活状态的新陈代谢,带来现世生活与理想世界的冲突,带来同伴压力。当然,尼采是一个特别的个例,他作为一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反叛者,很难在当时代找到同伴。于我们而言,对一部分人的不满,或者一部分人对自己的不满,都可能成为当代少年甚至青年在探索自我时体验到的焦虑来源。 愿我们循着哲人的足迹,勇敢地清晰自我概念,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孤独、人际冲突、不合时宜,也许正是自我人格完善的信号。 “朋友啊,没有朋友!” 垂死的聪明人这样喊道; “敌人啊,没有敌人!” 我这个活着的傻瓜这样喊。 ——《人性的,太人性的》 人生或许无法做到无憾,但请尽量做到无悔。一个人时,善待自己;两个人时,善待对方。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