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陈说新语

陈说新语

  • 字数: 18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 作者: 陈新宇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1088729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从事教研以来的随笔、书评和诗歌等小文凡四十八篇,分为“读史阅世”“问学谏往”“清韵烛光”“闲情偶寄”四个部分。这类文章是发散思维与灵犀顿悟的结晶,代表着超越论文形式主义和教条考核标准的束缚,乃一种养心和自由之作。
作者简介
陈新宇,温格拥趸和阿森纳球迷,体育和文学业余爱好者。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近代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日本名城大学研究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法律史、比较法和法律职业伦理。著有《寻找法律目前的失踪者》《帝制中国的法源与适用》《中国近代法律史讲义》(合著)等书。曾获“十大法治图书”、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首都法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法律史学会优秀成果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等学术和教学奖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
目录
自序:并非多余的话
第一编 读史阅世
君子的复仇
法与名分——从汉代一起子杀继母案谈起
妇女呈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的诉讼策略
海瑞骂皇帝案的审判艺术
《大宅门》白家大爷的“斩监候”
习惯中国的法律宿命
宪法视野下的就地正法
寻找法律目前失踪者的意义
新旧问题——《大清新刑律》百年祭
沈家本:中国近代具体法治的践行者
“光棍”节前谈光棍:法律目前的光棍罪
为什么是《中华帝国的法律》?
张之洞体用思想的法律困境
第二编 问学谏往
环境与问学——翻书偶得
釜底抽薪:韦伯中国法问题的再反思
反特权法治与连坐:——李某案的法律史学思考
变幻的二审?——孙小果案琐思
我在现场:孟女士引渡保释听证会旁听记
司法改革背景下的法官转职
一种相思、三处闲愁——从历史法学派到近代中国的法律
保守主义思潮
范式转换:来华外国人与《大清新刑律》
经济学家视野下的中国法律史
告与不告,是一个问题!
古典中国法“杀一家三人”罪的法意与实践
李敖:法学院的匆匆过客
第三编 清韵烛光
清华校歌的故事
《无问西东》沈光耀背后的故事
法者还是墨者开启帝国——聆听何炳棣先生清华讲座有感
何处相思明月楼:楼邦彦的清华往事
那一刻,话风为之一变
人文与法意:清华法律图书馆琐思
时代的忧伤——瞿同祖的回国记
理性叙论,构建常识:《东京审判征战记:中国检察官向哲濬团队》评介
新百年的起点
因为中国法制史——致选修中国法制史的同学
你好,明理
写给小悦悦——以一个父亲的名义
第四编 闲情偶寄
UBC法学院的狗狗们
那一段史思的风情——东洋法制史研讨会观感
《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评介
法律史的另一种写法?——孔飞力《叫魂》读后
圆融无二:评黄源盛《晚清民国刑法春秋》
《全面揭露》:麦嘉琳大法官的第一本小说
殖民法史研究的力作——黄静嘉《春帆楼下晚涛急——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及其影响》评介
瞬时文化与学术自觉
新年致我青椒朋友们的一封信
那位穿阿玛尼的中年
欧冠与世界杯,孰强孰重要?
致谢
摘要
     第一编 读史阅世 君子的复仇 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结束。在中华民族举国欢腾的身影中,有一儒雅清瘦、步履微跛的中年男子,其脸上既有国耻得雪之喜悦,更有终得抉择后如释重负的超脱。“这一天,终于要来了”,他喃喃自语。 这位中年男子,名叫徐道瞵,是以宪法和法制史研究传世的有名法学家,时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这一天,是他苦等二十年的复仇之日。 十一月三日,阴霾细雨,常见的山城天气,徐道瞵出家门,但并非往行政院履职。在此之前他已经递上辞呈,此行的目的地是重庆北碚法院和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他递上的,是一纸诉状,控告的对象分别是张之江和冯玉祥,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控告的罪名:杀人罪。 二十年前,徐道瞵的父亲徐树铮遇害于廊房,凶手是自称“为父报仇”的陆承武。但徐道瞵知道,陆承武只不过是个傀儡,“稀里糊涂地唱了一出孝子的戏”而已。幕后的黑手,实是当时手握京畿兵权的冯玉祥。杀人案的执行者,则是冯的下属张之江。 这,是民国时代的一件名案。其背后,是一位法学家的复仇故事。 故事须从徐道瞵之父徐树铮谈起。徐树铮(1880—1925),字又铮,北洋名将,人称“小徐”,以便与曾任民国总统的“大徐”徐世昌区分开来。徐树铮是清末秀才,弃文从武,为段祺瑞所赏识,被着力栽培,成为段最为信赖的股肱之臣。段视其如己出,为了推荐他,甚至不惜当面与袁世凯翻脸。 民国八年(1919),官任西北筹边使的徐树铮兵不血刃,使受沙俄控制而“自治”的外蒙回归祖国怀抱。这是他人生的高峰,功劳之高,连孙中山先生也认为堪比汉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和“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等卫戍边疆之名将。 徐氏书法遒劲,诗词雅致,精通经史,与当时名士林琴南、张謇、柯绍志、马通伯谈学论道,相交甚笃;并擅昆曲。1925年访英,在皇家学院以“中国古今音乐沿革”为题进行演讲,连《泰晤士报》亦大表钦佩。可见民国时的武人,既有如“狗肉将军”张宗昌那样粗鄙不堪者,也有如徐树铮一般文武双全之人。 有才者不免恃才,恃才者则易傲物,傲物者往往跋扈,乃古今才士的通病。徐树铮之张扬,甚至连总统都不放在眼里。据说某次人事任命,黎元洪偶然问到被任命者的出身历史,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徐树铮竟然很不耐烦地说:“总统不必多问,请快点盖章,我的事情很忙。”这一性格缺陷,为其人生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民国七年(1918),徐树铮在天津先斩后奏,以《惩治盗匪法》为由,枪毙了同为北洋袍泽的陆建章。陆建章是天津小站练兵出身,曾任军政执法处处长,杀人如麻,有“屠夫”之称。据说他曾请人吃饭,送客时从背后将人开枪打死,故其请客红帖有“阎王票子”之谓。 陆建章为人固非善类,被传有通匪之嫌,但徐树铮忌之杀之,难免牵涉背后派系之间的利益冲突,且不经审判,即就地正法。而陆建章的儿子陆承武,原是徐树铮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夫人亦是同学,两家关系本不疏远。所以徐树铮此举,于法于理,均未允当。徐道瞵回忆,出事后他的母亲非常难过,徐树铮也从不谈及此事,从此亦再未杀人。 陆建章之死,震动官场,不免人人自危,引起恐慌。仇恨的种子,更在一个人的心中深深地埋下,他就是陆建章的外甥冯玉祥。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