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许子东细读张爱玲
字数: 19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许子东
出版日期: 2020-05-01
商品条码: 9787301179383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337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
¥4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本书以对张爱玲作品的文本细读为中心,但又区别于瑞恰慈开创的新批评式文本细读之困于语义分析,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又不难寻出西方结构主义、原型批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意象象征、殖民主义、接受美学等文学理论的影子,小文本背后有大的文学史观,内容扎实,视野宏阔,分析绵密,语言精妙温润,堪称文学批评的典范之作,重建了文本细读这一文学批评写作的新范式。
内容简介
《许子东细读张爱玲》聚焦张爱玲一生重要的作品及其特殊的家世、经历,分析张爱玲与“五四”启蒙文学以及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在主题、风格、叙事视角与模式、题材、结构方式、语言特征、文学意象、文学观等方面的同与不同,在作家作品比较与文学史意义这样两条线上,定位张爱玲作品的价值。
本书以对张爱玲作品的文本细读为中心,但又区别于瑞恰慈开创的新批评式文本细读之困于语义分析,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又不难寻出西方结构主义、原型批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意象象征、殖民主义、接受美学等文学理论的影子,小文本背后有大的文学史观,堪称文学批评的典范之作,重建了文本细读这一文学批评写作的新范式。
作者简介
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著作有《郁达夫新论》《吶喊与流言》《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许子东讲稿》(三卷)《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等十四种。曾参与《锵锵三人行》等谈话节目。
目录
前言i
第1章东方主义与长三堂子1
第2章以实写虚与物化苍凉21
第3章张爱玲的父亲和母亲37
第4章论七巧66
第5章《倾城之恋》中的上海与香港96
第6章《倾城之恋》与五四爱情小说模式116
第7章读《封锁》136
第8章“胡说”张爱玲155
第9章《红玫瑰与白玫瑰》167
第10章雌雄同体的《茉莉香片》196
第11章“人艰不拆”的《留情》206
第12章散文:“张看”与“私语”224
第13章散文中的文学观与历史观241
第14章从上海到香港257
第15章张爱玲在美国272
第16章《小团圆》与晚期风格294
摘要
第1章 东方主义与长三堂子 在张爱玲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刊于1943年上海《紫罗兰》杂志)的故事开端,“葛薇龙,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站在半山里一座大住宅的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去”。请注意,作家这里特别标明是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后来王安忆《长恨歌》也这样强调弄堂女儿王琦瑶的上海身份,不过两个作家目的是不一样的。 薇龙到香港来了两年了,但是对于香港山头华贵的住宅区还是相当的生疏。这是第一次,她到姑母家里来。……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比,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都是对照。各种不协调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掺揉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 山腰里这座白房子是流线型的,几何图案的构造,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然而屋顶上却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玻璃窗也是绿的,配上鸡油黄嵌一道窄红的边框。窗上安着雕花铁栅栏,喷上鸡油黄的漆。屋子四周绕着宽绰的走廊,地上铺的红砖,支着巍峨的两三丈高白石圆柱.那却是美国南部早期建筑的遗风。从走廊上的玻璃门里进去的是客室,里面是立体化的西式布置,但是也有几件雅俗共赏的中国摆设。炉台上陈列着翡翠鼻烟壶象牙观音像,沙发前围着斑竹小屏风,可是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显然是看在外国朋友们的面上。英国人老远地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一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 葛薇龙在玻璃门里瞥见她自己的影子…… 我之所以要整段抄录这么长的引文(以后也很少会有这么长的引文),一是因为这段貌似女主角看到的香港豪宅风光恰恰是小说的基调,满足并打破当时上海人心中的香港梦;二是因为这段文字既是女主角视觉的呈现,又是小说叙述者的描写,两者有点“混淆”。引文前面讲明薇龙在看,后面又回到她在玻璃门前找自己的影子,中间这一大段今天可从萨义德(Edward Wadie Said,1935—2003)“东方主义”角度解读的场景描写,到底是出自20来岁上海女学生的好奇眼光,还是小说叙述者(20多岁上海女作家)对殖民地风光的敏锐批判?或者两者都有而且混合——而这种主人公与叙述者的角度混合混淆,我们以后会详细讨论,它恰恰是张爱玲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主人公视角的叙事,最明显的例子是主人公的自画像。在《第一炉香》里,葛薇龙自己的外貌,也是由这个上海女学生的眼光而细细展现: 薇龙在玻璃门里瞥见她自己的影子——她自己自身也是殖民地所特有的东方色彩的一部分。她穿着南英中学的别致的制服,翠蓝竹布衫,长齐膝盖,下面是窄窄裤脚管,还是满清末年的款式;把女学生打扮得像赛金花模样,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种设施之一…… P1-3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