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红丘陵上的的李花
字数: 16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作者: 张国龙
出版日期: 2020-05-01
商品条码: 9787229146825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
¥2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有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国龙书写的系列乡村儿童成长史志, 讲述川北红丘陵上坚韧的成长故事, 彰显悲悯与温润的人文关怀。 书中讲述了一对留守兄妹不同寻常的成长故事,字里行间浸润着寻常的温情与悲悯。虽频遭非难,兄妹俩擦干眼泪,依旧挺起了胸膛。绝境中的坚持,泪水中的坚强,困厄中的相互搀扶……人性中的种种美好不动声色地濡染在字里行间
内容简介
本书以春夏秋冬四季为明线,通过米家一家人的各自境遇和一个小山村的变化,展现了当前日趋严重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危机。11岁的小学生米李花生活在川北红丘陵的一个小山村。家里刚盖了新房,欠了一大笔债。春节过后,爸爸妈妈一同外出务工,从此音信杳无。暑假,上中学的哥哥只身远行寻找爸爸妈妈,一走便没有消息。其间,小叔因抢劫被捕,奶奶病逝,爷爷被黄牯牛顶伤卧床……米李花独自承担着生活中所有的重担。转眼又是春节,米李花去镇上赶年前最后一个集,却没有收到苦盼的信和汇款单……匆匆回家的路上,米李花好像听见了哥哥的呼喊,原来外出寻找父母的哥哥终于回来了,温情的结尾在故事的最后增添了一抹亮色。
全书语言质朴而温暖,故事扣人心弦,主题旨在关注当前城市化浪潮中空巢化农村里留守儿童的心灵健康成长问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者简介
张国龙,生于1972年,四川人,文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和中国当代散文研究。出版有论著《成长小说概论》《审美视阔中的成长书写》,散文集《荒草与阳光》《麻雀为邻》《背包为家》,长篇小说《梧桐街上的梅子》《许愿树巷的叶子》《银杏路上的白果》《老林深处的铁桥》《红丘陵上的李花》《离开是为了回来》《水边的夏天》《风中的少年》《星光与月光》《甜酸的季节》《头长反毛的小丫》等20余部。主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春文学”与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等,已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有散文集《真情》等数十部。曾获中国图书奖、冰心图书奖等,曾被评为中国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儿童文学作家。
目录
楔子 老林/001
第一章 颓墙/009
第二章 春望/045
第三章 梅雨/069
第四章 夏炎/093
第五章 秋雨/127
第六章 冬风/159
不得不说再见(后记) /185
我与文学的不解之缘(代跋) /190
摘要
有一个地方,名叫“老林”。 硬要给它一个准确的位置,可以指着中国地图,大致确定其在川北嘉陵江流域。山也清,水也秀。但它的确太小,又没能仰赖某一位达官贵人或杰出人士的英名,从古及今,真正是“名不见经传”。为什么叫“老林”,无乡志不得以稽考。只能顾名思义,应该是“深山丛林”之意。虽然四面环山,层峦叠嶂,但山多为小丘,海拔不过500米。不少山丘呈赭红色,属典型的红丘陵。植被稀疏,似患了“脱发症”的少女。只能凭了想象,推断其在很久很久以前,曾是一片莽莽苍苍的深山密林。 虽隶属嘉陵江流域,而嘉陵江涛声隐隐,阻隔了千年岁月。一条名叫麻柳溪的小河,蜿蜒于山谷。溪岸芭茅丛生,夏秋之交芭茅花开得轰轰烈烈。还有几条山溪,时至夏季,才激动几天,呐喊着在小丘上急急奔走。赭红色的土地,不肥沃也不瘦瘠。水田里种植稻子,旱地里出产小麦、玉米、红薯,一年一熟。没有蓄水库,灌溉农业在这里还是一个遥远的传说。村民们靠天吃饭,一旦有涝旱灾情,家家便会闹饥荒。但是,这样的孬年辰并不多,还算是老天爷垂青的风调雨顺之地。 村民们四季劳作,很少有歇息的时候。春天插秧,夏天收小麦、玉米,秋天割稻子,冬天相对松闲些。汉子们难得停歇一阵,烧锅旱烟在冬小麦地里转悠。偶尔,几个汉子聚在田垄间摆一场“龙门阵”(方言,即聊天)。若是几个平辈汉子凑在一处,免不了说些不三不四的趣话。劳累了一年的身子骨此时轻飘飘,全没了春种秋收时那股牛劲儿。 这季节,女人们才慢慢显示出女人味来。农忙时,她们同男人们一样起早摸黑,肩挑背磨,不论轻重。她们大多有一副结实的身板,兴许是常年背背篓的缘故,臀部下坠得厉害,尤显丰硕。她们那被太阳烤得黧黑的脸庞渐渐转白,身子也养得日渐丰腴,整日间三五成群在某家的院子里做针线活,手不停,嘴也没歇着,院子里全是她们叽叽咕咕格格吃吃的声响,免不了道东家长说西家短。 小镇位于老林的中央,仅有一条随山丘婉转,长约两千米、用青石板铺成的小街。街道两边住着老林的体面人,乡里人称他们为“街上的”。一、四、七日逢集,村民们便穿戴一新,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的山坳里走出来,急急地涌向小街。人声鼎沸,似乎会掀掉木板房上的青灰瓦片,小街被拥挤得喘不过气来。一来是为了卖些土产品买些油盐之类的日用品,二来是为了见见世面,看看新鲜,会会平时见不着的亲朋好友。 小街上店铺林立,街上的人大多不种地,逢集就手忙脚乱做生意,赚乡里人的钱。他们的日子比乡里人过得殷实,穿戴比乡里人洋气。他们是乡里人心中的梦。乡里人互相瞧不起时爱对骂,“你跟老子这农二哥(农民)一个×样,你以为你是街上人哪。” 小镇好比是老林人朝圣的耶路撒冷,他们大多通过小镇来了解社会,反观山外的世界。赶一次集,人山人海,你挤我,我搡你,跟打架似的。 “妈哟,把老子的鞋都踩落了!”有人惊叫。 “你妈哟,你眼睛长在屁股上了?不看路,专踩老子的脚!疼死我了,跟遭牛踩了一个样!”有人高声怒骂。 “这是啥子街嘛,挤死人了。咋个都跑出来了嘛,有啥子好看的嘛?”有人气喘吁吁地抱怨,似自言自语。 骂归骂,抱怨归抱怨,挤还得挤,逢集还得来。没了这小镇,没了这挤死人的小街,他们的生活就像少了些什么,日子似乎也不好打发,活着似乎也没了个盼头。他们许多人一辈子也没走出过老林,在他们心中老林镇就好比北京好比天安门。也许,他们想象不出还有比老林镇更好的地方。他们优选的心愿就是自家的女儿能嫁到镇上去,成为令人艳羡的街上人。他们的思想意识非常传统,甚至守旧。不识字的人不少,还算守礼节。 镇上有中学,村里有小学。小学校里老师多是民办教师,既教书,又种责任田,老林人称他们为“端半边碗的教书匠”。他们文化水平不高,顶多也就高中毕业,多是本地高考落榜的“秀才”。偶尔也会分来一个科班出身的“师范生”,待不了一年半载多是要飞的。老林人对那些端“铁饭碗”的老师有成见,知道他们是留不住的“金凤凰”,所以对“半边碗”们尤为敬重。 他们懂得没文化当“睁眼瞎”的可怕,大多愿意送孩子上学。但是,女孩子不管多优秀,一般只读完小学就打住了。 P3-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