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女王的游戏 成就16世纪欧洲历史的女性

女王的游戏 成就16世纪欧洲历史的女性

  • 字数: 33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作者: (英)沙拉·格里斯伍德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55203131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4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6世纪的欧洲,女性统治呈井喷之势,无论是英格兰还是苏格兰,无论是西班牙还是法国,大多时间都处于女王或女性摄政之下。她们以独特的女性方式施政,成了一个整体,相互联结,形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从而影响或推动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本书一一讲述了这些16世纪欧洲的女性统治者,展现了她们传奇的人生。她们或策划阴谋,争夺王位;或发动战争,开拓疆土;或签订协议,争取和平;或呼风唤雨,雄视一切;或陷入悲剧,难逃宿命。她们都在所处的时代留下了印记。全书线索清晰,史料丰富,叙述生动,是一部的佳作。
内容简介
1474年,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举起王权之剑,直指天顶,令整个欧洲为之震动。这既是欧洲现代早期开端的标志性事件,又拉开了新世纪女王“权力的游戏”的序幕。
16世纪,欧陆风云再起,列王纷争。在这个教派林立的大航海时代,新大陆以及欧洲的大片土地都沐浴在女王的光辉之下。她们来自欧陆各大显赫家族,彼此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血脉相连,或师徒传承,或结盟,或对峙。
与伊莎贝拉同时代的安娜·德·博热是法国的实际掌控者。她抚养大的奥地利的玛格丽特嫁入卡斯蒂利亚宫廷,之后在侄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治下的尼德兰摄政;并于1529年代表查理与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母亲萨伏依的路易丝缔结了有名的“夫人和约”(《康布雷和约》),结束了长达65年的意大利战争。
与玛格丽特的女儿让娜·德·阿尔布雷站在对立宗教阵营中的法国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其三个儿子陆续成为国王,她本人则一直在幕后运筹帷幄。她手段强硬,对胡格诺教派的迫害令世人口诛笔伐。
伊莎贝拉的女儿阿拉贡的凯瑟琳在丈夫亨利八世出外征战时摄政,虽然后来屈辱地失去了王后的地位,但她和安妮·博林的对抗还将在二人的女儿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身上延续下去。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伟大的君主之一,统治英格兰近45年。她不仅巩固了英国国教的地位,有效地牵制住了西班牙和法国两大强国,处决苏格兰女王玛丽,重创了欧洲天主教势力,更让西班牙无敌舰队折戟沉沙。终身未婚的她让“女王”这个头衔摆脱了对男性的依附意味。女王的世纪随着她的逝去而终结,但此后西方世界将不断留下女性统治国家的记录,再没有人质疑女性治理国家的能力。
作者简介
莎拉·格丽斯特伍德,英国历史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她既写作历史传记,也创作虚构类作品。其作品常聚焦历史上的伟大女性,如女王、王后、公主、学者、作家等。她笔触细腻,情感丰沛,善于以女性特有的同理之心描摹出时间长河中一个个不凡的身影。
目录
女王的游戏:名人录
大事记
前言
特别说明
第一部分1474—1513年
1入口
2“致吾女的教诲”
3年轻的经验
4“命运对女人是残酷的”
5公主新娘
6重新定位
7“流言蜚语”
8弗洛登
第二部分1514—1521年
9命运之轮
10“精彩的新年礼物”
11“一位变得一无所有的夫人”
12“无价而可贵的奉献”
13金锦原会晤
14后果
第三部分1522—1536年
15“难以驾驭的野性”
16帕维亚之战
17“真诚而忠实的情妇兼伙伴”
18登上舞台的新面孔
19“女士们可以登台了”
20夫人和约
21出口和入口
22“结果就是如此”
23“一位土生土长的法国女人”
24“心向福音书”
25“对生命归宿的怀疑”
第四部分1537—1553年
26岌岌可危的女儿们
27马前卒与公主
28新风向
29调整适应
30“王位继承的工具”
第五部分1553—1560年
31“赫拉克勒斯般的冒险”
32“从不休息”
33是姐妹也是对手
34“如果上帝与我们同在”
35“女人的花园”
36苏格兰的麻烦
第六部分1560—1572年
37“仇恨与分裂”
38“一个岛屿·两位女王”
39挑战与和解
40“王权与爱无法并存”
41“有争议的女儿”
42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第七部分1572年之后
43转折点
44“将吃”
后记
关于资料来源的说明
致谢
摘要
     1 入口 Entranee 尼德兰,1513 1513年夏,一名大臣之女来到尼德兰宫廷,她从小就被教导熟习宫门内的危险路数:在这里你得花费钱财才能混上脸熟,要凭阿谀奉承来博得宠爱。她明白壮观的圣诞化装舞会意味着什么,也知道当政者的一时冲动会对一个家族财富兴衰产生怎样的影响,她甚至会被卷进欧洲政治的宏大棋局之中。 当然,此时还没有人知道她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她和新来的18位侍女一起等候着尼德兰的摄政者——奥地利的玛格丽特。她年方十二,就由一位陌生人(摄政者的一个随从)护送着,从英格兰肯特郡(Kent)的家宅出发,完成了当时还很稀罕的跨海之旅。她一定兴奋不已,但肯定也有些害怕。她的人生中或许再也不会有哪一次的到达会像这次一样,产生如此强烈的疏离之感,即使是20多年后她到达伦敦塔的时候。 我们并不清楚安妮·博林的具体生日,但她当时应该是12岁上下。实际上,这是从她1513年来到玛格丽特宫廷的信息推算得出的,因为一般而言,担任侍女的女孩至少年满12岁。 “我发现她有着年轻人明朗欢快的性格,我要向你表达的感谢要远多于你对我的感激。”玛格丽特在给安妮父亲的信中这样写道。这番称赞意味深长,当时玛格丽特已经结束欧洲政治的“实习期”,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这即使在16世纪也很罕见。在代表父亲马克西米利安和他的孙子查理(玛格丽特的侄子)执政6年后,33岁的玛格丽特已经成为国际政坛一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回溯奥地利的玛格丽特的早年经历,就如同阅读一部16世纪欧洲名人录。而且她对英格兰历史上两位最受争论的女王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无论如何,你都要谨记自己是在服侍一位受人敬重、坚定恒常且明辨是非的女士。”玛格丽特的良师——法国执政者安娜·德·博热曾在给女儿的教导手册里这样建议道。即使安妮.博林能学到这些有关一个女人如何提出想法、行使权力、掌控自己命运的经验教训,她也很难有更好的结局。 一名受到争议的德意志学者科尼利厄斯·阿古利巴(Cornelius Agrippa)将《论女性的高贵和很好》(On the Nobility and Excellence of the Feminine Sex)一书献给了奥地利的玛格丽特。阿古利巴认为男人和女人仅在生理结构上有所不同:“女人具有和男人一样的头脑、理性和口才,她同样能得到至福,而不应被当作例外”,导致女人处于从属地位的是教育的匮乏和男性的敌意。 学习法语期间(在奥地利的玛格丽特宫廷里,法语被选为官方用语),安妮·博林写信告诉父亲,她决心充分利用时机。她显然还不太熟悉法语语法和拼写方法(她在信里说要努力学好和“拼好”法语),即使有家庭教师的监督和帮助。玛格丽特的宫廷也许是权力和娱乐的中心,但同时也是欧洲优选的学校。法国外交官兰斯洛特·德·卡莱斯后来这样描述年轻时的安妮:“她认真地倾听高贵女士们的谈话,竭尽全力去仿效她们,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迅速掌握了语言。” 玛格丽特,这位安妮·博林在1513年遇到的女人,她的画像传递出微妙而复杂的信息。她的第三段也是最后一段婚姻结束后,奥地利的玛格丽特要求画师把她画成缠寡妇头巾、佩白色头饰、身着黑袖服装的样子。一眼看去,简直没有比这更阴郁的形象了。但外表是能蒙蔽人的。为了看起来像个十足的寡妇,她就要表现得自我克制、近乎软弱,以求取怜悯。但事实是这种做法能让一个女人获得道义上的和实际上的权威,这才是她能独立执政的专享因素,而非她的子嗣或财产。 在纹章学*中,黑色代表可靠或者“忠诚”。奥地利的玛格丽特以可靠著称,但根据一位意大利的观察家描述,玛格丽特不但“颇具王室风度”,而且拥有一种“必能愉悦人心的笑容”。黑色布料须使用昂贵的染料,人力加工以达到深色度,因此是16世纪的奢侈商品。在这幅现存于维也纳的画像中,覆在玛格丽特袖口的淡色软毛则是昂贵的白色貂毛。安妮·博林所到过的宫院,无论是夏宫还是玛格丽特的梅赫伦(Mechelen)主王宫,都是钟灵毓秀、奢华靡丽之地。安妮·博林在玛格丽特图书馆读过许多绘本,其中就有有名的《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Tres Riches Heures du Duc de Berry,由玛格丽特最后一任丈夫遗赠)。这些藏书的页边空白处均饰有鲜花图案。安妮·博林后来还和亨利八世在这本书的空白处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 玛格丽特邀请很多思想家和艺术家来到梅赫伦,比如伊拉斯谟(Erasmus)。玛格丽特的王宫从外部看似乎非常庞大,但就宫殿的标准而言,它其实是一座低调朴素的砖结构建筑。殿内,虔诚的宗教作品与文艺复兴风格的裸体画像竞相争奇。范戴克(Van Eyck)为玛格丽特曾祖父“好人”腓力(Philip the Good)绘制的《世界地图》就放在一些新人的藏品旁边。其中还有在玛格丽特的藏品清单中被描述为“一大幅”的画,即如今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Arnolfini portrait)。在她的1516年清单中,记载着这幅画的来历——“赠予尊贵的夫人,来自唐·迭戈(Don Diego)”。格瓦拉(Guevara)的唐·迭戈是一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