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地上的文明 人与自然的创意关系

大地上的文明 人与自然的创意关系

  • 字数: 502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1483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69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全球文明的“马赛克”拼贴画,收录古往今来存在过的几乎所有文明! 从广为人知的两河流域和希腊罗马文明,到冻原上与驯鹿共生的萨米人、稀树草原上的建筑师巴塔马利巴人、乘季风化身商业先驱的中国福建人……摒弃碎片化认知,完整把握全球文明图景,一举满足你对人类文明的种种好奇心和求知欲。 2)9大环境类型、17种生存实境,看人类如何因地制宜解锁文明技能点! 以环境要素为凭,创造性划分文明。将人类放回起初面对自然挑战的情境之中,探索人与自然的博弈,见证各文明的诞生、发展与传播。无论是肥沃的泥地、温润的海岸还是灼热的沙漠、阴郁的沼泽,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有文明的身影。 3)革新汤因比、亨廷顿对文明的思考,重新理解文明的深层逻辑! 当我们谈论“文明”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文明不是意识形态,不是宗教、艺术、文化的标签,更不是“野蛮”的对立面或社会进步的方向。它源自人类本能的改造自然的冲动,是作为一个物种的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人类野心与自然环境碰撞出的种种可能性。 4)跨学科视角+鲜明观点,知名学者的野心之作! 获奖历史学者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风格化的行文,严肃反思之余不掩热情,旁征博引又金句迭出——“文明只有一层皮那么薄,抓破了就流出野蛮的血。”
内容简介
当我们谈论“文明”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成熟的政治制度?伟大的艺术创造?文化整体?意识形态?社会进步的方向?“野蛮”的对立面?
知名历史学者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文明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而文明的程度要参照所在社会拥有的条件来衡量。
在此基础上,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凭借渊博的学识与大胆的尝试,写就了一部独辟蹊径的比较文明史:不以时代或社会为线索,而以不同的环境来架构全书。他颇具实验性地提出七大类型共十七种生存实境,涵盖地球上几乎所有生态环境。从肥沃的泥地、温润的海岸到冰封的冻原、灼热的沙漠、阴郁的沼泽……事实证明,最意想不到的地方也能孕育出璀璨的文明。
费尔南多-阿梅斯托的叙述同样不落窠臼:他不从两河文明入手,却从不毛之地说起;他不讲包豪斯的建筑,反而讲巴塔马利巴的;他谈阿兹特克人的篇幅比谈雅典的多;讲高棉的内容也多过讲文艺复兴巨匠的。传统文明史中遗漏的拼图,在这里尽数归位。
让我们跟随他深邃而审慎的目光,走遍世界的各个角落,考察每一种环境中绽放过的文明。它们因人类改造周遭环境的欲愿而诞生,又迁徙、扩张或穿越至新环境中。文明化的成果受制于外在环境,但同样的自然条件亦能启发人们各不相同的回应。文明的故事在这里似乎并无确定性可言。我们领略文明的丰富,亦目睹文明的无序;那是人类野心与自然环境碰撞出的别样火花。让我们姑且为文明喝彩。
作者简介
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知名历史学者,同时也是家喻户晓的BBC(英国广播公司)节目主持人,被《纽约时报》盛赞为比肩吉本、汤因比、布罗代尔的历史学家。他的研究范围涵盖环境史、思想史、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研究、全球史等多个专业领域,曾任教于大西洋两岸的多所高等学府,包括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牛津大学、塔夫茨大学、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等,目前是圣母大学历史系教授。
费尔南多-阿梅斯托著作甚多,包括《改变世界的观念》《大地上的文明》《大探险家》《美洲五百年》等,被译成27种语言,享誉世界各地。他的新作《人类观念大历史》将由新思文化出版。这些作品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如约翰·卡特·布朗奖章、英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凯尔德奖章、世界历史学会图书奖等。因为对食物历史的杰出研究,他还荣获西班牙国家美食大奖。2017年,费尔南多-阿梅斯托获得西班牙政府授予人文学者的至高荣誉——智者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勋章。
目录
自序
导论文明欲:多种文明和单一文明
第一卷荒原:荒漠、冻原和冰
第一章冰的主宰:栖居于冰的世界与冻原
(欧洲冰河时代·北斯堪的纳维亚·亚洲冻原·北极区美洲·格陵兰)
第二章土地之死:沙漠中的适应与反适应
(北美洲西南部·秘鲁北部·撒哈拉·戈壁·卡拉哈里)
第二卷草叶集:不可耕作的草原
第三章刮风:北美草原与茂密的稀树草原
(大平原·非洲稀树草原·萨赫勒沙漠边缘)
第四章文明的康庄大道:欧亚大陆草原
(中亚·蒙古·俄罗斯)
第三卷在雨中:热带低地与后冰河期森林的文明
第五章原始林:后冰河期的温带林区
(滥伐森林的事例·美国密西西比冲积平原·北美温带森林·欧洲)
第六章黑暗之心:热带低地
(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岛·奥尔梅克中心地带·亚马孙下游流域·玛雅低地区·高棉谷地·贝宁城)
第四卷发亮的泥地:渐干气候里的冲积土
第七章荒凉平坦的沙地:误导人的近东案例
(恰尔尚巴冲积平原·约旦河谷·苏美尔与埃及)
第八章鞋与稻米:超越发源环境的中国与印度
(印度河·黄河·长江)
第五卷天空之镜:高地的文明化
第九章云中的花园:新大陆的高地文明
(古中美洲与安第斯山)
第十章攀上乐园:旧大陆的高地文明
(新几内亚·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伊朗·中国西藏)
第六卷水域边缘:海洋塑造的文明
第十一章诸神的分派:小岛文明
(南太平洋·夏威夷与复活节岛·阿留申群岛·马尔代夫·马耳他·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威尼斯)
第十二章海岸上的视野:沿海文明的本质
(海上民族·腓尼基与斯堪的纳维亚·航海的尼德兰)
第十三章追逐季风:亚洲的沿海文明
(日本·航海的阿拉伯·东南亚·科罗曼德与古吉拉特·中国福建)
第十四章尤里西斯的传统:希腊罗马沿海
(维奥蒂亚·希腊外海·雅典·爱琴海与爱奥尼亚海罗马·罗马帝国·文艺复兴及其背景)
第七卷破浪:驯服大洋
第十五章几乎是绝地的环境:海洋文明的兴起
(从印度洋到大西洋·从大西洋到印度洋)
第十六章亚特兰蒂斯再浮现:大西洋文明之形成
(文化传输—从欧洲到美国,再从美国传回欧洲)
第十七章大西洋的时代与人类的未来
(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太平洋到世界)
尾声德里克·贾曼的花园
注释
摘要
     文明要素 普罗维登斯闹市区有一个暗淡冷清的广场,距离我写作此书的地方有几条街,一群人正在那儿施工盖一座溜冰场。工地左右是整排办公大楼,尴尬的是,都空着无人进驻。据我猜想,该市的大佬们希望在这儿定格一幅活络的、多彩的、稳重的画面。溜冰场盖好之后,带来了嬉戏趣味,但是冷清依旧。与此同时,打着乐观算盘的人正在拉普兰(在芬兰与瑞典北方交界处)铺设起草坪。 有些读者会说,盖溜冰场或铺草坪对文明算不上建树。因为,即便世界一流的冰上舞蹈也难脱俗艳:不外乎亮片服饰、后外钩点冰一周跳、轻音乐。草坪是英国市郊千篇一律的夏季活动场地:人们在这里闲谈,玩无聊的游戏。哪一片原野乐意涂上这么一层“资产阶级油漆”? 不过我们也该为在水泥丛林里盖溜冰场、在冰天雪地里铺草坪的英勇表现喝彩。两者都流露了文明传统之始的建设与破坏之间的可怕矛盾:既有想要运用荒谬的方式扭曲冥顽环境的一股冲动,也有忍不住要冒险改善自然的一种欲愿。文明之后的结果是颇为可疑的:有时候环境变得焕然一新,有时候变成四不像或接近毁掉。通常的情况是介于两种特别之间,就像这本书一开始索福克勒斯的那一段话说到的:磨蚀大地,乘风破浪,制服禽兽,带着“情感”造起城镇,建造御寒避雨的房屋。 一如多数刻意要博得赞许的名词——民主、平等、自由、和平,“文明”也经常被滥用。文明是一种社会类型,这是当然的。。但是,当我们问“是哪种类型”,或是要求对文明的特征加以形容或说明,或是追问究竟该怎么区分“文明”与“文化”、“文明的”与“不文明的”时,麻烦就多了。在对文明的要素——能使区区一个社会质变而成为文明的那股魔力——的传统讨论中,用词不一而足,有的说是一种过程,有的说是一种系统,或是一种状态、一种心灵的或遗传的癖性、社会变迁的机制,但是都不尽如人意。已经有很多人把“文明”当作太多不同的意思来讲,如今很难摆脱这词的滥用,还给它一个有用的意思。也许可以从一般人所理解的意思着手,再讲我打算采用的意思。 用“文明”指某个区域或人群、时代,大多是因为它在生活方式、思考模式、观感上有显著的一贯性,与以外的区域、人群、时代不相同。所以我们可以说“西方文明”,或是中国的、伊斯兰教的文明,或是“犹太文明”“古典文明”“文艺复兴文明”,读者和听者也大概知道我们所指的是什么。这样用的理由是方便,而且大家都普遍认可了。但这是不确切的,也没有实质意义,充斥着主观判断。把“文明”换成“社会”或“文化”,意思其实一样。所谓一贯性的分野,也是见仁见智。甲所见的一贯性,乙接近看不见,或是乙所观察到的一贯性与甲不同。 克服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认定的确存在某些一贯性,可以用来区分文明:例如相同的宗教信仰,相同的意识形态,认为同属某种“世界秩序”,或是语言文字相同,或是技术上、农艺上、饮食上有共同特性,或对艺术的好恶相同,或同时具有一种以上的相同条件。这些评定准则却都是武断的(下文会证明武断之所在)。而且,某些社会因为有这些条件便可以符合文明的标准,但有些文化特征却不一定被视为文明要素,这似乎说不过去,如舞蹈、占卜术、睡眠习惯、两性关系。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