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山一程水一程——兰坪县盐马古道文化探薮

山一程水一程——兰坪县盐马古道文化探薮

  • 字数: 3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彭愫英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22218731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散文集《山一程水一程——兰坪县盐马古道文化探薮》展示怒江瑰丽多彩的文化和壮美山水风光,讴歌新时代,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该书字里行间流淌着抢救和保护盐马古道文化的紧迫感,展现了打响扶贫攻坚站及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文情怀,反映了“一带一路”沿线社会历史变革,体现了怒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怒江人坚贞如石的品格,抒发怒江人淳朴的感恩情愫。
作者简介
彭愫英,白族,云南怒江人,笔名沧江霞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九期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学员,怒江州作家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出版发行长篇小说《枣红》、中短篇小说集《古道碎花》、散文集《盐马古道》《兰馨一瓣为你开》《追风逐梦》《怒江记》共6部。作品入选多种文集,作品曾获多种奖项。
目录
拉井记
穿越古盐镇
期井河畔
富和山屐旅
营盘记
凝望杨玉科家祠
碧罗雪山
情如沧江长流水
绿之梦
在山的另一边
金顶记
漫步老姆井
“十分水”遐思
兰韵
悲壮人生
古道密码
通甸记
英雄祭
相约情人坝
孝感动天
河西记
有个地方叫共兴村
乡愁绵延
兔峨记
兔峨土司衙署
如烟往事
烟雨江末
追梦人
石登记
大竹箐河畔马铃响
雪山深处唱开益
大爱写春秋
中排记
哦,碧玉河
马背上的皮绳
沧桑木瓜寺
在祖国边陲,灵魂如鸟飞翔(代后记)
摘要
     穿越古盐镇 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区的怒江州兰坪县,很早以前各族人民就懂得在盐卤水溢出的地方淘井取卤煎盐。古盐镇拉井位于兰坪县中南部,是云南省33个古镇之一。拉井,原名“喇鸡鸣”,相传,喇鸡鸣村民到此放牧,羊群都要到箐沟舔食地上浸出的白色东西,牧羊人很奇怪,不由蹲下身尝了尝,这才知道地上浸出的白色东西是盐。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随着开井产盐,“喇鸡鸣”地名中加上了“井”,后被人们简称为“拉井”,拉井镇由此得名。拉井曾是兰坪县城所在地。兰坪县城于1950年4月从金顶搬迁到拉井,于1985年8月从拉井又迁到金顶镇江头河。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兰坪县制,设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原行政区划不变。 由于兰坪县盛产优质盐,以拉井镇为中心,逐渐形成了怒江境内的滇藏古道、盐路山古道、碧江营盘古道、六库保山古道、贡山六库古道等多条盐马古道。新中国成立前,怒江州没有公路,这许多条盐马古道,连接了怒江州的边四县和兰坪县,是怒江州通往古西南丝绸之路及通向内地的通道。 “赶马三年不歇店,处处留下冷火塘。伤心不过赶马人,赶了一程又一程。”自从外婆给我讲起背盐人的汗渍和马匹的白骨铺就的盐马古道,讲起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原始森林里的古栈道、碧罗雪山上的救命房……徒步盐马古道成了我的心愿。 2007年“五一”长假,我首次徒步盐马古道,沿着四十里箐河到富和山的彝族寨子弥勒坝,寻访新中国成立前在盐马古道哨卡上护哨的彝人。尽管马帮时代已经过去,悠悠古盐道上只有零星的驮柴马匹的踪影,背夫的血泪被荒草覆盖,崇山峻岭中的小路,已消失在一棵棵高大的树木和蓬蓬花树之中,但当我走进古镇拉井,摩挲石板路上深深的马蹄凹槽,仍能听到历史的叹息。180多年的盐矿开采历史,孕育了盐马古道的盛衰往事。从家庭作坊、火法煮盐到真空制盐三个阶段谱写出的拉井盐文化,不因时光的远去和2005年关闭盐矿硐门而沉寂。走访当年的盐工、马锅头、背夫和缉私队员,他们忆述的往事深深震撼了我。 怒江州有一句口头禅为“兰坪人不知道盐咸”,到了兰坪县,这句口头禅就变成了“拉井人不知道盐咸”。在拉井,听白发苍苍的老人讲述当年的制盐背盐史,我的眼角总是湿湿的…… 曾是盐工的退休中医师赵桂孙,脱下鞋袜,让我看他那双自小被盐卤水泡得变形和被锅盐严重烫伤的脚,脚趾头参差错落,又短又圆,脚指甲一个也没有,惨不忍睹。我仿佛看到,五口大锅架在一个火灶上,火烟出口处的锅里装着水,左右并列的四口大锅装着盐水。一个瘦弱的男孩白天在矿硐里干活,双脚浸泡了一天盐水,晚上回家后还要爬上高高的灶台,用大勺子敲打锅底的盐。疲累中的他实在困极了,不小心踩在锅盐上,脚被烫成了花萝卜…… “苦够了!”家住拉井镇期井村的李贤慧老人,跟我讲起当盐工的日子,撩起围腰擦眼泪,她由衷地说,“能过着今天的日子,就像做梦一般,我们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专享的愿望就是能多活几年。” 李贤慧从小就在拉井镇期井村煮盐,昼夜不分地煮,每天天不亮就从盐井背回三趟盐卤水。当时用的是木碗木筷木脸盆。三四丈长的竹竿上绑着木桶,伸入盐井,接出盐水再倒入木桶然后背回家里。秋冬天,期井的黎明很冷,背盐水的路上,她手上落着厚厚一层霜。 “想起那时的苦日子,我就流泪,15岁还穿不起裤子,只能穿母亲的一件补满补丁的长衣,系着补丁围腰,就这样在寒冷的天气里背盐卤水煮盐巴。我阿爸到拉井安家另过,撇下阿妈、弟弟和我,日子苦得就像盐卤水和黄连。” 那时的拉井盐矿实行丁份制,分灶、半灶、丁。一灶盐水要煮一个月,半灶盐水煮半个月,一丁盐水煮几天。由于盐政腐败,以出灶收租的灶主和雇工煎盐的丁份大户随之出现。盐工们煮出的盐巴要全部交给灶长,灶长上过税盖过章才能成为公盐,否则,你煮的盐就变成了私盐,一旦被缉私队抓到,不仅被没收还要罚款,甚至关押一个月。苛捐杂税和黑社会势力蔓延,使得煮盐的多数盐工苦不堪言。为了生存,盐工们不得不想出办法对付缉私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贩卖私盐都是违法行为。盐工们在盐起锅后划分成四半时,在每半盐旁边敲下一点盐,藏在隐秘处,或者在锅底盐快熬好时,在锅边擦一圈成锅边盐,积少成多后悄悄地卖给走私私盐的人。而缉私队的主要任务是堵截私盐。拉井缉私队隔三岔五到各个路口堵卡查办私盐。有一次,缉私队接到告密,来到一户人家查盐,这户人家有二丁盐水,那天正好把一块私盐藏在柴堆后,看到缉私队来了,机智的女主人以赶鸡为由,有意将柴堆弄乱,躲过了缉私队的搜查。 期井一户人家的火塘边,和润莲老人坐在床边慈祥地笑着,她穿着藏青色右衽长袖短衣,小方块图案的领褂,腰系花边花衿围腰,外罩黑马甲,下着黑裤子黑棉鞋,满脸皱纹像晒干的树皮,手骨节疙疙瘩瘩地打皱,黑色毛线编织的帽子半掩着满头银发,缺了门牙的嘴说话有点漏风。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