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周易入门150问

周易入门150问

  • 字数: 3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30131202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周易入门150问》是一本简明、通俗的易学文化普及书。
内容简介
《周易》作者是谁?其名称是怎么来的?又是何时出现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如何用于占卜?在传统文化中处于何种地位?在现实中有哪些应用?与其他文化领域有何关系?易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来不乏研究者和爱好者。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以150个问答的新颖形式,详细介绍了《周易》的基本知识和现实致用。上编“周易基础”概述了《周易》的作者、问世时代、构成与卦序、象数与义理、占筮法度、解卦依凭等;下编“周易致用”涉及《周易》在历史文化、天文历算、风水建筑、中医养生、修身治国、书画艺术、诗词乐舞以及现代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全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适合广大传统文化尤其是易经文化爱好者阅读,可作为《周易》入门书。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以150个问答的新颖形式,详细介绍了《周易》的基本知识和现实致用。上编“周易基础”概述了《周易》的作者、问世时代、构成与卦序、象数与义理、占筮法度、解卦依凭等;下编“周易致用”涉及《周易》在历史文化、天文历算、风水建筑、中医养生、修身治国、书画艺术、诗词乐舞以及现代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全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适合广大传统文化尤其是易经文化爱好者阅读,可作为《周易》入门书。
作者简介
    詹石窗, 1954年生,哲学博士、教育学名誉博士,先后师承道教学泰斗卿希泰先生、易学泰斗黄寿祺先生。现为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任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员会主席、中华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汤用彤国学院名誉院长、讲座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中华续道藏》首席专家,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副会长、福建省易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学史》《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道教文化十五讲》等三十余部,组织编纂《国学新知文库》等多套学术丛书,在海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百六十多篇。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点课题,论著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省部级奖15项。
目录
导言
上编 易学基础
第一章 《周易》名实引说
第一节 《周易》名义与作者
第二节 《周易》构成与卦序
第三节 《周易》性质与功能
第二章 《周易》象数底蕴
第一节 观物取象
第二节 八卦与六十四卦象征揭秘
第三节 象数的基本概念与体例
第三章 《周易》图式要略
第一节 易图与象数学派
第二节 河图、洛书
第三节 先、后天图及其他
第四章 《周易》义理思想
第一节 《周易》义理范畴与基本命题
第二节 《周易》义理的核心精神
第三节 《周易》经传义理与易学义理派
第五章 易学占筮法度
第一节 占筮渊源稽考
第二节 《周易》筮法
第三节 《周易》筮法变通
第六章 易学断卦依凭
第一节 阴阳五行与干支
第二节 体用互变与神煞
第三节 六亲取用与生克应期
下编 易学致用
第七章 易学与儒释道三教
第一节 儒教对易学的传承与贡献
第二节 道教对易学的应用与创新
第三节 佛教对易学的应用与发挥
第八章 易学与天文历算
第一节 易学的天学历算底蕴
第二节 易学对天文历算的影响
第三节 易学与天文历算结合的特点与作用
第九章 易学与风水建筑
第一节 风水文化的易学基础
第二节 易学文化与风水实践
第三节 当代建筑借鉴易学风水的思考
第十章 易学与中医养生
第一节 易医会通概观
第二节 易学与中医理论
第三节 易学与养生文化
第十一章 易学与传统术数
第一节 易学与灵棋课法
第二节 易学与太乙、六壬、遁甲
第三节 易学与梅花易数、紫微斗数
第十二章 易学与身国治理
第一节 易学与治身之道
第二节 易学与治家之道
第三节 易学与治世之道
第十三章 易学与历史文化
第一节 以史解《易》
第二节 《周易》的历史积淀
第三节 易学的历史精神
第十四章 易学与书画艺术
第一节 易学与艺术审美
第二节 易学与书法篆刻
第三节 易学与传统绘画
第十五章 易学与诗词乐舞
第一节 易学与诗词
第二节 传统音乐与易学法则
第三节 传统舞蹈的易学旨趣
第十六章 易学与现代科学
第一节 易学与现代数学
第二节 易学与现代物理学
第三节 易学与科技革命
后记
摘要
     导言 1.什么是“易学”? 《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典籍,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千百年来,《周易》一直被先民们尊奉为神圣的经典。 对于“易学”的概念界定,学界有种种说法。朱伯崑在《易学哲学史》前言中说:“《周易》最初是占筮用的一部迷信的书,可是后来随着对它的解释,演变为一部讲哲理的书。从汉朝开始,由于儒家经学的确立和发展,《周易》被儒家吸收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人们对它的研究,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唐明邦认为:“所谓‘易学’就是历代学者对《周易》一书所作的种种解释,这些千差万别的解释,形成了一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理论体系。”刘大钧指出,易学以《周易》经传、易学史、易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郑万耕说:“易学是对《周易》所作的种种解释,并通过其解释,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这些描述,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易学的内涵和特征。 总结上述说法,我们认为,所谓“易学”乃是关于《易经》的解释及应用之学。从狭义上看,易学即是《周易》的解释学。它探讨《周易》的起源、性质、内容、形式等问题。其主要方式是通过音韵、训诂等手段对《周易》的卦爻辞进行注解、阐释。从广义上看,易学还包括《周易》基本原理应用、发挥,《周易》体系变通一类学问,延伸至风水、命相、太乙、六壬、奇门遁甲等术数学。 易学源远流长。上古之时,先民们由于特殊际遇,发现了一种具有特殊灵性的植物,这就是蓍草。根据《史记》等资料的描述,蓍草长到五十条茎的时候,其根部伸展的地方就会有乌龟栖息于下。先民们特别重视这种植物,将其摘取下来,作为工具,力图通过蓍草的自然分组排序,来预测一些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先民们渐渐有了体验,也积累了大量知识,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易传》,在预测基础上,加强与深化了解释的力度,形成了象数推演与义理阐发的基本方法与体系,这标志着易学的诞生。而后的两千年中,以《周易》为对象的研究代代传承、蓄力发展,经历古易、汉易、魏晋易、唐易、宋易、清易、现代易等不同阶段,形成不同流派,易学也得到不断丰富和衍生,其范围不断扩大。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为易,故易说至繁。”易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门具有东方独特思维方式,集中国几千年文明智慧于一体,以探索天道、人理、变易规律为目的的系统学术。它研究《周易》蕴藏的深刻义理及思维方式,聚焦《周易》经文内容之余,更关注“易”在中华文明目前的巨大作用,研究它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门类学科中的影响、渗透和作用。 2.如何看待易学性质与学科归属? 谈及易学的性质,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其研究对象——《周易》的本原。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分支都受到极大冲击,尤其是道教与民间神明信仰、术数学的各种法度,都被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扣上“迷信”的帽子,《周易》这部中国古老的“圣经”当然也免不了惨遭厄运,进入了要扫除的“另册”。这些具有传教士背景的“学者”是伴随着洋枪洋炮进入中国大门的,他们打击中华传统文化,其目的就是要拔中华民族的“根”,让中华民族变成没有灵魂、没有主见、任人宰割的“羔羊”。而在中国的许多学者,不明真相,也跟着摇旗呐喊,全面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甚至有“汉字不除,中国必亡”的论调甚嚣尘上。经过罹难之后,国人开始反思,汉字不仅没有被除掉,而且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用汉字记载与传承的中华古籍也陆续被解放出来,其中也包含了《周易》这部经典。在今天,如何重新认识《周易》的性质呢?我们以为:既不可以全盘否定,也不要全盘肯定,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予以审视。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这部书最初是应了占卜需要而产生的,是为预测服务的。从这个角度说,《周易》古经本来就是一部占卜的书。然而,我们承认它是一部占卜的书,却不应该给它戴上“迷信”的帽子。所谓“迷信”指的是在痴迷状态下盲目而不理解地相信。客观地说,中国古人对《易经》虽景仰,却不痴迷,而是有一套自身的理解,并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其实是一种文化信仰。基于这种文化信仰,先民们对八卦、六十四卦以及相应的卦爻辞作出种种解说,其与先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体现了先民们对宇宙天地、社会人事的认知。易学体系中有关天文历算、占星望气等内容可谓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的源头。在易学发展过程中,随着“十翼”的注入,其哲学性意味增加,最终建立起的是一套以阴阳为本阐释宇宙万物变化的理论体系。隋唐以降,易学的理性成分更多向科学领域渗透,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概念体系、研究方法和易学史学观。故而易学的性质,应归纳为侧重于思辨的哲学属性。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