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宋元理学基本范畴及其诗学表达研究

宋元理学基本范畴及其诗学表达研究

  • 字数: 26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培友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30522385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意图是对北宋中期庆历初年(1041)至元朝灭亡(1368)期间的“理学-诗学”会通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其关注重心是宋元理学基本范畴的生成、流变及其在诗学批评和诗歌创作实践中的“表达”问题。这里的“表达”,从文献层面来说,主要是指相关宋元理学家的理学范畴、理学家诗学批评和诗歌创作实践的文献内容、表现方式和外在形态问题;从实践主体来讲,其“表达”主要是指兼具社会实践、道德实践和诗学实践于一身的实践主体的思想观念、志趣、生活体验及其文本之载体形式、表达方式等。从基本“范畴”人手,可兼顾理学体系的不同层级来深入探讨其复杂流变、意蕴及其诗学表达问题,从而真正把“理学一诗学”会通研究落到实处。本书择取了与宋元理学家的文道观念、诗歌作品内容、诗歌作品表达方式、诗歌作品风貌及审美诉求等五个层面有密切关联的“理学基本范畴”进行考察,力图对其话语来源、流变及诗学表达等问题进行个案式的深入研究。本书具有宏阔的思想史、诗学史等研究视域,注重突出理论性和实证性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了扎实的文献学研究路线,是一部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王培友,1970年生,山东日照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在《文学评论》、《清华大学学报》、《上海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文化研究》、《孔子研究》、《中国诗歌研究》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其中CSSCI论文20多篇,人大复印资料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9篇。已出版专著《中国诗歌通史》(宋代卷,合著)等。正在主持的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宋理学涛研究》(2013)、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宋明理学诗诗性品格及其国际化问题研究》(2014)等。近五年来,参与重量科研项目3个,省部级科研项目3个。为重量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教材“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编”之主要撰稿人。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有:宋明理学及经学研究、宋代涛歌及诗学问题研究等。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市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等。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学理逻辑、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元理学基本范畴及其诗学表达问题之客观实在性
第一节 宋元时期理学范畴与命题的类别和数量
第二节 宋元理学家基于理学范畴的诗学批评
第三节 宋元理学家基于理学范畴的诗歌创作实践
第二章 宋元理学“因诗求道”范畴涵义及其诗学承载方式
第一节 “文”、“道”涵义及宋元理学家的“文”、“道”表达
第二节 宋元理学家“因诗求道”的诗学理论及其实现路径
第三节 宋元理学家诗歌创作实践和交游唱酬之“因诗求道”
第四节 宋元理学家“载道”之“诗”与“道”
第三章 宋元理学“尊德性”范畴涵义及其诗歌主题类型
第一节 宋元理学“尊德性”范畴文化渊源及其生成环境
第二节 宋元理学“尊德性”的流变及其涵义
第三节 宋元理学“尊德性”诗歌主题类型及其书写重点
第四章 宋元理学“孔颜乐处”话语涵义及其诗歌主题类型
第一节 “孔颜乐处”文化渊源及宋元理学家的义理化展开
第二节 “孔颜乐处”的情感体验属性、审美特质及诗学表达
第三节 “孔颜乐处”诗歌主题类型及诗意组织方式
第四节 “孔颜乐处”主题诗歌与理学诗的文学价值
第五章 宋元理学“格物致知”范畴涵义及其诗歌表达方式
第一节 “格物致知”范畴来源及宋元理学家的义理探讨
第二节 宋元理学“格物致知”范畴的诗歌呈现及表达方式
第三节 宋元理学“格物致知”诗歌表达方式的文学价值
第六章 宋元理学“清淡”范畴涵义及其诗歌呈现问题
第一节 中国诗学“清淡”范畴的生成条件及其文化因素
第二节 宋元理学“清淡”范畴的发展与流变问题
第三节 宋元理学“清淡”审美理想的诗歌呈现及其诗学价值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