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恐龙的兴衰 一部失落世界的全新史诗

恐龙的兴衰 一部失落世界的全新史诗

  • 字数: 2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美)史蒂夫·布鲁萨特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5767740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知名恐龙学者邢立达审校并推荐,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获Goodreads读者选择奖,被多家机构或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包括史密森学会、英国《泰晤士报》、《科学星期五》、《科学新闻》等。 ★ 世界很好古生物学家的重磅作品,电影《侏罗纪世界3》的科学顾问讲起恐龙故事一样很精彩!作者布鲁萨特已经命名了超过15个恐龙新物种,发表了110多篇科研论文,与各国恐龙学者共同追寻恐龙的踪迹,是《科学美国人》杂志的撰稿人,也是BBC纪录片《与恐龙同行》的科学顾问。 ★ 打破你对恐龙的刻板想象,刷新你对史前神秘世界的认知。恐龙并非一开始就是统治世界的霸主,它们也曾弱小无助,受到其他巨型动物的威胁。这本书展现了恐龙最真实的一面,用化石证据讲述它们逐渐崛起,又由盛转衰的生命全史。 ★ 好莱坞大片般的阅读体验,恐龙猎人带你亲自体验化石挖掘现场,一步一步解密其中隐藏的恐龙秘密,揭开远古世界的神秘面纱,领略比电影情节更刺激、更精彩的真实考古故事。
内容简介
恐龙从哪里来?它们如何崛起并成为地球的主宰?有些恐龙为何如此庞大?有些恐龙为何长出了羽毛和翅膀,还变成了鸟?没有变成鸟的恐龙为何都消失了?命名过超过15个恐龙新物种的古生物学家史蒂夫•布鲁萨特用积累多年的大量化石线索,串联起一部精彩绝伦的恐龙史诗,完整地介绍了这种史前巨兽从逐渐崛起,到称霸世界,再到尽数毁灭的全过程。除此之外,本书还生动地讲述了神秘的“恐龙猎人”追寻远古生物踪迹的真实故事,带领你跟他们一起探索恐龙的奇妙世界。
作者简介
[美]史蒂夫•布鲁萨特 这是一位年轻却成就斐然的古脊椎生物学家,也是一位进化生物学家。2013年,他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之后赴苏格兰爱丁堡大学任教,曾与中国有名古生物学家吕君昌、邢立达共同研究过恐龙课题。他发表过110多篇科研论文,其中不乏发表在国际很好刊物,也命名了超过15个新物种。他出版过6部作品,包括成人科普书《恐龙的兴衰》、教材《恐龙古生物学》和绘本《恐龙》。同时,他也经常为《科学美国人》杂志撰稿,亦是BBC纪录片《与恐龙同行》、热门电影《侏罗纪世界3》的科学顾问。
目录
恐龙时代年表
恐龙族谱
史前世界地图
序章:发现的黄金时代
第一章恐龙时代的黎明
第二章恐龙崛起
第三章恐龙称霸
第四章恐龙与漂移的大陆
第五章凶暴的蜥蜴之王
第六章恐龙之王
第七章恐龙进入全盛期
第八章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九章恐龙灭绝
尾声:恐龙帝国覆灭后的世界
致谢
资料来源说明
古生物名词英汉对照表
摘要
     第一章 恐龙时代的黎明 “Bingo!”我的朋友格热戈日·涅兹维兹基(Grzegorz Niedzwiedzki)大叫一声,用手指着刀刃般的一条细缝,缝的下侧是一层薄薄的泥岩,上侧是一层比较厚的粗颗粒岩石。我们正在考察的这个采石场位于波兰小村庄扎海尔米耶(Zachełmie)附近,曾是广受欢迎的石灰岩来源地,可很久之前就被废弃了。采石场周围散布着日渐破败的巨大烟囱,还有波兰工业化时代的其他遗存。按照地图的标记,这里是圣十字山脉(Holy Cross Mountains),但其实就是一片低矮的山丘。尽管这里曾经巍峨高耸,但经过数亿年的风雨侵蚀,如今已经跟平地相差无几。天空灰蒙蒙的,蚊子肆无忌惮地叮咬,热气从采石场的地面蒸腾而上。这里除了我俩之外,仅有另外几个背包客,估计是不巧走错了路才闯到这里来的。 “这就是那次灭绝。”格热戈日说着,大大的笑容从他胡子拉碴的嘴边漾开。在野外作业的这么些天里,他的胡子一直没有刮。“底部有很多大型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远亲的足迹,然后就消失了。再往上,有一段什么都没有,接着就是恐龙。” 虽说我们不过是在一个乱草丛生的采石场观察岩石,但我们真正看到的,是一场重大变革。岩石记录着历史,它们讲述的是远古时代的故事,那时的地球上还没有人类的足迹。我们眼前的石头里就刻着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两层岩石中间的这条线,或许只有受过最严苛训练的科学家才能看得见,然而它记录的却是地球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时刻之一。这是世界发生巨变的瞬间,这是出现在大约2.52 亿年前的转折点,彼时还没有人类,没有长毛象,没有恐龙,但这一时刻的后果仍然影响着今日的世界。如果当时事情的发展有些微不同,谁能知道现在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就好比揣想:要是斐迪南大公不曾被射杀,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 如果时光回溯至2.52亿年前,回到地质学家所称的二叠纪,站在同一个位置上的我们,会发现周围环境里没有什么我们能认得出的景物:既没有弃如废墟的工厂,也没有其他人类的痕迹;天上没有鸟在飞翔,脚下也没有老鼠窜来窜去;没有开着花的灌木划破我们的皮肤,也没有蚊虫在我们的伤口大快朵颐。所有这些生命都是之后才演化出来的。不过,我们仍会大汗淋漓,因为天气很热,再加上令人难以忍受的潮湿,可能比仲夏时节的迈阿密还更糟糕。奔流的河水冲刷着圣十字山脉,当时的确可以称之为山,巍峨的山体向上绵延数万英尺1,积雪的山尖刺破云霄。河流蜿蜒曲折,穿过广袤的针叶林——这些树是现今的松树和刺柏在远古时代的亲戚,流入山脉侧翼巨大的盆地之中。盆地中点缀着大大小小的湖泊,雨季的时候湖泊满溢,而当季风停止的时候,湖泊就会干涸。 这些湖是局域生态系统的生命线,大大小小的水坑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片绿洲,可以抵挡酷热和狂风。形形色色的动物聚集到湖的周围,但它们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动物:有黏兮兮的蝾螈——个头比狗大一些——在水边徘徊,时不时咬住一条游经的鱼;有矮壮敦实的锯齿龙类匍匐着身体爬来爬去,皮肤上满是鼓包,身体前重后轻,通常相貌凶残,看上去就像疯狂爬行版的橄榄球进攻线锋;有胖胖的小型二齿兽类在烂泥里仔细找寻能吃的东西,用尖牙挖出美味的植物根茎。在这群生物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丽齿兽类,这是一种身体和熊差不多大的怪兽,居于食物链的很好,能用剑一样的尖牙刺穿巨颊龙的内脏,撕开二齿兽类的皮肉。在恐龙出现之前,这些怪物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 之后,地球深处开始翻腾。这在地表是无法感受到的,至少在变化刚开始的时候(约2.52亿年前)感受不到。一切都发生在地表之下50甚至100英里深的地方,也就是地幔层。它是地球构造中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然而这里温度非常高,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里,岩石可能会变得靠前黏稠,还能流动起来,就像儿童玩的黏土一样。事实上,地幔中有像河一样的岩石流。在岩石流的驱动下,地壳板块会像传送带一样运动,这种力量能破坏薄薄的外层地壳,将之分割成板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板块之间会相对运动。如果没有地幔中的岩石流,就不会有高山,不会有海洋,也不会有适宜人类居住的地表环境。不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股岩石流失去控制。大股炽热的熔岩挣脱束缚,改变路径,蛇行爬升至地表,最终从火山中喷薄而出。这种地方被称作热点。热点极为少见,黄石公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今天仍相当活跃。来自地球深处源源不断的热量供给是老忠实间歇泉和其他间歇泉的动力之源。 在二叠纪末期,同样的事情也在发生,而且遍及整个大陆。一个巨大的热点开始在西伯利亚地底形成。一股股熔岩冲破地幔,进入地壳,然后从火山中喷涌而出。那时的火山跟我们日常所见的火山大不相同。我们看到的无非是休眠几十年的圆锥形凸起,偶尔喷出一点儿火山灰和岩浆,就跟圣海伦火山或者皮纳图博火山一样。远古时代的火山喷发跟我们在科学市集都做过的实验(用醋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