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伟大的贸易 贸易如何塑造世界

伟大的贸易 贸易如何塑造世界

  • 字数: 42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美)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Bernstein)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146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伟大的博弈》姊妹篇;入围《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年度商业类图书;融合了历史与地理,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华文明之美;当下全球化与世界贸易问题的探讨与启示。
内容简介
一百年前,只有昂贵如丝绸、金银、瓷器、香料才会穿行于各个大陆。现在,法国矿泉水、比利时巧克力、新西兰水果无处不在。几个世纪以来,骆驼和船只让人类智慧流动起来,从钟表、冰箱,到跨国公司,从阿拉伯数字、代数到复式记账法。现代生活在靠前的贸易之河上流动。曾经由气候、季风主宰的旅途,艰辛、凶险、效率低下,如今各种货物绕地球以接近音速的高速飞行。世界贸易不断持续和加强的趋势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既繁荣又脆弱。我们对贸易的要求从根本上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轨迹。这是一部宏大的世界贸易史,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到今天全球化的爆发,成功地探究了世界精彩纷呈又富于争议的过去,并对未来的观察提供了新的着眼点。
作者简介
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Bernstein)哲学博士、医学博士,efficientfrontier网站创始人。著有《聪明地配置资产》(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投资的四大支柱》(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华尔街日报》《晨星》杂志专栏作家。
目录
引言Ⅲ
第1章苏美尔001
第2章贸易海峡031
第3章骆驼、熏香与先知047
第4章巴格达—广州航线077
第5章作茧自缚119
第6章贸易病145
第7章达·伽马的野望173
第8章纵横四海229
第11章成也自由,败也自由331
第9章公司肇启249
第10章移花接木283
摘要
     第1章 从苏美尔到亚历山大 从远古传下来的历史信息既不为我们而来,也不由我们选择,它们是气候、地理与人类活动偶然留下的遗迹。这些历史信息也提醒我们,我们所谓的知识和探索神秘未知的力量有时候是多么有限。 ——丹尼尔·布尔斯廷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个游牧部落在丰收季节攻击了一个苏美尔人的农耕聚落。利用弹弓、长矛和弓矢,攻击者们得以安全地在远距离之外突袭。苏美尔农民匆忙间抄起石锤还击,并试图包围攻击者。石锤一般是将一个圆形石块固定在结实的木棍的一头,用以在战斗中猛击敌人头部。这种装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专门用来攻击其他人的武器。因为,动物的头骨多厚实,呈角状,难以发挥猛击的效果;人类的头骨较脆弱、呈圆形。无论对手是正冲向使用石锤的攻击者,还是试图逃离,石锤都能轻易而有效地猛击对手头部。 这种发生在丰收季节的突袭其实并不出人意料。牧民的山羊和绵羊往往难以抵御疾病与变化不定的气候,因而游牧部落的存亡只能依赖于定期从更为稳定的以种植为生的农耕聚落中抢掠粮食。在这场战斗中,牧民们戴着一种亮闪闪的奇怪的头盔,这种头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们。事实证明,当石锤猛击而来时,曾经致命的一击如今只是让人头晕目眩而已,甚至因为石锤会在光滑的头盔上打滑,很多攻击根本毫无效果。这种由佩戴头盔得来的防御性优势打破了攻守双方的战术平衡,使得攻击一方的牧民具备了压倒性的打击能力。 战斗过后,幸存下来的农民检查了阵亡的牧民尸体上的头盔。他们发现,这种头盔的外层是一层神奇的橙色金属薄板,厚约1/8英寸,里面是一层一层皮质的保护层。农民们此前从未见过铜,毕竟,铜一般并不出产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地区。实际上,牧民的铜也是通过贸易得来的,购自居住在两河流域以西数百英里的西奈半岛上的贸易商。很快,苏美尔的农耕民族也从贸易中获得了铜的供应,使得他们将此前的石锤改进为更具杀伤力的铜锤。相应地,牧民们也不得不加厚他们的铜盔。于是,二者之间开始了最早的军备竞赛。由此开始,这种通过进口域外出产的金属来制造军备的竞赛一直延续至今。 这些农民和牧民是如何获取铜的,这样的贸易又是如何在相隔数百英里的农场、牧场和铜矿之间进行的呢?古人类学家认为,追溯这一现象的起源,优选从距今60000到80000年前开始,当时基因意义上的现代人类已能够在非洲制造比较复杂的工具、打孔的贝壳(据猜测是用以制作项链),以及用赭石块绘出抽象的图案。约50 000年前,其中的一群人可能经巴勒斯坦地区迁徙到肥沃新月与欧洲地区。在这次大迁徙之前的某个时候,语言开始出现,使得更加复杂与独特的现代意义上的“人类”行为成为可能,这可见于雕工更精细的由兽骨与鹿角制成的工具、岩洞壁画、雕像,甚至更为精致的投掷科技,比如梭镖。梭镖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长矛形武器,用以提升投掷范围与精度。人类日益纯熟的技艺或许也促使现代人类的另一项特殊行为——远途贸易,彼此交换新制造出来的武器、工具与装饰品——成为可能。 然而,传统上,历史学家对于贸易现象的追溯则一般始于希罗多德于公元前430年的著述。希罗多德曾提及迦太基人与聚居于比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更远的利比亚地区的民族之间的“无声的贸易”。这一民族很可能是今天的西非人。 甫登岸,迦太基人便卸下货物,整齐地码放在海滩上,然后返回船上,升起一缕烟。当地人见到烟便会聚集到海滩上,依据货物价值,放下一定量的黄金,然后离去。迦太基人则再度登岸,查看黄金的数量。如果觉得划算,他们就取走黄金,扬帆离去。如果觉得黄金少了,他们就会返回船上继续等待,直到等到满意的数额为止。由此可见,贸易中的双方都秉持着绝对的诚信。迦太基人直到认为黄金数额等价于货物价值之后才会带走黄金,当地人也不会在迦太基人离去之前对黄金别有处置。 可惜的是,希罗多德所描述的双方彬彬有礼,怎么看都显得有一种坊间传说的气息。当然,或许基本的场景是真实的。譬如,史前时代的确可能发生过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不畏艰险,扬帆远航,凭一己之力完成远途贸易的事情。 如果一定要探求贸易的肇因,排在第一的很可能是饥饿。大约20000年前,北欧地区就像今天芬兰的拉普兰一样,冰天雪地,贫瘠荒凉,稀疏地点缀其间的树木甚至比如今看到的还要稀少与矮小。在消灭对手尼安德特人不久之后,欧洲最早的智人的生活基本依赖于捕猎驯鹿等动物。其实,即便是在最理想的环境下,用长矛与弓箭捕猎这些成群结队的动物都是碰运气的冒险活动。然而,驯鹿有一项人类可以大肆利用的弱点:它们的泅渡技能很差。因为,在水中泅渡时,它们不得不昂起鹿角,力求将鼻子露出水面以维持呼吸。对人类来说,此时正是难得的最容易猎捕它们的时候。不知从何时起,某个石器时代的天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能漂浮在水面上捕猎驯鹿,那岂不是轻而易举?于是,船应运而生。只要能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