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性格的力量

性格的力量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美)詹姆斯·希尔曼(James Hillman)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10010690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7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性格的力量》这部关于性格与衰老关系的作品,不属于现在很流行的心理自助手册一类,而是关于自我认知的一部哲学心理学著作,深刻,睿智,而玄学。“衰老有什么功能?衰老的意义在哪里?”作者问道。对于这个异乎寻常的问题,他在书中作了全面的探究。《性格的力量》作者是个文字高手。作为一个真正的灵魂大师,他丰富、多情。他的文字诗性而神秘。他能逗引读者进入他描写的世界,引发感受,引发联想。
目录
序言——致读者
序言——作者的话
序言——关于本书
第一幕 活着
第一章 寿命
第二章 最后的时刻
第三章 老
第二幕 离去
第四章 从“活着”到“离去”
第五章 重复
第六章 重力的下垂作用
第七章 夜半醒来
第八章 混乱的焦躁
第九章 日渐干枯
第十章 记忆:短期之失,长期之得
第十一章 怒气看涨
第十二章 离别
第十三章 色欲
第十四章 感觉缺失
第十五章 心力衰竭
第十六章 回归
幕间 面孔的力量
幕间 面孔的力量
第三幕 留下
第十七章 从“离去”到“留下”
第十八章 被哲学化的性格
第十九章 美德的性格/被道德化的性格
第二十章 想象中的性格
第二十一章 为人祖父母
第二十二章 老“叨叨”
第二十三章 性格的美德
第二十四章 终曲
参考文献
主题词对照表
摘要
     在我们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活着”已经演变为比谁活得更长久的意思。“我比我的父亲、祖父和外祖父都活得长!”“按照医生的说法,我应该早在三年前就死了。”“保险公司在我身上算是赔了。我的养老金计划已经透支,直接从社保金那里拿钱了,我拿的钱比我投进去的要多得多。”毫无疑问,仁慈与怜悯伴随我度过生命的每一天,因为我的生命已经超过了预期寿命的统计曲线。 我不仅击败了我的遗传基因、我儿时的同窗和保险精算师,我还让死亡无法近身。生命是一场与所有其他人的竞赛,是一场与死亡的角逐,因此,活得更久成了一种胜利。在我每年生日的时候,圣保罗(St.Paul)的那段有名的话便回响在我耳边:“胜利了,死亡已经被吞灭……噢,死亡,您的毒钩在哪里?” 我们对于衰老的体验是如此深深地嵌在我们还有多少年可活的数字中,这些数字则是由寿命统计表所给出的,这使得我们很难相信:多少个世纪以来,晚年并不是和等死联系在一起,而是与活力和性格联系在一起。老者并不只是被视为踉踉跄跄地走向死亡之门的人,而是被作为能稳妥地保管习俗与传奇的人,当地社会准则的守护者,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在族群集会中能一言千钧的人。岁月的长度所见证的性格的力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死亡是和青春联系在一起的:死胎和婴儿的夭折;战场上负伤、决斗、掠夺、死刑与海盗进犯;各种与耕地、开矿、捕鱼以及生育相关的灾祸;家族仇杀和因妒生恨;那些催人英年早逝的传染病与瘟疫。墓地里散布着孩子们那低矮的坟头。 将寿命和死亡率紧紧地绑在一起,通过这种联系让老人的原型同死亡的观念结成唯有彼此的夫妻,直到19世纪,这个观念才伴随着人口学的进步而攻占了我们的头脑。在法国,实证主义哲学推崇用统计的方法对人口进行研究,将死亡从非公开的和精神性的领域迁移至社会学、政治学和医学的地盘。有关平均寿命的统计资料提供了死亡率不断降低的证据,并被解读为文明进步的标志。整个社会的进步可以通过不断延长的寿命年限来得以证明,而寿命又可以通过新的医学方法(疫苗注射、巴氏杀菌法、消毒)以及公共卫生项目(饮用水、垃圾处理、通风设施)而得以延长。 当作为社会学创始人之一的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①对自杀数据进行了分析,显示出在法国的每一个地区都具有一个自杀率,且这个自杀率在数十年中几乎不会变化时,人口学的手就伸得更长了。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地区,未来一年中自杀者的数量是可以预计的。当自杀率被置于社会学的阶层、职业、遗传性、宗教、年龄等概念之中时,自杀就成了一项社会学行为,而与自杀者的心理则风马牛不相及。统计数据成了一种社会性的力量,每个地区都会有一定比例的人注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来了结自己的生命。数据成了命运。 人均寿命曲线也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比方说,如果你是一名少女,当你把自己置于寿命的函数曲线中的时候,你的预期寿命可能至少会有70年。当你60岁的时候,你发现你的预期寿命已经延长了,现在可能有78岁,甚至更长一点。当你78岁的时候,统计表可能会把你的生存年限定在86岁。以此类推。即便你活到了100岁,保险精算师会说到“条件概率”这回事,即你有可能还能多活几个月或几年。统计学表明,你活得越长,你还能活的日子也将越长,因此在衰老的每一天里,你可以预期在“趋于无限大的保险统计曲线中”还有新的一天等着你。这条曲线无法预测你的寿命何时终止,与此相反,它似乎能带着你一直向前,无穷无尽。这条曲线并没有载着你走向死亡,也没有揭示出一个赤裸的真相——你终有一死;它的功能是在统计学层面传来喜讯:你将永生! 如果“活着”不仅仅意味着活得比统计学上的预期寿命更久,那么活着的究竟是什么?那个坚持着、忍耐着的“活着”是什么?在经历了漫长人生的所有是是非非之后,是什么可以始终如一地活着?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头脑都不会一成不变;面对改变,它们无处可避。一路走来似乎从未改换初衷,并且直到最后的日子也一直持久如一的心理成分,让你得以与众不同地存在——那就是你自己的性格。那个始终如一的你。 但是,“如一”是什么意思?我已经经历了如此之多的变化,变得如此不同,但尽管存在所有这一切的变化,有些东西仍然让我确信,我还是同一个我。我可以丧失我的社会身份、我的身体外形和我的个人史,但是有些东西仍始终如一,比这些盛衰浮沉更为持久。本书的观点是,正是性格的观念提供了这种持久的内核。 如果说“同一性”(sameness)是哲学家的术语,用来描述的是我们对自己性格的体验,那么我们就必须去发掘有关这个深刻的原则——“同一性”——更多的内容:它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可不容易,因为自从柏拉图把“同一”与“差异”作为思考事物存在的基本观念,让它们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甚至让它们成为可能以来,哲学家就一直在思考同一性。 哲学家猜着同一性的谜语。打个比方说,你有一双你最喜欢的羊毛袜。袜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