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面源污染的社会成因及其应对——太湖流域、巢湖流域农村地区的经验研究

面源污染的社会成因及其应对——太湖流域、巢湖流域农村地区的经验研究

  • 字数: 37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陈阿江 等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5798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村民环境行为与农村面源污染研究》(12BSH021)项目成果。随着农村生活方式变革、村民环境行为改变,导致农村生活废弃物利用循环发生断裂,对水体面源污染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农村生活中,所有的垃圾、粪便都是可利用的资源,村民也自觉地将所有的废物都消纳掉,变废为宝。而当下的农村,生活方式日益城镇化,将垃圾、粪便被视为无用的废物,需要借助一定的设施加以专门处置。作者提出了提出了“不治而治”的解释框架,以及环境治理需重视“民标”的观点。作者提出技术手段与一般社会学研究方法结合使用,有助于研究者明晰研究方向,全面、深入地理解研究主题,发现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问题。
目录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策略(代序)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二 基本概念界定
三 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一 太湖、巢湖流域区域背景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社会经济概况
二 农业生产方式演变
(一)当代农业经济变迁
(二)种植业
(三)畜牧业
三 农村生活方式演变
(一)饮食方面的变化
(二)穿着方面的变化
(三)其他生活用品方面的变化
(四)房屋设施方面的变化
四 流域面源污染问题
(一)流域水质状况
(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第三章 种植业化肥减量的探索
一 研究问题
二 测土配方技术与化肥减量
(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原理及环境效应
(二)肥东县测土配方技术推广实践
(三)肥东县种植户化肥使用减量情况分析
(四)进一步推广测土配方技术的路径探讨
三 种植业生产组织与化肥使用
(一)水稻种植合作社的发展
(二)合作社种植户与非合作社种植户用肥比较
(三)合作社种植户化肥使用减量的原因分析
四 有机、绿色水稻生产的化肥减量及环境效应
(一)有机、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的兴起及其环境效应
(二)有机、绿色水稻与普通水稻种植户的化肥用量比较
五 小结
第四章 畜禽养殖模式与水体污染及治理
一 畜禽养殖业及其污染概况
二 分散养殖模式的环境效应
(一)分散养殖模式及其特征
(二)分散养殖模式的物质循环
三 规模养殖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征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特征
四 规模养殖的环境后果
(一)规模养殖的环境污染
(二)巢湖流域坝镇的养殖业污染
(三)规模养殖何以造成污染
五 政策补贴的畜禽粪便市场化利用
(一)南京市“牛粪-有机肥”案例
(二)畜禽粪便市场化利用的经验
六 政府强制的畜禽粪便减量与利用
(一)德清县畜禽粪便减量与利用的政策
(二)M养猪场畜禽粪便减量与利用案例
(三)政策型环境治理模式的启示
七 小结
第五章 水产养殖模式与水体污染及其治理
一 水产养殖的污染、研究问题及方法
二 传统水产养殖方法及其环境效应
(一)传统水产养殖的方法
(二)传统水产养殖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 高产水产养殖模式及其环境后果
(一)高产水产养殖模式的兴起
(二)高产水产养殖的特征
(三)高产水产养殖的环境后果
四 水产养殖污染的治理实践
(一)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背景
(二)温室甲鱼养殖污染治理
(三)温室甲鱼养殖污染治理反思
五 水产养殖方式的生态转型
(一)从“大养蟹”向“养大蟹”的转型历程
(二)河蟹生态养殖原理
(三)河蟹养殖方式转型的启示
六 小结
第六章 复合农业的新探索及其社会价值
一 农业发展中的外部性困境
二 传统复合农业及其特点
(一)“稻作-生猪”类型
(二)“桑-蚕-鱼”类型
三 稻鳖共生模式的探索
四 稻鳖共生模式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减少面源污染,恢复生态系统平衡
(二)强化食品安全,降低健康风险
(三)稳定粮食产量,强化粮食安全
五 稻鳖共生模式的扩展性与可持续性
(一)稻鳖共生模式的推广尝试
(二)稻鳖共生模式的理念扩散
六 小结
第七章 农村生活污染及其治理
一 农村生活污染困境
二 传统农村生活方式及其环境效应
三 普通村的生活污染问题
四 中心村的生活污染及其治理
五 旅游村的生活污染问题及其探索
六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附件一 探寻种植业污染的社会逻辑
附件二 水稻种植农事记录本
附件三 水稻种植农户用肥用药调查问卷
附件四 访谈提纲
附件五 技术手段如何拓展环境社会学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