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异变/青科幻丛书

异变/青科幻丛书

  • 字数: 30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汪彦中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52120705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5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国科幻银河奖 、晨星科幻文学奖拉兹 宝树 三丰联袂推荐汪彦中是一位敏锐而犀利的未来观察者,他以科幻为矛,直击社会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甚或麻木的茧壳之盾,撕裂它,撞碎它,让人在欢笑中悲伤,在悲伤中反思。这种超脱于技术的、对人和未来人的思维试验,是科幻小说的高级形态,作者又用融合了传统与科幻的文笔将之巧妙地化为一篇篇惊奇故事,构成了令人惊奇和警醒的异变未来。——拉兹《科幻世界》主编 汪彦中是最富有文学天赋和自觉的科幻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对现实和人性的敏锐洞察,对文字准确度和表现力的不懈追求,结合新奇而扎实的科幻元素,正在开拓出一系列既不同于主流文学也不见于一般科幻的奇妙秘境。——宝树 科幻作家汪彦中是一位洞悉人心的观察者和擅长思维实验的思想者。在他的笔下,理性与人性仿佛行走在钢丝之上,只需以科幻之手轻轻一推,就会朝着不可言说的方向滑落。异变是打破平衡的结果,更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三丰 科幻评论家
内容简介
本书不仅涵盖了《症候》《伶盗龙复活计划》等早期获奖作品及代表作,还收录有《同温层食堂》等科幻体裁与传统文学风格相融合的近年新作,力图通过对科幻语境下人的矛盾、苦痛、挣扎等状态的展示,探索出一条通过科幻反思人生的艺术创作新路。
作者简介
汪彦中,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委员,豆瓣阅读专栏作家。自2010年起开始创作小说,作品获中国科幻“银河奖”、第三届“晨星”科幻文学奖。小说作品见于《科幻世界》、《科幻Cube》、《萌芽》、《特区文学》、豆瓣阅读等杂志及网站。2018年出版科幻短篇小说集《二次遗书》。银河奖获奖作品《症候》目前已进入影视改编阶段。
目录
访客
二次遗书
伶盗龙复活计划
夜眼
症候
贩卖人生
警车伤人事件
球体
异变
天国之路
同温层食堂
摘要
     访客 1 曾几何时,柯乐是国际最权威的天文学家之一,可一夜之间他却成了大骗子。“民科”这种词汇用在他身上,甚至可以说是口下留情了——如今,全世界人民都认为,此人是个精神病患者、智障、诈骗犯、邪教头目。 讽刺的是,在成为全世界唾弃的对象之后,柯乐的知名度竟比过去更高了。想要采访他的组织多如牛毛,而我所在的新闻社也是其中之一。 想要访问柯乐本人可不容易。 记者圈中有传言,说柯乐掌握的情报非常敏感,国家派了一大堆便衣警察日夜守在他家门口,别说行人,就连过马路的猫和狗都会遭到秘密监视和扫描;想派出暗访用的微型无人机接近他也不可能,因为便衣警察在他家周围布置了安保防御力场……言之凿凿,极其生动。不过在我看来,这些明显都是胡编。 但是,即便排除谣言和阴谋论的因素,像我这样的记者也确实很难接触到柯乐本人。他家的网络接口、电话线、激光电视信号线等一切对外联系方式,全都被他自己切断了。已经有无数人向他发送过网络邮件,但从未见他接受过哪怕一次采访。 也有人曾围追堵截过他的家人,可惜效果不佳。自从两年前柯乐执行完任务回来并发表他那番惊世骇俗的“高论”后,他就逐渐变得众叛亲离。几乎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了他,如今只剩老母亲还陪他待在家里。 老大妈年事已高,对科学一窍不通,并且爱子心切。她雇了一大帮用人守在家里,不允许任何人对自己的家庭进行骚扰。亲属采访这条线也断了。 我有几位同事也曾摩拳擦掌,准备来硬的,策划直接闯入柯乐家里将他绑走。我劝他们优选慎重。 “人家年轻时候可是空军出身,早年在火星轨道当过飞行员,否则凭什么能成为‘骑士计划’的宇航员?就你们几个的体格……” 同事们想了想,觉得有理,也就放弃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柯乐行事日渐变得低调,他那套奇谈怪论逐渐被大众和媒体遗忘了。在“骑士计划”结束两年后的今天,已经没多少人关心这个罹患精神病的前天文学家、宇航员、太空探险家的近况。新闻社对他的专访企划被束之高阁久矣,几乎快到了告吹的边缘。 但就在这年年初,我通过某个秘密渠道得到消息:柯乐正在招募信徒,似乎在策划什么重大事件。消息来源十分可信。 机不可失。必须抓住这次机会。我必须伪装成他那套歪理邪说的信徒,并设法接近他。 新闻社的上级领导们是绝无可能批准这次“采访”的。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我悄悄地展开了行动。 2 谈到柯乐的那套“理论”,首先必须要将视线转回到两年前,也就是“骑士计划”执行的那年——公元2061年。 2061年是天文学的大年,也是全球天文学家的盛大节日,因为哈雷彗星将在这一年抵达近地点,再度造访地球。理所当然地,许多国家都争相展开了针对哈雷彗星的探测计划,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不过与别的国家不同,我国开展的“骑士计划”,可以让人类距离这位“老朋友”更近。 “骑士计划”的核心要点是:将“人”送上彗星。 当然了,这里指的并不是真人。 即便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宇航员依然是高危职业,把人送上彗星不仅风险巨大,且成本也太高,因为人体实在是太重了。而如果与别国一样,仅仅只送一个遥控无人探测器前往探测,那又显得有些“不过瘾”——面对复杂险恶的彗星表面状况,无人探测器在灵活性方面存在不足,人工智能处理器也有故障的风险。何况这种探测方式着实缺乏新意,在新一轮航天竞赛日趋激烈的今天,它缺乏足够的政治象征意义。 当时已是火星轨道站总负责人的柯乐,在“地—火”两地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了一个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的方案:“找一名志愿者,将其大脑移植进入电子脑内,把系统总质量不到三公斤的电子脑作为彗星登陆器的控制核心。利用纳米碳材料制造登陆器的主体结构,包括四肢和移动轮等设备,并且在纳米碳表面布设人造神经,经人工神经中枢导入‘电子脑’内部。这样,登陆器就成为以电子脑为意识核心的机器人。而由于电子脑的意识移植自人类大脑,因此登陆器本身就相当于一个活人。” 柯乐设想,利用这种办法既能大大减少探测器质量,又能变相起到“人类首次登陆彗星”的宣传效果。 将人类大脑移入“电子缸中脑”的实验在当时已经获得成功,而我国设在火星轨道站内的车间也已能够小批量生产碳管、碳布、型材等材料。在火星轨道制造并发射探测器,其成本比在地球上制造发射探测器要低得多,并且许多设备组件和系统都是现成的,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从而令我国的探测计划抢在众多国家之前成功。 专享一个要命的问题在于:究竟移植谁的意识比较好? 柯乐头一个就提出要移植自己的头脑,但上层表示强烈反对。他的头脑太重要了,而大脑电子化移植的失败概率约有百分之十五,且“骑士计划”的探测飞船在发射、飞行、着陆、探测、返回、回收等诸多环节上都存在各自的失败概率。没人愿意把全人类很好科学家的大脑当作赌注,因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