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小品雅集(全6册)

小品雅集(全6册)

  • 装帧: 盒函装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作者: (明)冒襄,(明)洪应明,(清)沈复 等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55381295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2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小品雅集”丛书,中国人的传统生活美学,中国雅致生活的宝典,一份对美、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丛书由名家精心挑选,集众多专家之力,以全注全译的形式,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内容简介
《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时期的自传体散文。“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书中记叙了作者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各地浪游闻见。文辞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读之心醉”的评语。
《影梅庵忆语》是明末清初学者、诗人冒襄所撰的一部散文小品,词句清丽,感情真切,与沈复的《浮生六记》齐名。冒辟疆曾撰《影梅庵忆语》追忆他和其妾秦淮名姝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名士名媛,才情俱至,字里行间,哀感惋艳,虽琐碎记来,却情真语挚,不难领略到封建礼教下透露出的一缕春光。由于作者对女主人公怀着刻骨铭心的爱,故而这篇文章拿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用血泪和着墨水写成的。冒襄一生曾有许多著述,都不及这篇《忆语》流传不衰,是作者真挚而强烈的情感为这篇文章注入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全文分四卷:第一卷记叙了作者与董小宛从相识到相爱到终成眷属的全过程;第二卷写他们在爱情生活中那些如诗如画的生活片断;第三卷写甲申之变后他们流离失所经历的种种艰险困苦;第四卷写谶言、预兆与梦幻,用一种宿命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姻缘。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采儒、道、佛三家之精髓,以儒道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它似语录,却拥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它似随笔,却拥有随笔所不及的整饬。它是一部文辞优美、含义深邃的读物,更是一部陶冶人之情操、磨炼人之意志、催人奋发向上的优秀文学作品。
《陶庵梦忆》为明朝散文家张岱所著,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同时本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娱乐、戏曲、古董等的纪录,因此也被研究明代物质文化的学者视为重要文献。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作者现身说法,糅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并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修身立命的理论指导。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一窥儒、佛、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同时也对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大有助益。
《西湖梦寻》是晚明散文大家张岱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五卷七十二则,追忆杭州历史掌故、描绘西湖风俗画卷,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晚明小品文中的珍品。
作者简介
冒襄,字辟疆,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所写《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籍贯不详,有《菜根谭》传世。他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生于江苏苏州。清代作家、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 袁了凡,本名袁黄,字坤仪,浙江嘉善人。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所著的《了凡四训》,是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本劝善书。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修身立命的理论指导。 张岱,号陶庵,浙江绍兴人。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崇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精小品文,工诗词,是公认成就优选的明代文学家之一。
目录
《菜根谭》
第一卷修省
第二卷应酬
第三卷评议
第四卷闲适
第五卷概论
《浮生六记》
译文/原文
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
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
中山记历
养生记道
《了凡四训》
壹立命之学
弃学从医
“慈云”奇遇
预测终生
神算无遗
初逢佛法
当头棒喝
从心做起
福薄之相
无子之因
昨死今生
自求多福
......
《陶庵梦忆》
自序
译文/原文
卷一
钟山
报恩塔
天台牡丹
金乳生草花
日月湖
金山夜戏
筠芝亭
砎园
葑门荷宕
越俗扫墓
奔云石
木犹龙
天砚
吴中绝技
濮仲谦雕刻
......
《西湖寻梦》
自序
译文/原文
卷一西湖总记
明圣二湖
西湖北路
玉莲亭
昭庆寺
哇哇宕
大佛头
保俶塔
......
《影梅庵忆语》
影梅庵忆语译文/原文
卷一
嗟叹小宛
曲栏初见
吴门陈圆圆
双语成病
坚以身从
万难意阻
仙侣终成
......
摘要
     明圣二湖 自从东汉马臻开凿鉴湖以来,由汉到唐,鉴湖最早取得名声。到了北宋,西湖才开始兴盛,并取代鉴湖的地位,从此,西湖岸边游人如织,而鉴湖淡远的景色,自然比不上西湖艳丽的风光。至于湘湖则地处偏远,车船不容易到达,所以湘湖的风景很少被高人文士所提及。 我的族弟张弘曾将西湖比作美人,将湘湖比作隐士,将鉴湖比作神仙。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湘湖就似未出阁的少女,腼腆而羞涩,尚能看到她未嫁时的风姿。而鉴湖就像是名门闺秀,可以欣赏倾慕,但却不能猬玩。而西湖可看作是会唱曲的名妓,歌声和容貌俱佳,又靠在门口献笑,人人都有机会猬玩,正因为人人都有机会猬玩,所以人人都有机会欣赏西湖冶艳的景色。正因为人人都有机会欣赏,所以大家就对她有所轻慢。 西湖在春夏时热闹至极,到了秋冬时节则又被冷落;在花朝节时人们喧哄而至,到了中秋月圆之后又各自星散;在天朗气清时游人如浮萍一般集聚,等到雨雪纷飞则又寂寥安静下来。所以我曾经说:“善于读书的人,无非是像董遇一样善于利用闲暇时光,而懂得游湖的人,也不过是会趁着西湖清净之时前来观赏。董遇说:‘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峰古梅的景致,又怎么会逊色于烟笼长堤、柳树低垂的风姿;皓月高悬的夜晚,又怎么会逊色于花姿绰约的清晨;细雨纷飞的迷蒙,又怎么会逊色于天朗气清时的艳丽。只有真正理解西湖的人,才能领略它不同时节的美。” 至于曾在西湖生活的四位先贤,我曾经说:“白居易的乐观旷达,当然和林道的沉静深邃有所不同;李泌的荒诞,自然也和苏轼的灵敏有所不同。”其他的比如贾似道的骄奢淫逸,孙隆的华美富丽,也各具特色。虽然他们都在西湖居住数十年之久,花钱数十万之多,但对西湖的性情、西湖的风致,却有做梦都没领略到的。世间穷酸的读书人,又怎么能轻易地谈游览西湖呢? 玉莲亭 白居易在杭州做太守时,为政清明,诉讼稀少。如果有穷人犯了法,就让他在西湖边种几棵树;如果有富人想出钱赎罪,就令他在西湖开垦几亩封田。白居易在杭州任职多年,湖里的封田都被尽数开垦,湖岸边树木也葱茏成荫。他常常在玉莲亭这里,与歌伎一起乘船,欣赏山水,随意漫游。当地居民在玉莲亭塑雕像来祀奉他。玉莲亭临着湖岸,湖里又种着许多青莲,用来象征白居易的高洁清白。向右转再往北,便是缆舟亭,楼船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旁边是高大的柳树,漫长的湖堤。游人来到这里,雇船到湖里游览的人非常多,那里热闹得像个集市。向东去是玉凫园,它是湖面的一角,位于偏僻的角落,少有游船往来。寓居西湖的人,如果他们想避开喧嚣烦杂,再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地方了。园子里有一座阁楼,倚着阁楼上的窗户向南望去,沙洲旁的湖水泛起点点亮光,时常可以看到数百只鸭子出没于湖中,这种景致幽雅恬淡,令人神往。 昭庆寺 昭庆寺从狮子峰、屯霞石发端,因屯霞石赭红如云霞,风水先生就把它叫作火龙。后晋元年寺庙开始兴建,在吴越国乾德五年时毁于大火。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重建,并设立戒坛。北宋真宗天禧初年,改名为昭庆寺。这一年又毁于大火。 P5-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