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西线之战(卷1)(全2册)

西线之战(卷1)(全2册)

  • 字数: 5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作者: (英)詹姆斯·霍兰德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22914600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7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书稿由4个部分48个章节420千字构成。作者以多个层面的人物亲历故事为线索,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进程描绘得绘声绘色,同时将经济、科学和军事的对比深入浅出地结合起来,让读者能明白影响战争走势的深层次原因。 作者分析了德国的战前工业和农业状态,评估了对占领区的掠夺,明确指出了其前期军事上的成就无法弥补综合实力上的欠缺。德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差距随着战争进程不断拉大,战争的走势并非全由战场决定,现代战争是全方位的立体竞争。 作者对战争各方参与者作了客观采访,让读者了解普通民众如何被卷入这场浩劫,引发了人们对宏大历史和小人物之间关系的思考。
内容简介
《西线之战(卷一)》为非虚构类图书,它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从1939年到1941年的战事进程。叙事角度较新颖,不仅覆盖了常见的政治和军事领袖的表现,更是将容易忽略的普通百姓和一线士兵的回忆萃取出有代表性的案例。从经济、科技和战争资源全方位剖析了参战国各方的情况,以详实的数据让读者理解历史进展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西线之战(卷一)》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波兰战争到全面爆发的过程,描绘了大战爆发时,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以及交战各方的战前备战细节。以全新的角度解释了一直被诟病的盟军的“绥靖政策”和“静坐战争”,包括对张伯伦这个有争议的角色的出色挖掘,还原其积极备战的贡献以及推动丘吉尔担任新首相的行为。第二部分,讲述了德国入侵北欧到法国战败的过程,作者对这段广为流传的历史加入了有趣的角度,解释了法军在军事装备和数量明显占优的情况下为何会如此快速地输掉了战争。第三部分,英国在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的情况下,如何独自抵抗住了德军的空袭以及海上的潜艇猎杀。第四部分,讲述德国进攻南欧地区,占领了希腊。作者对美国的备战工作以及英美的合作始末描述得非常详尽,诠释了美国如何从一个军备落后国家迅速转变为军事强国的根源。《西线之战(卷一)》是一本能令人深刻认识“西线总体战”的历史书,它精彩刻画了各国如何通过多层面的角力争取战争胜利的过程。此外,诸多历史真相并非是广为流传的那样非黑即白,作者用海量的数据作了逻辑分明的论证,给读者留下了重新思考的空间。
作者简介
詹姆斯·霍兰德,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著作颇丰,有名作品有《马耳他堡垒》、《不列颠之战》、《炸坝者》。他还以虚构的二战士兵杰克·坦纳为主角创作了9本历史小说。他经常在电视和广播节目中作为嘉宾出席,参与过不少纪录片的制作,如《冷战》、《热喷流》、《诺曼底1944》。
目录
地图
出场人物
文字说明
引子
第一部分 战争爆发
第1章 即将开始
第2章 外交斡旋
第3章 时日无多
第4章 无可挽回
第5章 最终宣战
第6章 沧海之上
第7章 攻势侦察
第8章 缺车少油
第9章 现代军队
第10章 挺身而出
第11章 见微知著
第12章 黄色方案
第13章 内部战线
第14章 决心已下
第15章 孤家寡人
第二部分:骄狂德国
第16章 威悉演习
第17章 挪威之战
第18章 孤注一掷
第19章 向西进军
第20章 马斯河竞赛
第21章 粉碎马斯河
第22章 铁钳合围
第23章 英国绝境
第24章 胜利逃亡
第25章 法国终结
第26章 空中力量(一)
第三部分 战天斗海
第27章 空中力量(二)
第28章 不再孤单
第29章 踌躇不决
第30章 鹰击英伦
第31章 艰难跋涉
第32章 厉兵秣马
第33章 钱、技、物
第34章 灰色大洋
第35章 领袖之辱
第36章 风向渐转
第四部分 战争扩大
第37章 噩梦沉沦
第38章 否极泰来
第39章 远洋之上
第40章 怒海争锋
第41章 命运多舛(一)
第42章 进退维谷
第43章 得失之间
第44章 命运多舛(二)
第45章 水星降临
第46章 酷暑骄阳
第47章 工业潜能
第48章 麻烦不断
附录 5
战前爆发时各国海军实力(主要舰艇)
军事实力对比(1940年5月10日)
1940年飞机产量
军火产量(1939年-1940年5月)
军火产值(1940-1941年)
军火生产增长幅度(1940-1941年)
对德国封锁的影响
战争对英国贸易的影响
1939年8月-1941年6月的时间线
致谢
摘要
     第1章 即将开始 1939年7月4日(周二),纽约,这是个闷热、潮湿的美国独立纪念日。大西洋对岸那遥远的欧洲似乎又滑人另一场世界大战,竟是一代人时间里的又一次。对自由的美国来说,那日益增长的危机似乎遥不可及。大部分美国人更为担心的是本国的持续了10年的大萧条。诚然,复苏的迹象随处可见,但与3年前的场景并无太大变化,紧跟短暂复苏而来的却是再次衰退。美国人最担心的是失业问题,餐桌上是否还能出现面包,没人去关注正在西方发生的问题。很多人移民美国,整个国家充斥着大量的第一代或第二代美国公民,显然,他们向往美国的美好生活。美国充满了机会,这里没有战争。即便处于萧条的痛苦,这里仍是世界上最现代和最发达的国家。欧洲的历史则充斥着专制和战争、饥荒和瘟疫,是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如果说大西洋的彼岸或许正翻起风浪,让他们打个你死我活吧,何必去理睬那个留着小胡子,叫做希特勒的狂人呢? 在那个夏日,美国人更关心的是棒球比赛,或者说是那个特别的棒球手。棒球作为美国的国球吸引了千百万人的关注。卢·贾里格(Lou Gehrig)是伟大的一垒手之一,在美国家喻户晓,知名度不亚于历史上的任何伟人。他在美国洋基队的17个赛季中,有6个赛季打出了超40次本垒打,在1927年后甚至只有1个赛季的本垒打低于30次。他无愧为历史上优选产的本垒打选手,并拥有优选打分点记录。他那惊人的2 130场连续出场记录保持了50多年,所以他在1939年赛季初的表现大滑坡让人大跌眼镜。很明显,他出问题了。事实上在之前一个赛季,他就时常感到疲劳,春训时,他吃惊地发现自己忽然问失去了所有的力量,他有次甚至在场上虚弱地摔倒了。1939年,他在开幕比赛上还拼尽全力上场,不过很快就沦为了替补,他的职业生涯到了终结点。 贾里格前往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有名的梅约诊所接受检查,结果他在第36个生日的当天,即6月19日被诊断患上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罕见的肌肉萎缩疾病到了晚期会恶化至瘫痪、失语,直至死亡。如果他足够幸运,也许还能再活3年。 洋基队和整个棒球界都被这个消息震惊。卢·贾里格并不像他的前队友贝比·鲁斯(Babe Ruth)那样有着张扬的个性,他谦逊的性格、敏捷的身手和高超的球技让他广受尊敬。他一直靠手里的球棒说话,但在1939年7月4日这天——“卢·贾里格感谢日”,他发表了运动界历史上的演讲之一。大约62 000名球迷涌进洋基体育馆观看纽约洋基队对抗华盛顿参议员队的双强会,中场休息时,球队为卢·贾里格举办了退役仪式,参加的贵宾有巴比·鲁斯和纽约市长菲奥雷洛·拉瓜迪亚(Fiorello LaGuardia)。 坐在看台上的洋基队的球迷里有来自新泽西州纽布伦斯威克14岁的约翰·斯金纳(John Skinner)。他的棒球也打得很不错,曾被他父亲的朋友带去见过卢·贾里格。此刻的他被这位伟大击球手的外表变化惊呆了。原本身材魁梧的贾里格像是缩水了一般,他有名的4号球衣耷拉在肩膀上,球裤松垮地系在腰间。“在退役仪式开始前,”斯金纳说, “我印象里还是那个可以把球击飞的贾里格,可当你看到他费力地用手支撑自己站起来的样子,就会感到莫名的悲哀。” 在嘉宾讲话环节结束后,礼物送给了贾里格。他站在那里,手里攥着球帽,看上去有些不知所措。这位沉默寡言的人即将表达自己的感谢。当他拾阶而上,走向麦克风时,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他清了清嗓子,停了下来,双臂不自然地挂在身体两侧,脑袋低垂。“在过去的2周里,”他说,“你们听到了这个糟糕的消息。”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今天,我认为我是地球上最幸运的人。”他享受自己曾经历过的那段时光,以及一起奋战过的队友,他拥有幸福的家庭。“当然,我太幸运了”,他说。 在约翰.斯金纳的身后,几个大汉哭得像孩子一样。“他们被深深感动,”斯金纳说,“这是让人动容的一刻。”这个演讲体现了谦逊和勇敢,一位体育英雄在面对残酷现实时表现出了超常的勇气。面对越来越浓重的战争乌云,约翰·斯金纳需要勇气。千百万其他美国人也需要这样的勇气,也许他们在纽约那个夏日的午后还不曾知晓。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