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孟子读法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张定浩
出版日期: 2020-05-01
商品条码: 978754478144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584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
¥8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1. 沉淀十余年,复归本心,解读《孟子》全本。作者多年前曾选释部分《孟子》篇章,如今重拾古籍,力求在“人人可读”的前提下,折衷诸家,撮取大义,辨析疑难,剔除“鸡汤国学”式的陈词滥调,避免学院派的枯燥艰涩,将《孟子》还原于其历史时代,真正做到对经典的体贴与理解。2. 从这本书开始,聆听先哲的声音,直面经典中的真实。《孟子》一书,在宋代之前,曾是中国士大夫阶层以上的推荐读物,宋代之后又成为官方教科书。北宋有名政治家王安石对孟子无限倾慕,曾赋《孟子》一诗。此后,历代诸儒对《孟子》注疏不绝,各派诸家学说不断。对现代人来说,我们如今身处全然不同的历史环境,距离孟子生活的年代有千年之久,难免误读这位曾发振聋发聩之声的先贤。本书力图消解对《孟子》的种种误解,重新激发读者对古典作品的热忱。3. 如何阅读经典?文学的读法、历史的读法、哲学的读法。作者分别从训诂、修辞和义理入手,试图为读者呈现三种阅读《孟子》的方法:赏鉴孟子文辞中的雄辩与缜密,体会其文章写法的千转百折,蕴藉不尽,这是文学的读法;提示注解《孟子》中涉及的帝王圣贤之行事、三代制度之典章,帮助读者理解春秋战国历史风貌,这是历史的读法;从对《孟子》和当时社会文化的理解,引出现代人安身立命的体会,帮助读者在先贤的生命中看到一个更丰富充盈的自我,这是哲学的读法。
内容简介
文学评论家、作家张定浩从训诂、修辞和义理三个角度入手,逐节译释,解读《孟子》全本。历史上诸多名家对《孟子》作以注疏,作者旁征博引前人对《孟子》的研究,研读与比较各家之言,将《孟子》还原于其历史时代,做到对经典的体贴与理解。全书言之有据,在语言上延续了作者一贯的风格,娓娓道来。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明了《孟子》这部经典历久而弥新的原因,更能领会经典之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简介
张定浩,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居上海。著有文论随笔集《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批评的准备》《爱欲与哀矜》,诗集《我喜爱一切不的事物》等。
目录
梁惠王上
义利之辨
贤者而后乐此
五十步笑百步
为民父母恶能率兽食人
仁者无敌
定于一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梁惠王下
与民同乐
小大之辨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
雪宫问乐
明堂与王政
王顾左右而言他
所谓故国者
独夫与人君
学之与行之
箪食壶浆者
如之何其可也
出尔反尔
请择于斯
行止非人所能
公孙丑上
当路于齐
知言,养气,不动心
以德服人
闲暇时刻
无敌于天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术不可不慎
闻过则喜 与人为善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
公孙丑下
得道者多助
学焉而后臣之
君子不可以货取
知其罪者
进退裕如
予何言哉
尽于人心
以燕伐燕
君子有过则改
垄断为贱
隐几而卧
三宿而后出昼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至此方休
滕文公上
道性善,称尧舜
亲丧固所自尽
井田之制
劳心与劳力
一本与二本
滕文公下
枉尺直寻
何谓大丈夫
仕由其道
食志与食功
为匹夫匹妇复仇
谁与为善
不见诸侯何义
月攘一鸡
予岂好辩哉
仲子恶能廉
离娄上
惟仁者宜在高位
法尧舜
恶醉而强酒
反求诸己
天下国家
得罪不得罪
执热以濯
沧浪之水
载胥及溺
自暴自弃
尔与易
思诚与明善
一作一兴
率土地而食人肉
听其言观其眸
名与实
嫂溺援手
古者易子而教
事亲若曾子
政不足间
毁誉无责
好为人师
徒哺啜也
无后为大
仁义之实
瞽叟厎豫
离娄下
其揆一也
惠而不知为政
君臣相视
乱世守则
才能之为责任
不为与有为
如何批评
惟义所在
赤子之心
养生送死
深造自得,博学反约
以善养人
不祥之实
水之德
去存之间
三王四事
王者之迹熄
五世而斩
两可之间
逄蒙学射
西子与恶人
行其所无事
不与右师言
修身心法
易地则皆然
匡章的心事
曾子、子思同道
尧舜与人同
齐人有一妻一妾
万章上
大孝终身慕父母
君子可欺以其方
象之封放
以意逆志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
禅继义一
天民之先觉者
以义知命
百里奚之事
万章下
孔子之谓集大成
周室班爵禄
友其德,不可以有挟
敢问交际
时与位
士之不托诸侯
不见诸侯何义
知人论世
齐宣王问卿
告子上
杞柳桮棬之喻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
生之谓性
义外、义内之辨
行吾敬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
凡同类者,举相似也
牛山夜气
一暴十寒
舍生取义
求其放心
不知类
拱把之桐梓
于己取之
先立乎其大者
天爵与人爵
人人有贵于己者
杯水车薪
熟之而已
必志于彀,必以规矩
告子下
揣本与齐末
为之而已
诗何以怨
怀利与怀仁义
不见之教
不识君子
历史之罪人
不教民而用之
变今之俗
貉道无君子
丹之治水
谅之二义
乐正子好善
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亦多术
尽心上
尽其心者
顺受其正
求则得之
万物皆备于我
何谓大众
人不可以无耻
乐道忘势
穷达皆善
虽无文王犹兴
自视欿然
佚道与生道
上下与天地同流
仁声善教
良知良能
舜之居深山
无为其所不为
孤臣孽子
四种人
君子有三乐
四体不言而喻
西伯善养老者
使有菽粟如水火
观于海者难为水
鸡鸣而起
行权与执一
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
柳下惠之介
有为者辟若掘井
久假而不归
伊尹之志
不素餐兮
居仁由义
舍箪食豆羹之义
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
居移气,养移体
君子不可虚拘
践形之学
守丧之短长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何谓殉道
五不答
于不可已而已者
感情的差等
当务之为急
尽心下
不仁哉,梁惠王
春秋无义战
尽信书不如无书
征之为言正
能教不能教
若固有之
杀人亲之重
古之为关也
身不行道
周于利者
好名之人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民为贵
圣人,百世之师也
仁者人也
无上下之交
毁谤无伤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茅塞渐开
再作冯妇
性也,命也
充实而有光辉
如追放豚
用其一,缓其二
诸侯之宝三
盆成括仕于齐
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人能充无穿窬之心
不下带而道存
行法以俟命
得志弗为
养心莫善于寡欲
曾子不忍食羊枣
思狂狷,恶乡原
序群圣之统
基本文献
摘要
义利之辨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这是《孟子》一书的开篇第一章。古人著述,务实而不蹈虚,没有我们今天惯用的前言之类,但对如何谋篇开局,往往有内在的讲究,譬如《诗经》选择《关雎》开篇,《论语》选择“学而时习之”开篇,都暗含了编著者的文心。孟子周游列国,是到晚年才至魏国见梁惠王,但为什么在《孟子》一书中,会把见梁惠王的这段事情放到最前面呢?这是因为,在这短短一段对话里,涉及孟子思想中最核心的“义利之辨”,放在最前面开章明义,有心的读者如司马迁,读完这段,就已经“废书而叹”了,因为他已经从中看懂了孟子的心思。 “叟”,这是梁惠王见到孟子时说的第一个字,确实也一下子让孟子的心“嗖”地凉了半截。“叟”是长老的意思,是对老者的尊称,用在孟子这个年纪的人身上本来倒也没什么不妥,但若联想一下春秋战国诸侯礼贤下士时的通常称呼——“夫子”或者“先生”,我们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微妙差距了。原来梁惠王对待孟子只是敬老,并没有把他当作一位值得倾听教诲的师。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提的问题非常直接,这里面有一丝轻视孟子,想掂掂他分量的意思,同时也的确反映了梁惠王此时的急迫心情。见到孟子的时候,正是惠王最郁闷的时刻:与东边的齐国一战,损失了大将庞涓,太子申被俘而死;和西边的秦国一战,公子卬被俘,兵败割地,不得已还要迁都到大梁来;此外,南面的楚国也虎视眈眈,北面的韩国和赵国虽是同源邦国,也各有各的算盘。梁惠王本身也是个很有抱负的人,眼看着从祖、父两代传下来的魏国大业摇摇欲坠,故而不惜重金从各国延聘贤才,就是想迅速解决眼前的不利局面,富国强兵。我们了解了这个背景,就会感到,梁惠王这么问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听到这话的孟子,心里肯定是有些不乐意了。谈到教育,儒家有句老话,“有来学,无往教”,只有当学生兴冲冲跑到老师那里想学点东西的时候,教育才起作用,若是颠倒过来,老师掏心掏肺地四处要教人,那往往收效甚微。孟子当然非常清楚这点,不过为了推行“王政”这样的大同理想,只好“不远千里而来”,对话还没开始,已置自己于一个被动的局面,再加上被“叟”字一呛,可能已经是一肚子火了。 更何况,孟子一直对单纯的“富国强兵”很不以为然。《告子下》 :“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意思就是说,如果不先树立“仁义”这样的道德原则,而单纯重视土地、经济、军事这样的短期之“利”,那么这么做的臣子就是贼臣,愿意这么被辅佐的君王就是昏君。孟子最不以为然的,恰恰是梁惠王此刻汲汲以求的,可以想见,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局面了。 但是,对于想做老师的人,其实这种时刻正是最关键的时刻。如何引导一个有缺陷的灵魂向着好的方面转化,光责之以切是不行的,更需要懂得诱导的艺术。在这方面,苏格拉底可以称作所有老师的老师。我在想,假设苏格拉底遇到这种局面,他一定会再把问题抛给对方:“请问,大王所谓的利到底是什么?”梁惠王一定会答“富国强兵”诸如此类,然后苏格拉底会再通过不断的询问,诱导梁惠王慢慢认识到自己对“利”这个概念的无知,让梁惠王意识到,富国强兵只是一种小“利”,可能还有更好的、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利”,等到这时候,真正的教育才可能起作用。 但孟子没有这样。当然,他采用的方式也很有力,是先秦诸子常用的一种方式——推论法。梁惠王仅仅是问“何以利吾国”,孟子却将这样的问题推演至这个国家的每个人,并描绘出一幅“假如每个人都这么问”的惨烈图景,“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气势逼人,也的确把梁惠王噎得哑口无言。但梁惠王口服心不服,从何见得?我们可以再看《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阔”,是分离、隔开的意思,梁惠王觉得孟子说的东西和自己关心的事情隔得太远,因此再有道理,梁惠王也听不进去。 讲到这里,我们这些已经习惯于从利益和结果的角度看待问题的现代人要小心一点,不能看到梁惠王没有被说服,就也认为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不懂得教育心理学。像孟子这样的人,见过同时代多少通过巧妙的言辞之道游走于君王身边的策士啊,苏秦、张仪、邹衍……倘若他愿意,随随便便也能把梁惠王哄得团团转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