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的早期传播 历史逻辑与现实启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的早期传播 历史逻辑与现实启示

  • 字数: 21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钱聪,王刚
  • 出版日期: 2019-03-01
  • 商品条码: 978756513973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5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近代中国大学”结合起来,选取大革命时期的几所高校进行实证性研究,通过相关史料、数据的考察统计,揭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的早期传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进入近代中国大学的条件
一、场域条件:近代中国大学的变革与勃兴
二、社会力量的转移:“学生社会”的崛起
三、思想的导引:“‘五四’前后”的社会思潮演变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兴起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早期传播的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的初步传播(1912-1923)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的广泛传播(1923-1927)
三、土地革命时期的大学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1927-193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早期传播的主要内容
一、1912-1923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的传人与认知
二、1923-1927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传播的主要内容
三、1927-1937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传播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早期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主体由个体向组织转变
二、传播内容的选择性
三、传播媒介的多样性
四、传播的区域和校际存在差异性
五、传播环境的可塑性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早期传播的历史经验
一、整合传播: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组织的建立
二、立足现实,建构和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三、整合传播媒介,拓宽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
四、依托受众,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策略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五、重视宣传,加强对日常生活领域的多元渗透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早期传播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统一,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整合力
二、坚持传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吸引力
三、坚持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统一,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力
四、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的统一,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感染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