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鲁迅的晚年情怀

鲁迅的晚年情怀

  • 字数: 24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作者: 王彬彬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684306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5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鲁迅的晚年情怀,在著名学者王彬彬的笔下,更加的摇曳生姿,让人感怀不已。作者既是有名教授,又是著名作家,写作了大量的文化随笔和文学评论。鲁迅的晚年生活,晚年创作,晚年的交往和友情,晚年的思想变化等,也是他多年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这部著作,体现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即文笔细腻、老道,又锋芒毕露、情感充沛,精准地剖析了鲁迅的晚年情怀。
目录
第一章逆旅中的姑活
"我看住在上海,总是不好的"
"就姑且活下去吧"
第二章刀丛荆榛中的恶战苦斗
"国民党何尝不想逮捕我,杀害我"
"骂鲁迅是'公事'"
"杀人不见血的武器"
第三章启蒙即救亡
"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
"可羞甚于陨亡"
"甘为泥土"
第四章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
"做戏的虚无党"与"要一个政府"
"试看最后到底是谁灭亡"与"救得一弊是一利"
"优选闭嘴"与"想想国家的重要问题"
"从血泊里寻出闲适来"
第五章"没齿无怨言"与"一个都不宽恕"
"赤条条地站出来说几句真话就够了!"
"砭锢弊常取类型"与"无意中触着了别人的伤疤"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与"说婊子是婊子,就不是骂"
……
摘要
     “我看住在上海,总是不好的” 有的鲁迅传记,在写到鲁迅离粤赴沪时,用“开阔爽朗”、“精神抖擞”一类词形容他当时的精神状态,而之所以如此,则因为鲁迅觉得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进向大时代的时代”。但我想,鲁迅当时的精神状态,恐咱并不如此昂扬、乐观,毋宁说,更多的是阴郁、忧愤和焦虑。鲁迅在那时,的确有着一种对所谓“大时代”的预感,但鲁迅预感到的“大时代”,并不必然意味着新生,也可以意味着更的沉沦和死亡。到上海后不久,鲁迅在《<尘影>题辞》中说过这样的话:“在我自己,觉得中国现在是一个进向大时代的时代。但这所谓大,并不一定指可以由此得生,而也可以由此得死。” 又有人说,鲁迅当时离粤赴沪,是文化鲲鹏“择木而栖”,“最后选择了上海,在那里筑巢”。这种说法也颇不合于实情。鲁迅虽然在上海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十年,但他却从未积极主动地“选择上海”。在当时情形下,鲁迅来到上海,实在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怀着些惴惴不安,心神不宁地踏上上海的码头的。对厦门和广州感到失望后,鲁迅并没有在上海长住的打算。许广平后来在《景云深处是吾家》一文中回忆说:“鲁迅在广东遭遇一九二七年的‘清党’之后,惊魂甫定,来到了上海一心里是走着瞧,原没有定居下来的念头的,因自厦门到广州,他如处于惊涛骇浪之中,原不敢设想久居的。所以购置家具,每人仅止一床、一桌、二椅等便算足备了。”所以,鲁迅是怀着一种漂泊感踏上上海滩的。 本来,以当时中国之大,也并没有一处地方是鲁迅既能够又乐意居住的。黑暗和压迫、荒谬和无聊、污浊和血腥、腐朽和没落,是到处都一样的。所以,并没有一个地方能够令鲁迅在身心两方面都感到习惯、舒适。现在想来,这倒是正常的。如果不这样,倒有些难以理喻;如果不这样,中国也就不是中国,而鲁迅也就不成其为鲁迅了。 因此,当我想象着鲁迅离粤赴沪的精神状态时,我的眼前出现的是《野草·过客》中过客的身影:“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而“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我想,鲁迅离粤赴沪,在他来说,踏上的也正是一条“似路非路”的路。当我想象着当时的情景时,当然还有“过客”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然而,究竟要到哪里去呢?“但是,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我单记得走了许多路,现在来到这里了。我接着就要走向那边去。”而那边“是荒凉破败的丛葬”。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鲁迅从北京到厦门再到广州,“拣尽寒枝不肯栖”,但最终却不得不在上海滩上栖息下来,并从这里走向了“坟”。但栖息下来的,仅只身而已,至于心,则直到生命之火熄灭,也未曾安顿下来过。初来上海时,鲁迅固然有一种漂泊感,一种视上海为逆旅的心态。但实际上,这种漂泊感,这种逆旅心态,直至生命终结,也并未改变过。鲁迅是怀着在上海“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情,在上海过到了死亡降临的。 一个人对当下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心态,是感到满意并准备长久保持下去,还是深感不满并随时打算改变;一个人对眼下栖身的地方怀着怎样的感情,是感到习惯甚至喜欢并准备在此安身立命,还是感到不适甚至厌恶并时刻打算离去——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而那种始终怀有的漂泊感,那种一直存在着的逆旅心态,对鲁迅晚年在上海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无疑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至于鲁迅为何始终不能在当时的上海安下心来,当然有一些具体原因。 P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