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 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功法则

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 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功法则

  • 字数: 24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李凤岐
  • 出版日期: 2014-05-01
  • 商品条码: 97870304012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6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这个被称为“世纪之问”的难题直触中国当代很好人才匮乏之痛.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民众的广泛思考和激烈讨论.全书围绕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钱永健和高锟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长奋斗经历,全面分析了他们在各个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治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系统总结了他们成为大师级人才的成功经验.从中国人如何成长为大师的角度很好地回答了这个“世纪之问”。本书内容翔实、富有启示、引人入胜,适合大众读者阅读.更是学生.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科技教育管理者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物理奇才:杨振宁/001
一、反对“埋头苦读”/003
二、钻对的牛角尖/006
三、热衷“争论”的合作者/008
四、“渗透法”很重要/011
五、科学新发现带来的阵痛/014
六、科学研究也有“风格”/016
七、形成“风格”有妙招/019
八、杨振宁的“好高骛远”/023
九、漫漫成才路/025
第二章科学巨星:李政道/031
一、好问的硕果/033
二、科研从“基础”谈起/036
三、调好科研指南针/038
四、乐活科研/041
五、只顾“高精尖”行不行/043
六、创新,切勿赶浪头/046
七、当艺术遭遇科学/048
八、“一对一”的培养不能少/052
九、探索无止境/054
第三章探索精英:丁肇中/061
一、兴趣决定“成败”/063
二、好问不休,格物致知/065
三、挖掘原动力/068
四、18年只做一件事/070
五、科研是纸上谈兵吗/073
六、真理就是用来怀疑的/076
七、选好课题,再谈竞争/078
八、科学研究中的“谨小慎微”/081
九、内行才能领导内行/084
第四章激光先锋:朱棣文/89
一、努力,努力,再努力/91
二、交流胜过苦思/94
三、不要把获奖看得那么重/96
四、无好奇,不科研/98
五、创新精神不是说说而已/100
六、实践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102
七、风险性与前瞻性并存/105
八、离不开的竞争与合作/107
九、科研需要沃土/110
第五章求知乐人:崔琦/117
一、求知乐/119
二、非独立思考不可/122
三、做学问,请忘了那些诀窍/124
四、大智慧,很简单/127
五、自信的妙用/129
六、远古的驱动力/132
七、从实验室的“规矩”学起/134
八、全情投入/136
九、“成功”不过是身外之物/138
第六章色彩大师:钱永健/143
一、精英家庭育精英/145
二、跟着兴趣学/147
三、成功需要超前思维/150
四、知识融合是大势/152
五、科研并快乐着/155
六、系统方法好在哪里/158
七、色彩美学帮大忙/162
八、合作交流不可少/164
九、跌倒了,就爬起来/166
第七章光纤之父:高锟/171
一、光纤让世界更美妙/173
二、你会“读书”吗/175
三、一生挚爱/177
四、无处不“营销”/179
五、坚忍不拔是个必要条件/182
六、科学研究从哪里开始/184
七、为名利?那不是科研/186
八、没有开创性出不了大名堂/188
九、每个人都要终身学习/190
后记/195
摘要
     一、反对“埋头苦读” 中国的一些古语不足为训,如“十年寒窗”之类就是,要学生苦读。我认为,一个人读书觉得很苦的话,要把学问做得好,要出成果,恐怕是很困难的。十年寒窗,埋头苦读,不是我的形象。我是顺其自然,发展自己的兴趣。 杨振宁 中国古代一些学者一直主张“十年寒窗”的提法,强调学生苦读,大加赞赏“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千百年来,这句话一直在广大青少年中流传。中国古代学者还编写了很多关于“头悬梁”、“锥刺股”的劝学故事,以教导人们发奋读书。在这些思想和言论的影响下,一些青少年产生一种偏见:要想学习必须吃苦,要想钻研必须吃苦,要想攀登科学高峰更要吃苦。总之,以苦为舟,要有吃苦的毅力和勇气。这些思想和言论的广为流传,使人们对学习和钻研科学技术产生了误解,形成了“求学即觅苦”的思维定式。事实上,热爱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乐趣的事情。 世界有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就反对“埋头苦读”。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条件是很差的。当时,教室的屋顶是用铁皮做的,窗户是用纸糊的,地面是用土填的。大家都风趣地把这种教室叫做“冬凉夏暖屋”。宿舍是一个放20张双层床的房间,40个人在一起生活,拥挤不堪。吃饭时不仅菜少,饭也不够……那时的学习环境与今天的高等学府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是,这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没能影响西南联大师生的爱国热情。以杨振宁为代表的广大青年学生,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决心献身于科学事业,为世界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杨振宁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从未感到学习、研究有什么苦恼,而是感到非常有乐趣。他认为,学习应当用功,但苦学并不意味着成熟。他不喜欢在评价人的学习情况时使用诸如“寒窗”、“苦读”之类的不很恰当的字眼,不赞成让学生去“苦读”。他说,一个献身科学的人,尽管他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有时甚至被无数难题团团围住而冲杀不出来,左思右想,试来试去,总是碰钉子,这是不是苦极了呢?不是的。一个科学家在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总有一种东西强烈地吸引着他,使他心驰神往,朝思暮想,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果他感到这是“苦”的话,他就不会继续下去了。1986年杨振宁教授在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谈话时说道:“如果你念得相当苦——中国过去常说苦学,我是不赞成的——就不妨想一想是不是做别的事对你本人和社会都更好些。”他认为,假如一个人读书觉得很苦的话,要把学问做好,作出成果,恐怕是很困难的。他否认自己的成就来自“埋首苦读,终日苦想”。他说:“什么叫苦,自己不愿做又因为外界压力非做不可才叫苦。我热爱物理,做物理研究没有苦,而是乐。”杨振宁对基本粒子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对研究基本粒子倾注了深切的感情,接近给人格化了。他把基本粒子描绘成许多不同的脸:“有的圆润丰满,有的秀丽清瘦;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愁眉苦脸;有的机灵,有的呆笨;有的一脸稚气,有的凝神沉思。”还说他每天都同它们见面,就像老朋友那样熟悉。这种对科学的爱,使杨振宁在科学探索中兴趣盎然,感到无限欣慰。 那么,如何让“苦读”变为“乐读”呢?杨振宁教授根据自己的“乐学”经验,提出以下三点意见。 一是顺其自然。实践证明,一个人如果对某一学科一见倾心,那么其学习无疑会比别人更有趣、更有成效。这种“一见倾心”的实质就是一种爱好。杨振宁十分强调自己对物理学的爱好,并顺其自然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赴美之初,杨振宁原计划跟费米学习实验物理,到美国后,由于费米在搞原子弹研究,不便接受一个外国学生,杨振宁只好投到阿里森的门下。杨振宁在20个月的实验研究中,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是不行的”。在实验室里,阿里森对杨振宁开玩笑地说:“哪儿有杨,哪儿就会啪啪响。”后来,在泰勒的建议下,经过几天的痛苦思考,杨振宁放弃了实验物理的目标,改做理论物理。杨振宁作了这个决定之后,如释重负,便在理论物理学的研究道路上阔步前进。每当回顾这段往事,杨振宁深有体会地对青年学子说:“假如你做一件事情做得很苦,我想也许值得考虑不要做这个东西了,去另外想想别的东西。一个学科的前沿方向是很多的,有许多有生气的方向。优选走向这些有生气的方向。”杨振宁教授正是保持了治学的主动性和“见机而退的能力和勇气”,才能顺其自然地选择了理论物理,成为一名当代有名的理论物理学家。 二是发展兴趣。兴趣是指对某一事物关切的情绪。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促使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持之以恒和表里如一的精神和品质。杨振宁十分重视兴趣在求学及做学问中的作用。他虽然喜欢物理,但无时无刻不在发展自己的兴趣。他的同事,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聂华桐说,杨振宁的成就是他的个性和才智融为一体的结果。而他的个性之一就是“有广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