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乌合之众 群体心理研究 完整珍藏全译本

乌合之众 群体心理研究 完整珍藏全译本

  • 字数: 152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 作者: (法)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 )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54925734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01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乌合之众》写于19世纪末的法国。那时,虽然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100余年,但动荡与纷争依然充斥着那个时代。作者古斯塔夫·勒庞在看到当时大众的浮躁与非理性后,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地剖析了群体心理作怪背后的原因,并用诸多案例加以佐证而著得此书。本书颠覆了人们对群体一般性的认知,作者在书中指出:个体一旦融入群体,其个性会逐渐被群体意识所取代。受困于群体意识的人倾向于接受群体暗示的某种观点,即便再理智的人都可能被群体的意识左右,最终表现出排异化、特别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群体特征。本书对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我们,依然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生活在群体中,但都应思考如何不让自己沦为“乌合之众”,因为理性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5.7-1931.12.13),法国有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早年在巴黎学医,后来游历了欧洲、北非和亚洲,完成了多本人类学和考古学著作,晚年开始研究心理学。著有《乌合之众》《民族演变的心理法则》《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等。其中以《乌合之众》最为有名,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
杨程程,心理咨询师,青年学者。曾出版多部心理学著作。
目录
译者序 古斯塔夫·勒庞——文明的先知001
导论 无意识与群体心理特征009
第一卷 群体的心理
第一章 群体的一般特征003
从心理学角度看群体的构成003
群体的共同特征006
群体是野蛮的玩偶017
群体是奇迹的创造者020
第二章 群体的感情观和道德观022
群体冲动、易变、急躁022
群体表现特别026
群体没有任何长远打算028
群体不承认障碍029
群体轻信,易受暗示030
没有真相的历史041
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044
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047
群体的道德052
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057
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
第一章 群体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079
第二章 群体意见和信念中的直接因素094
第三章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107
第四章 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136
第三卷 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一章 群体的分类149
两大群体类别149
异质性群体151
同质性群体153
第二章 犯罪群体155
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155
犯罪动机157
群体犯罪的历史158
犯罪群体的一般特征159
第三章 刑事陪审团164
第四章 选民群体172
第五章 议会182
摘要
     导论 无意识与群体心理特征 科学眼巴巴地看着那些古老法则一个个寿终正寝,曾被奉若神明的教条已经岌岌可危,似有坍塌之虞。对历史大事件的研究似乎已经渐臻完美,不可能再有创新,但翻阅一下有关法国大革命的所有著述,就会发现那个悲剧时代仍然值得我们重温——为何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每一次革故鼎新都要通过流血的暴力冲突推进,从来不能和平进行?如果我们借助现代心理学的方法回顾历史,那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涣然冰释:群体心理有着与理性个人接近不同的心理特征,且群体不同,心理特征也接近不同。讨论各种群体的心理特征,就是这本书的主题。 每个人都受遗传因素影响,每个种族都会赋予其族群的个人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种族的气质。但这并不是说,凡是由同一种族的人构成的群体,心理特征都和种族的共同心理特征一致。如果这个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为了某个行动目的聚集成为一个群体时,除了原有的种族心理特征之外,这个群体还有一些与种族心理特征不同的新心理特征。 无论哪一个种族,其有组织的群体在现实生活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群体的作用在当今世界显得尤为重要。当今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集体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有意识行为。 我对各种群体问题的考察是以纯粹科学的方式进行的,这些考察只有方式上的变化,不受各种意见、理论和教条的影响——这无疑是发现少许真理的专享办法。我只致力于澄清一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至于这些澄清会伤害什么人的利益,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有名的思想家高布利特·德阿尔维耶拉(Goblet d’Alviella)先生说,他不属于任何当代学派,那些学派的各种结论都有各种各样的谬误,与他得出的结论接近不同。如果自己属于某个学派,必然会受其观点和信念的影响,带着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意见看待各种事物特征。希望这本新书也可以既不归于某个学说体系,亦不需拥有和其他学说相一致的结论。 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何德阿尔维耶拉先生会认为我的结论乍一看令人难以接受。例如,为什么我一方面认为群体智能低下,即使由博学多才的杰出人士组成的群体,智能也特别低下,另一方面却又断言,尽管各种很好人士组成的群体和由智能平常的普通人构成的群体同样智能低下,但若干涉或取缔这些组织,仍将危及我们的社会呢? 这是因为,历史的所有事实无一例外地向我们证实——社会组织和一切生命有机体一样繁复庞杂,我们还没有能力强迫社会组织在一夜之间改变。倒是一些来自大自然的不可抗力常常改变这些社会组织的形式,但这些手段却比革命还血腥。所以,对一个社会来说,没有什么危险比它热衷于重大变革更致命了,无论引导这些变革的理论多么完美,理想多么远大,只有使种族特质立刻转变的变革,才是有用的。但只有时间才有改变种族特质的力量。每个人都受种族内的各种思想、感情和习惯所左右,这些种族的共同特质融入我们的本性之中,各种制度和法律则是我们性格和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反映着我们的需要。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过是我们性格特征的产物,怎么可能改变我们的性格? 要研究社会现象,必须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民族。在研究某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清先后,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它加以考虑。这样就会看到,纯粹理性的真理经常与实践理性的经验相反。这种划分几乎适用于任何材料,连自然科学的材料也不例外。无论是一个立方体还是一个圆,若从绝对真理的角度看,都是根据一定的公式做了严格定义的固定几何形状。若从感官印象的角度看,这些几何图形却十分不同。从透视的角度看,立方体可以变成锥形或方形,圆可以变成椭圆或直线。但考虑这些真正的形状,远比考虑它们呈现出来的虚幻形状更重要,因为有且只有它们,是我们能看到并且能用摄影、绘画来再现的形状。因此很多时候,不可见的事物比可见事物包含着更多的真理。如果只是根据事物的几何形状来表现它们的存在状态,这种间接手段很可能导致我们对自然的误解,使我们很难认识这些事物本来的状态。试想如果所有人都只能复制或翻拍事物,却不能亲自体验它们,我们还能对事物的形态有什么正确的观点吗?并且如果事物的抽象形态只有少数知识分子能掌握,它又有什么意义? 致力于研究社会现象学的学者、专家应时刻把一条真理铭记于心: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社会现象的理论价值,其实践价值更值得我们重视,就文明的诞生和繁荣来说,也只有实践价值才有意义。只有这样,我们在考察每个现象后的最初逻辑时,才能保持理性的审慎,不至于妄下论断。 而且社会现象如此复杂,我们根本不可能全盘掌握或预见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带来的后果。可见现象背后有时往往隐藏着成百上千种无法看见的原因。这些可见的社会现象,大约是某种巨大的无意识意志的结果,这一意志超过了我们可以分析的范围。如果把可见、可感知的现象喻为海浪的话,那么无意识本能则是容纳百川的海洋。可见、可感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