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叫我怎能不歌唱——60位翻身农奴的讲述

叫我怎能不歌唱——60位翻身农奴的讲述

  • 字数: 21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56640311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8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叫我怎能不歌唱》一书是一部歌颂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弘扬正能量的书稿。该书通过60位亲历者忆苦难、话幸福、讲巨变,以他们的现身说法,全面再现了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新成就、新变化、新形象,反映了西藏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改变,抒发了广大西藏人民发自内心的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全书是由《西藏日报》上刊载的60篇新闻稿加工汇编而成,并配有亲历者的生活照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目录
跨越苦难创造幸福
——记翻身农奴、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居委会达妹
共产党来了苦变甜
——记翻身农奴、林芝市巴宜区更章村卓卓
"现在我有四个家"
——记翻身农奴、昌都市卡若区日通村扎曲
"好日子就是我的长寿秘诀"
——记翻身农奴、拉萨市曲水县三有村桑珠卓玛
"是共产党给了我们自由和新生"
——记翻身农奴、林芝市米林县扎西绕登乡吞布容村其米
隆玛河畔幸福歌
——身农奴、那曲市聂荣县白嘎村罗古
"那块种了一辈子的田属于我了"
——记翻身农奴、江孜县热索乡帮日村普布多吉
许木村第一位女干部
——记翻身农奴、山南巿桑日县白堆乡许木村次仁卓嘎
"解放军来救我们了"
——记翻身农奴、阿里地区改则县抢古村乡村医生桑巴
……
摘要
     跨越苦难创造幸福——记翻身农奴、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居委会达娃 刘枫 身份背景 达娃,女,生于1937年4月,现年82岁,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居委会居民。西藏民主改革以前,达娃一家5口人都是克松谿卡(西藏民主改革前属于官府、寺院和奴隶主的庄园)的“差巴”(租种庄园土地的农奴),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土地,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达娃从小在庄园内干活、支差,备受欺辱。民主改革后,达娃居住在克松居委会,先后育有7个子女,生活安定富足。目前,她与女儿巴珠、女婿巴桑多吉、儿子平措、外孙女旦增卓嘎生活在一起。 2019年2月18日,克松居委会,上午11点,阳光正好,温暖如春。 82岁的达娃老人坐在自家的阳光棚下,一边呷着酥油茶,一边听着外孙女旦增卓嘎练习“扎念”(藏式六弦琴)。老人的儿子平措在一旁指点着,琴声和笑语交织在一起。 看到记者进门,达娃脸上笑容更加灿烂。老人面容沧桑但精神矍铄,她起身要给记者搬藤椅,还嘱咐儿子平措去端糖果和牛肉干。 “嬷啦(奶奶),您身体可还硬朗啊?” “托国家的福,吃得香、住得好,除了有点耳聋,腰不酸、脚不疼,好着呢。” 60年前,达娃怎么也想不到,一家人的生活会像今天这样安泰、惬意。 “我8岁起就在庄园里干活,吃尽了苦头。”达娃回忆说,“那时候我们种的粮食全都要交给庄园,庄园每年只给我们100来斤青稞,根本就不够吃。如果交的粮食达不到要求的话,租的土地还要被收回去,我们就会变成乞丐。” “不光吃不饱饭,住得更差。房子是用土垒起来的茅屋,又黑又冷。家里除一张小木桌、一个茶壶、几个碗之外啥都没有。衣服、被子都是捡庄园主扔掉的破布缝在一起的。”老人回忆说。 “我小时候就得干和大人一样的活。天不亮就得起来种地,星星都出来了才准回去。干活全靠一双手,拔草拔得手上全是血泡,而且随时都有可能挨打。有一次,我正在浇地,管家说我干得不好,上来就是两耳光,又把我踹倒在地。不仅如此,我的弟弟被庄园主送走,我们也不敢吭声,只能默默流泪。”说起这段痛苦的往事,老人眼里闪着泪光。 民主改革以前的克松人,生活在无尽的黑暗中,他们只是“会说话的牛马”,连基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人身自由更是奢望。 1959年,声势浩大的民主改革运动在高原蓬勃开展,封建农奴制度土崩瓦解。 “当时庄园管家跟我们说,解放军来了要杀人放火,我们吓得躲到了山上。”达娃喝了一口酥油茶,接着说,“可是,解放军不但没有杀人放火,还给我们送水、送糌粑。一个叫扎西刚才的康巴干部告诉我们,解放军把庄园主赶跑了,是来解放我们,给我们分土地的。” 乡亲们这才半信半疑地回到庄园。在解放军和工作队的主持下,所有村民都分到了土地。 “按当时的标准,我家分到了19亩地,地契、债务全烧了,种出的粮食全都是我们自己的。分土地那天,阿妈哭着对我说,我们的好日子来了!” 1959年7月,达娃代表全家参加了民主“豆选”(将豆子扔到自己认为有资格成为村干部的人的碗里),选出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协会。 农奴主的克松庄园从此成为克松人的克松村,“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便诞生了。 以这里为转折点,缓慢流淌的历史长河,在历经澎湃激荡之后,走向了新的方向。广大农奴站了起来,成为自己的主人。 60年风雨沧桑,苦尽甘来,人民创造了历史。 靠着勤劳打拼,达娃一家人过上了富足安稳的生活。她的7个子女中,有当医生的、有跑客运的、有做建筑工人的……人人都有事做,有收入。 “现在看病有医保,上学不花钱,国家给补贴,村里还经常演大戏,谁不说咱生活好!” 中午的阳光更加明媚,照在达娃的手腕上,银镯子锃明彻亮。她领着记者参观她家的房子。 达娃家的二层小楼2009年落成,有11个房间,她和儿子、女儿、女婿、外孙女住在这里。2018年重新装修后,有了WIFI,买了3套家具、4台电视机、1个四开门大冰箱,宽敞亮堂、干净整洁。 “这是我们第二次翻修房子了,这在我小时候哪敢想啊,那时候住得还不如现在的牛棚。如果阿妈也能活到今天,该多好啊!”达娃感慨道。 从民主改革前的茅屋,到20世纪80年代的4间土坯房,再到如今300平方米的楼房,住房变化是达娃一家生活变迁的缩影。 除了住,吃的变化也是天翻地覆的。“小时候糌粑很难吃上,土豆都没见过,经常饿着肚子干活。现在想吃什么有什么,村口就有饭馆,一年四季不断肉。”达娃指着门廊上挂着的一条条风干肉,露出笑容。 2018年,达娃家年收入近10万元,还购买了一辆越野车。达娃经常坐着汽车去泽当逛街、过林卡,一家人其乐融融。 达娃的人生变迁,反映的是西藏的巨变。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民主改革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人民辛勤耕耘、团结奋发开创出的幸福大道。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