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沪上历代名人廉政故事

沪上历代名人廉政故事

  • 字数: 20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6171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1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讲述沪上历代名人廉政故事的文集。共收入自三国至民国时期的九十余位名人的事迹。
他们均为上海籍贯或曾在上海任职的人物。其中有在中国近代史或上海近代目前的有名人物,如秦裕伯、徐光启、陈化成、李平书等,而更多的则是造福一方、留名乡里的清官廉吏。他们清正廉明、不畏强权、不图私利、勤政爱民,为当地百姓做好事,并以自身品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敬仰和爱戴,不少地方均有乡民自发为他们建造的庙、祠、亭、碑等,充分说明清官廉吏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今日弘扬沪上历代名人廉政故事,不仅是回顾上海有史以来的廉政传统,彰显大上海的廉政文化,更是以古鉴今,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廉洁自律、勤政廉政;教育人民群众敬仰先贤、传承美德,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
目录
前言
陆瑁:道德楷模匡君过失
陆慧晓:历辅王政秉公无私
丁公著:为官清正力戒奢靡
张聿:治政凛然云间名宦
陈舜俞:清风刚正廉洁节俭
卫肤敏:不辱使命恪尽臣节
侯细:弹劾权奸隐退桃溪
卫泾:一身正气金石坚贞
高衍孙:首任县令为官清廉
秦裕伯:勤政爱民敕封城隍
杨维祯:铁骨铮铮松立山崖
任勉之:居官清廉勤以民事
叶宗行:水利专家居官廉正
沈度:书名鼎盛刚正自持
周佩:安贫乐道清白一生
蒋性中:一生清廉乐耕悦读
赵豫:生平寡欲爱惜民生
张蓥:清廉自矢品行高洁
张弼:清廉守正廉石压仓
孙衍:勤政为民俭以养廉
李良:办案通达不受馈金
钱福:状元及第撰《明日歌》
沈炤:不畏权贵一身正气
李儒:嫉恶如仇生性耿直
沈灼:不畏强御尽职尽责
冯恩:四铁御史英名流芳
张之象:守正不阿不谄权贵
郁山:除暴爱民不畏权贵
潘恩:进仪于朝退仪于野
殷清:家风清正行仁为善
何良俊:心怀济世官卑尽职
包节包孝:弹劾权贵为官清廉
吴梁:“三命而俯”造福桑梓
唐一岑:为国尽忠热心公益
杨允绳:无所避惧性情峭直
宋贤:心系百姓福泽乡里
方廉:茹淡自甘首筑县城
艾可久:清正为官尽职尽责
张仲谦:洁身自好直道而行
董传策:舍生取义弹劾权奸
徐三重:操行端洁代有善行
黄体仁:推荐贤人为民请命
章宪文:清正勤勉孝行昭彰
陆从平:貌丑心美居官清廉
唐文献:状元及第仗义救人
陈继儒:立德立言品格高洁
顾际明: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乔拱璧:剔弊兴利救灾有术
王孙熙:为官刚正秉公执法
徐光启:清廉律己经世致用
严衍:不畏权势潜心著书
徐石麒:公正无私为国捐躯
许誉卿:正气长存弹劾权贵
李待问:慷慨捐躯殁后封神
李复兴:勤政为民均田均役
顾耿臣:刚正不屈安定地方
施维翰:正色敢言清廉勤政
任辰旦:敏行廉洁仁心爱民
宋德宜:廉洁自律辛勤奉公
施惟讷:惠政爱民敢作敢为
陆陇其:为政清廉天下第一
高层云:监察官员勇于进谏
廖冀亨:为官清廉不惧权贵
何焯:正直端方学术优长
杨尔德:耿直不阿勤政为民
张棠:秉公执法捐俸救灾
胡仁济:严正不阿造福百姓
钦琏:兴修水利一心为民
王叶滋:持身廉洁所至有声
印光任:智勇丹心心系百姓
姚培谦:学问优长生性纯孝
柏谦:清正廉洁学术优长
曹锡宝:敢言直谏独劾权奴
沈步垣:廉政重教书画千秋
乔光烈:心系庶民鞠躬尽瘁
黄文莲:清正廉洁潜心修志
徐恕:勤政爱民鞠躬尽瘁
倪定得:勤慎称职不贪将军
李赓芸:廉洁良吏气节高尚
施彦士:襄办海运廉洁奉公
陈化成:甘苦与共刚正不阿
顾夔:居官清正勤政为民
吴书城:惩恶扬善勤政务实
何士祁:发展教育两袖清风
熊其英:经世致用勤政为民
秦荣光:尽心慈善兴办义学
李平书:居官清正热心公益
陆文麓:发展教育参与自治
张坚:勤俭自勉清名传世
王丰镐:丹心一片开辟黉舍
王清穆:清廉忧国刚正不阿
徐鼎康:气节高尚为官清廉
杨杏堤:热心公益兴办实业
姚氏家族:名人辈出家训育人
摘要
     陆瑁:道德楷模匡君过失 陆瑁(?—239),字子璋,三国时期东吴官员,陆逊之弟,陆机、陆云的叔祖。松江古城最早的人文胜迹与陆瑁及其子孙有关,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陆瑁池,又称瑁湖、陆氏养鱼池、松江西湖等。 孝悌齐家厚德载物 陆瑁才不如兄长陆逊,但是从小勤奋好学,尤其是信守道义为世人所称誉。 有一个故事能充分说明陆瑁的品行。与陆瑁同郡有一个人名叫徐原,为人慷慨有才志,性格忠诚耿直。陆逊死后,吕岱任大将军、大司马,徐原就在吕岱手下为官。吕岱每有过失,徐原及时直言强谏或者当众评论,匡正了不少吕岱的过失。后来,徐原以老病移居会稽,尽管他与陆瑁同在东吴,但是一直以来未曾谋面,也不曾有书信往来,二人“素不相识”。徐原临终之前,对孤弱之子很不放心,可是又无近亲可以托付。思来想去,徐原决定将自己的幼子托付给陆瑁,因为以陆瑁的为人及道德、声望肯定不能坐视不理。徐原在临死前写了一封遗信,派人交给陆瑁。陆瑁接信后不敢有丝毫疏忽,不但将徐原修墓安葬,还收养其子并教导成人。 陆瑁的从父为陆绩,“二十四孝”有“陆绩怀橘”就是此人,是东吴的主要官员之一,为人博学多识,天文、历算及文史、算数等无不涉猎,曾作《浑天图》等。陆绩英年早逝,死亡时年仅三十二岁,留下两男一女,返回华亭故乡时都只有几岁。陆瑁将他们接到自己家中抚养,可谓亦兄亦父,直到他们长大成家后才分开。陆瑁道德人品广受尊重,州郡官员多次征召举荐他做官,可是陆瑁都不去任职,只在家中以教导子弟、孝敬父母为务。 直言劝谏匡君过失 吴大帝嘉禾元年(232),朝廷以公车征召陆瑁,任他为议郎、选曹尚书。第二年,公孙渊想向吴称臣,以为外援来抵抗曹魏。孙权也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东吴自丞相顾雍、辅吴将军张昭以下等举朝劝谏,认为公孙渊必败,反对东吴支持公孙渊,陆瑁也在劝谏之列。但是孙权乾纲独断,派遣张弥、许宴等携金宝珠玉,立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但他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唯恐远水不救近火,害怕曹魏讨伐,可又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并将首级献给魏明帝曹睿。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让他继续持节任辽东太守统领诸郡。 如此一来,孙权愤恨公孙渊巧诈反复,准备亲自前往征讨。陆逊等大臣力谏,孙权皆不听。陆瑁上疏力加劝谏,称恐非万安之长虑。孙权不听,陆瑁又再次上疏称,未宜以公孙渊为先,希望暂宁六师以为后图。孙权阅览了陆瑁的奏疏,赞赏他言辞正当切实、有理有据,吴国主要的敌人还是曹魏,确实不应当劳师远征讨伐公孙渊,于是将讨伐之议作罢。后来,公孙渊自立为燕王,魏明帝派司马懿率兵讨伐,公孙渊全军溃败,其父子及数千名官吏被杀。 吴大帝赤乌二年(239),陆瑁病逝,陈寿《三国志》赞曰:“陆瑁笃义规谏,君子有称焉!”后继子孙得传家风 陆瑁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字不详,次子陆喜,三子陆英。陆喜从小勤奋好学,长大之后更有才思。东吴灭亡后,陆喜作《西州清论》传世。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授陆喜为散骑常侍。晋武帝曾问东吴降将吾彦,陆喜与陆抗两个人谁更优秀,吾彦回答说:“道德名望,陆抗不如陆喜;建功立业,陆喜不如陆抗!”陆抗乃是东吴末期的国之柱石,吾彦如此回答足见对陆喜道德人品的推崇。 陆瑁一支在华亭成为源远流长的大家族。相较之下,陆逊之子孙尽管功名才华甚盛,但是也多中道而亡,陆机因“八王之乱”被夷三族,陆云家属虽未遭株连,也仅留有二女并无子嗣。 (松江区纪委监委报送执笔人:乔进礼)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