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 新版

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 新版

  • 字数: 35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维尼老师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54049558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养育难题98%都是沟通难题,这本书教你如何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停止无用甚至有害的强制、说教,帮助父母管理好自己的焦虑与失控,以一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方式,激发孩子成长。 ◆畅销5年加印23次,“顺应心理”理念曾让无数家庭的养育难题得以改善。除了普通父母,这本书也为教师等教育从业者带来帮助。新版加入更新更具代表性案例,精心修订升级。 ◆“我深深觉得跟维尼老师的这本书相见恨晚,否则我会少走很多弯路。”教育专家刘称莲、儿童抽动症专家海夫人、儿童文学作家商晓娜等,诚挚推荐。 ◆不同于市面上的一些理论空泛的外国作品,这本书汇集维尼老师10年国内家庭心理咨询经验和超300真实案例,接地气、易实践,是更符合中国家庭的亲子沟通指南。
内容简介
缺乏良好习惯、学习成绩上不去、早恋、沉迷电子产品、拒绝和父母沟通……孩子的这些问题,让父母焦灼不已,想改善却不得其法,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亲子关系的激化,孩子也更加叛逆。 或许这本书可以帮到你!无论你的孩子处于哪个成长阶段,都能从书中的“顺应心理”理念和超300个真实案例中找到解决方案,先顺应,再教育,以退为进,让孩子乐于与父母沟通,情绪得到接纳,逐渐成长为内心强大、性格乐观、自控自爱的孩子。
作者简介
维尼老师,原名胡春光,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心理专家,“顺应心理家教法”创始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特聘专家。潜心从事心理学研究二十余年,尤其擅长家庭教育心理领域。其所撰写的心理成长指导文章,累计访问量超过两千万次。代表作有《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顺应心理,轻松度过青春期》《内心的重建》。 同时,维尼老师也是一位一直践行着“顺应心理”理论的父亲。
目录
第一章理念篇:优秀与快乐,可以兼得
1.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去成长
不合理的管教不如不教
学习教育理念的三个前提
2.心理不健康,什么都是泡影
放弃压抑的教养方式
最常见的压抑方式:过于严格或严厉
过于严厉,带来的是几十年的痛苦
3.顺应心理的养育模式
读懂孩子心理的秘诀
你给孩子的感受是爱还是恨?
优秀与幸福哪个更重要?
初识顺应心理的教育理念
顺应心理与溺爱的区别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前提
理解、接纳、尊重的教育模式
第二章认知篇:养育孩子,先自己成长
1.孩子的问题,根源在父母
2.父母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用认知疗法来调节情绪
……

摘要
     第一章 理念篇:优秀与快乐,可以兼得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什么?看似简单的一个话题,中国的父母却探索了很多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父母认为孩子吃好、穿好就可以了,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学习是老师管的事情。后来父母们开始重视孩子的学习,期盼养育出优秀的孩子,这自然是有道理的,但往往太过执着于优秀和未来的幸福,以至忽视了孩子当下的幸福,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心理,从而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了情绪、行为问题,甚至形成心理问题乃至严重心理问题,反而阻碍了孩子的优秀和成长,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尤其在这个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另外,如果忽视孩子的感受和心理,就容易发生冲突,破坏亲子关系,造成孩子的不合作甚至逆反。父母即使想去帮助孩子优秀成长,也会被拒绝,这就是“欲速则不达”。 所以,我们需要平衡的家庭教育观,既要重视通常意义上的成长,比如孩子的健康、学习、能力、道德品质、习惯等,又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心理,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重视当下的幸福以及性格、情绪、行为等心理方面的成长。这样孩子才能合作,才能可持续、稳健地成长,更有利于获得一生的幸福。 1.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去成长 不少父母很重视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但是面对各种理念却往往无所适从。这些理念好像都有道理,但又好像互相矛盾。以孩子的学习为例,有的说要严格,有的说要宽松;有的提倡放手,有的则提倡多管;有的认为要督促孩子,有的则认为父母不要做监工;有的建议要相信孩子,而有的则说孩子不那么值得信任……可以说,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互相矛盾的理念。 所以,很多父母很困惑:孩子的路要自己走还是需要我们的帮助?给孩子自由,信任孩子,孩子就能自觉吗?孩子的学习、手机、游戏,到底是管还是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尽量满足还是有所?当与孩子有分歧的时候,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有了规则应该坚决执行还是灵活变通、有弹性…… 搞不清这些理念,父母就容易迷茫、不知所措,甚至自相矛盾,也让孩子难以适从。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不合理的管教不如不教 那些看似矛盾的理念,其实都各自有一些道理。这部分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两面性。 第一面: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成长的力量。 这么多年来,我对孩子担心太多,以前一直以为孩子的成长要靠规矩、约定和家长约束,忽视了人性向善、向上的本性,以为孩子靠管才向善、向上。这么多年和孩子较真,对孩子各种担忧,导致孩子逆反,自己焦虑。现在发现当我做对了,亲子关系好了,孩子自然显现出上进、积极的一面,也比以前合作多了。 每个孩子都是上进的,都希望有成就、能进步,希望被肯定和认可,这是人的本性,也是孩子成长的根本动力。有的孩子看起来不思进取、自暴自弃,那是因为他被不断打击,又没有能力克服困难。此时如果父母帮助孩子突破困境,那么孩子的上进心会重新显现。 家庭教育的优选境界就是善于利用孩子自身的能量,激发出孩子向善向上、自立自主、自我实现的潜能,帮助孩子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放手! 如果只是依靠父母的管教,孩子才能看起来不错,那么一方面父母会很辛苦,另一方面,一旦孩子脱离父母的视线,就容易放纵自己,或者不知道如何走自己的路。 当然,每个孩子的能力特点各不相同,不是都能成长为世俗意义上优秀的人。以学习为例,每个孩子的悟性是有差别的,进入中学之后,有的孩子即使很努力,可能也难以取得优秀的成绩。所以,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适合的目标,只要孩子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取得进步就值得鼓励。放眼一生,不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作为专享的目标和评判标准,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更容易激发出成长的力量。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