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书圣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

  • 字数: 21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刘标玖,刘锦东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56802955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1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作为书圣,王羲之是世人关注的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名人传记类的书,是畅销书基本的主题之一。
内容简介
这部书稿通过对王羲之人生经历的探究和挖掘,尤其是他从政为民、弘扬文化的诸多举措,在很多方面回应了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有其社会价值。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书法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必将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这部书稿作为王羲之一生的概括和总结,探讨了传主的人生经验和人物的成败得失,语言表达简练,叙述角度新颖,又配有很多图片和漫画,预期可以很受读者尤其是书法爱好者的欢迎,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
刘标玖,山东莒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离休首长秘书、上校军衔。先后出版长篇报告文学《为了山里的孩子》、《行达最前线》等各类著作20补。作品《吴孟超传》(合著)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一等奖。总后请不军事文学奖等。
目录
第一章七岁学书/1
1.“抓周”抓起了一支笔/3
2.出身名门望族/5
3.羲之吃墨/10
4.父亲的失败/14
5.举家搬迁/16
6.碰到了一本好教材/19
第二章十三岁让人刮目/23
1.家族兴起/25
2.一次重要的宴会/27
3.“王氏三少”排第一/30
4.改师王廙/33
5.亲历族人“叛乱”/36
6.深受伤害/40
第三章缘定“女中笔仙”/43
1.尚书令选女婿/45
2.弱冠不婚的原因/47
3.坦腹东床/49
4.相敬如宾的夫妻/51
第四章步入仕途/53
1.初任秘书郎/55
2.会稽王友/57
3.主政临川/59
4.新体草书受追捧/62
5.鸭儿饺子铺/65
6.从征西参军到幕僚长史/68
7.关心政治却不愿出山/71
8.护军将军有举措/73
9.楷书名作《乐毅论》的诞生/75
第五章行道忘其为身/79
1.冒死开仓放粮/81
2.多管齐下斗灾荒/84
3.建议复开漕运/87
4.反对北伐/89
5.改进征役重教化/94
6.会稽的名士/97
7.接触佛学玄学/101
8.教子有方/105
第六章登上书法艺术优选峰/113
1.永远的兰亭/115
2.邂逅天台山白云先生/122
3.入木三分/125
4.一轮明月出东山/127
5.为农妇题扇/130
6.巧改春联/133
7.一个“当”字值多少/135
第七章告誓辞官/139
1.顶头上司换了人/141
2.针锋相对/144
3.在斗争中落败/147
4.流芳百世《告誓文》/151
5.沉醉在幽美的大自然里/154
第八章晚年的洒脱与辉煌/157
1.楷书名帖《东方朔画赞》/159
2.黄庭换鹅/163
3.行草名帖《丧乱帖》/167
4.仍在关注北伐/173
5.与朋友们鸿雁传书/176
6.提炼书法理论/183
7.培养王献之/187
8.舍宅为寺/191
9.最后的绝唱/196
第九章余音绕梁/207
1.《草书平安帖》拍出3.08亿/209
2.对后世的影响/211
3.日本和朝鲜也尊崇/217
4.生活过的地方有印迹/220
5.后裔传承/227
6.召唤后来人/232
附录一:王羲之大事年表/234
附录二:参考书目/237
后记/238
摘要
     1.“抓周”抓起了一支笔 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七月十一日,在琅琊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的王家,王旷的夫人生下了第二个孩子。这个孩子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书圣”,父亲王旷给他取名羲之,字逸少,小字阿菟。 南仁里在开阳城西南,沂水、泗水在这里交汇,沭河平行于东侧,还有涑河、汤河等支流从这里流过,河网纵横,碧水如练,颇有几分江南风味,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 王羲之出生时是否也像很多大人物一样有异样的天象?历史上没有记载,但却流传下一个他周岁生日“抓周”的传说。 所谓“抓周”,指的是在小孩一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孩子前途和性情的仪式,具有家庭游戏性质,是一种人伦味的风俗。 王羲之周岁生日那天,他的父母在床前放了个大几案,在案上摆上许多东西,有儒、释、道三教的经书,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印章、吃食、玩具等,小羲之被抱到案前,端坐床上,大家都看着他,看他先抓何物,后抓何物。 小羲之看了看案上的东西,小手直奔那支毛笔,抓到手里便玩起来。家里人都笑了,他的父亲王旷兴奋地说:“阿菟想做个书法家,好啊!” 王旷本人很喜爱书法,楷书写得不错,所以他期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写得一手好字,如今看到儿子抓住了一支毛笔,自然很高兴。 “好啊!好啊!书法家好!像他二叔一样。”王羲之的母亲附和说。 王羲之的二叔王廙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同时也是文学家、画家、音乐家,精通史籍、美术、音乐、杂技等。他的书法一时独步——“工于草、隶、飞白,祖述张(芝)、卫(璀)遗法,其飞白志气极古,世将书独为最。垂雕鹗之翅羽,类施旗之卷舒”。因此,他的父母也都期望王羲之能像他二叔一样。 “我们这个家族,有良好的家教,有优良的传统,不仅追求仕途,也喜好书法。”王旷得意地说。 2.出身名门望族 说起王羲之的家族,可以算得上是当时的“名门望族”。 琅琊王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其远祖是周灵王的太子,人称太子晋。王姓原本出自姬姓,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日“王”家,因以为氏。 王羲之十七世祖王元为避秦乱由咸阳迁至琅琊,算是琅琊王氏的始祖。西汉时,王元四世孙王吉为谏议大夫、经学名家,王吉祖孙三代有“累世之美”的称号,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魏晋南北朝时,琅琊王氏一家正传62人,三公令仆50余人,侍中80人,吏部尚书25人,被誉为“簪缨不替”“冠冕不替”。 东汉末年,琅琊王氏出了一个“名人”,那就是王羲之曾祖父王览同父异母的哥哥王祥。有一年冬天,寒风凛冽,大地冰封,王祥脱去上身的衣服,俯卧在河面的冰上,在冰上弄了一个窟窿,准备抓鱼。忽然,一条鲤鱼从窟窿中跳了出来,王祥用双手捉住,拿回家炖了给身患疾病、想吃鲜鱼的继母吃。这便是家喻户晓的“卧冰求鲤”的故事,有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人们被王祥的大孝感动,便把那条河改名作“孝河”。如今,孝河上建有一座亭子,亭上有尊碑石,上书有几个大字:晋元公王祥卧冰处。 王羲之的曾祖父王览与哥哥王祥感情甚好,在母亲打哥哥时,他每每流着眼泪抱着哥哥,以自己的身体作掩护。母亲让王祥去做又脏又累的活,他就带着妻子,与王祥一起去做。 除了“卧冰求鲤”的故事,临沂还流传着另一个感人的故事,那便是“王览争鸩”。故事内容是这样的:王祥在社会上渐渐地有了名誉,继母很妒忌他,准备用毒酒毒死他。王览知道后,在母亲拿出酒给王祥喝时,不顾自己的安危,从哥哥手里抢过毒酒要喝。母亲急忙把毒酒夺过来,泼到地上。之后,为了防止母亲把哥哥毒死,每次饭前王览都要先尝一遍。 东汉时,人们崇尚名教,忠义孝信既是朝廷选拔人才的衡量标准,也是当时人的行为信条。王氏兄弟的孝友仁爱使他们获得了一个好名声,也给他们搭起了步入仕途的阶梯。汉魏时期从征辟制到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制度,从月旦评到清议,高尚的操守尤其为人所重。 徐州刺史吕虔听说了王祥的大名,便决定请他管辖沂海地带的民事,聘任他为徐州别驾。王祥起初不接受任命,但弟弟王览劝他应命,更为他准备牛车,送他出行。王祥到徐州上任后,积极推行利民政策,重视教化,并频频派兵讨伐州内的盗贼,最终使州内安定。因此,临沂至今流传着“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的歌谣。当时,吕虔有把佩刀,被认为只有位登三公的官员才配佩戴,吕虔把这把佩刀送给王祥,说:“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王祥后来当了大司农,晋武帝时又拜太保,晋爵为睢陵公……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