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

中国"听"的传统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 字数: 20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蒋晶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5389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听”的传统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对古代与现代有关“听”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阐释。古代部分以文献为基础,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听”的思想和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实听”、“虚听”两个核心概念,论述了中国听觉文化、“听”的哲学、音乐理性等,揭示了中国“听”传统的内涵。
《中国“听”的传统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现代部分探究了民间的“听”、道人的“听”、专家的“听”三个方面,提出了现代人的听觉文化建设问题,“听”之道的回归问题。
作者简介
蒋晶,1981年7月出生。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视听艺术和艺术学原理的教学与研究。主持省市科研项目三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导论
一 缘起
二 研究对象与已有成果的分类盘点
三 本书重要概念阐释
四 本书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综论:听之道的历史展开
第一节 “听”字释义
第二节 先秦——早熟奠基期
一 中国听觉文化的觉醒
二 “不听”的社会伦理观
三 孟子“同听”说及其意义
四 “听之以心”与“听之以气”
第三节 汉唐——丰富分流期
一 唯正之听乐观其深
二 听于无声听则不闻
三 多重耳感多元文化
四 闻其悲声听悲而美
第四节 宋明——内转沉淀期
一 正心与内转
二 听淡说
三 听情说
第五节 近代——转型新生期
一 新的时代“听新声”
二 新音乐带来的听觉解放
第二章 分论:听之道的具体分析
第一节 《文子》:听之道的确立
一 《文子》“听”的观念系统
二 《文子》虚实并举的听之道
第二节 儒家的圣人观与听之道
一 “圣人”与“圣”“听”之渊源
二 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听的文化
第三节 道家的圣人观与听之道
一 道家的圣人观念
二 道家的“听适”养生
第四节 “实听”与“虚听”的哲学分析
一 儒家的“实听”
二 道家的“虚听”
第三章 听之道的现代回响
第一节 听——通向心灵的耳朵
一 视听之思
二 若盲若聋与天地同
三 以“聪”代“明”的盲人音乐家
第二节 民间艺师之听
一 何家营鼓乐社采访手记
二 重识传统:老何的鼓乐与他的耳音观念
第三节 道教观人之听
一 八仙宫听乐
二 “可听”与“不可听”
第四节 学院专家之听
一 自然、生命、声音
二 听与口传文化
第四章 现代听之道的综合分析——走向现代的听觉文化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听觉回归
一 听觉转向与回归
二 声音记忆
第二节 现代听道的重建
一 听觉退化:从音乐传播说起
二 作为大众文化的音乐
第三节 现代听道重建的意义
一 诗意的倾听
二 音乐与时间
结论
一 中国听之道的历史特点
二 既是“听乐”,也是“听心”,“声与心通”
三 《文子》为我们提供了中国传统的听的哲学,并由此引申出圣人观念的问题
四 儒道两家不同的圣人观念
五 古琴中所体现出来的自况、他况和无声现象丰富了中国文化中听的哲学
六 民间文化中特有的听觉现象成为我们关注的另一方宝地,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不同的线索和思路
七 听觉文化重建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文渊阁《四库全书》论“听”文字辑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