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作者: 汪曾祺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4478156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纪念汪曾祺诞辰百年经典合辑 展现文学大师风采 温暖,睿智,幽默,通透 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他的文字具有明清笔记般的雅致与风流 深受沈从文、金庸、贾平凹、苏童、毕飞宇、曹文轩等诸多文学名家喜爱 众多文章被收录进初、高中语文教材 油盐酱醋,豆菜肉鱼,往日杂忆,别样滋味。
内容简介
《人间有味是清欢》中把汪曾祺先生绘画、写字、做饭等场景,用独特的视角展现出日常生活的趣味和妙意。辣椒、口蘑、豆腐、羊肉……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在汪曾祺笔下,散发着人间的烟火气。让我们跟随汪老一起品尝平凡日子的滋味,感受笔尖侵染的淡淡乡愁,发现隐藏在岁月里的小趣味。你会发现,在经历诸事无常、大灾大难后,人间烟火气是最能勾起幸福感的存在,生活中的自得其乐也最能体现生活格调。汪曾祺笔下的每一口美食都将对生活的热爱写入了心,每一次回味都浮现他闲适从容的人生态度。用细腻的手法,质朴的语言,将他所经历和品尝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南北的特色美食,糅合进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每一件细小的平凡事的观察,呈现给读者一个热爱生活的风趣大家。
作者简介
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生于传统士大夫家庭,从小饱受诗书字画熏陶,抗战初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师承沈从文,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金庸誉之为“中国味”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字干净而传神,谐雅兼具,植于一方水土,涵盖人生百态,堪称一部“文化小说”,每一处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生深入透彻的思考。他的娓娓道来,在那个风云巨变的时代是中国文人的别样记录和温柔的心灵抚慰。 主编 陈其昌,现任汪曾祺研究会秘书长,曾担任高邮市文联驻会主席,市文化局副局长。长期从事教育、宣传、文化、文艺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烟柳秦邮》《新民滩的悲欢》《朱葵艺术传》《熊纬书传》等著作。 顾问 汪朗,汪曾祺长子,散文作家、资深媒体人,曾任经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作品有《刁嘴》《衣食大义》《食之白话》《我眼中的父亲——汪曾祺》《四方食事·胡嚼文人》《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等。
目录
代序/001
吃食和文学/001
故乡的食物/010
故乡的野菜/025
王磐的《野菜谱》/031
岁交春/035
蚕豆/038
豆腐/042
干丝/050
昆明的吃食/053
昆明菜/062
昆明食菌/072
口蘑/074
手把肉/077
贴秋膘/082
栗子/086
肉食者不鄙/089
鱼我所欲也/094
果蔬秋浓/098
辣椒/103
豆汁儿/105
宋朝人的吃喝/107
马铃薯/110
鳜鱼/116
家常酒菜/120
四方食事/127
寻常茶话/136
作家谈吃第一集/142
萝卜/147
五味/153
安乐居/158
金冬心/171
手把羊肉/180
菌小谱/183
米线和饵块/188
代后记/195
编后记/197
摘要
     吃食和文学 口味·耳音·兴趣 我有一次买牛肉。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中年妇女,看样子是个知识分子,南方人。轮到她了,她问卖牛肉的:“牛肉怎么做?”我很奇怪,问:“您没有做过牛肉?”——“没有。我们家不吃牛羊肉。”——“那您买牛肉——?”——“我的孩子大了,他们会到外地去。我让他们习惯习惯,出去了好适应。”这位做母亲的用心良苦。我于是尽了一趟义务,把她请到一边,讲了一通牛肉做法,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到广东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 有人不吃羊肉。我们到内蒙古去体验生活。有一位女同志不吃羊肉,—闻到羊肉气味都恶心,这可苦了。她只好顿顿吃开水泡饭,吃咸菜。看见我吃手抓羊肉、羊贝子(全羊)吃得那样香,直生气! 有人不吃辣椒。我们到重庆去体验生活。有几个女演员去吃汤圆,进门就嚷嚷“不要辣椒!”卖汤圆的冷冷地说:“汤圆没有放辣椒的!” 许多东西不吃,“下去”,很不方便。到一个地方,听不懂那里的话,也很麻烦。 我们到湘鄂赣去体验生活。在长沙,有一个同志的鞋坏了,去修鞋,鞋铺里不收。“为什么?”——“修鞋的不好过。”——“什么?”——“修鞋的不好过!”我只得给他翻译一下,告诉他修鞋的今天病了,他不舒服。上了井冈山,更麻烦了:井冈山说的是客家话。我们听一位队长介绍情况,他说这里没有人肯当干部,他挺身而出,他老婆反对,说是“辣子毛补,两头秀腐”。——“什么什么?”我又得给他翻译:“辣椒没有营养,吃下去两头受苦。”这样一翻译可就什么味道也没有了。 我去看昆曲,《打虎游街》《借茶活捉》……好戏。小丑的苏白尤其传神,我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笑声。邻座是一个唱花旦的京剧女演员,她听不懂,直着急,老问:“他说什么?说什么?”我又不能逐句翻译,她很遗憾。 我有一次到民族饭店去找人,身后有几个少女在叽叽呱呱地说很地道的苏州话。一边的电梯来了,一个少女大声招呼她的同伴:“乖面乖面”(这边这边)!我回头一看:说苏州话的是几个美国人! 我们那位唱花旦的女演员在语言能力上比这几个美国少女可差多了。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优选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有些吃的我也招架不了,比如贵州的鱼腥草);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四川话、苏州话、扬州话(有些话我也一句不懂,比如温州话)。否则,是个损失。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二日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