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鲁迅的都市漫游 东亚视域的鲁迅言说

鲁迅的都市漫游 东亚视域的鲁迅言说

  • 字数: 151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 作者: (日)藤井省三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51333732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由鲁迅读懂现代中国 竹内好、丸山昇、伊藤虎丸之后,日本鲁迅研究第三代学者藤井省三力作 热衷好莱坞电影丨热心译介外国美术丨与审查制度博弈 一个摩登的、在大都市间徘徊的别样鲁迅 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鲁迅评传和研究著作。作者将鲁迅放在绍兴、南京、东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上海这些都市空间中,刻画了一个沉浸于都市文化的刺激体验中的“都市漫游者”形象。他一生都在城市文化空间中辗转、移动——为何鲁迅从故乡绍兴出走,前往南京乃至赴日留学?为何鲁迅没能在仙台修完学业而去了东京?为何鲁迅在厦门、广州待的时间都很短,反而去了“魔都”上海并且在此定居直到去世?这些选择与他对大都市的向往和青睐紧密相关。所以鲁迅终生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情有独钟,致力于版画、美术的译介,同时用作品与国民党审查展开博弈,推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展和深入。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以遍历东亚都市的经历及视角重新追溯鲁迅一生的评传。本书致力描绘作为一个喜爱好莱坞电影的近代都市生活者的鲁迅,探讨其作品如何成为东亚共同的现代古典,并为东亚读者所接受。一方面,聚焦鲁迅的都市“漫游”。南京、东京、仙台、北京、上海,鲁迅终生在都市空间中辗转,作者运用跨文化视角,关注二十世纪初东亚关注欧美新潮、建立现代国家的大时代背景与鲁迅个人实践的内在一致性,把握鲁迅的文学创作与时代母题的契合,从鲁迅透视近现代中国。另一方面,在上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探究鲁迅的日本乃至东亚接受。这部研究东亚“现代经典”的著作,是从域外看中国的出色范本。
作者简介
藤井省三,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研究生期间曾作为中日恢复邦交后第一批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赴复旦大学留学,结束学业后历任东京大学助教,樱美林大学副教授,东京大学副教授、教授,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海外人文资深教授、名古屋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专攻中国现代文学及鲁迅研究等。著有《爱罗先珂的都市物语》《鲁迅<故乡>阅读史》《鲁迅事典》《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隔空观影:藤井省三华语电影评论集》等,译有莫言《酒国》、李昂《杀父》、克里斯托弗·纽《上海》、郑义《神树》及鲁迅《故乡·阿Q正传》《在酒楼上·非攻》等。
潘世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九州大学博士,专攻日本近现代文学及中日比较文学,尤致力“鲁迅与明治日本”研究。1994-2006年赴日留学及工作,曾于西南学院大学、中部大学、九州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访学研究。
目录
中文版序/I
序言/V
第一章我与鲁迅
一、我的鲁迅体验/3
二、《故乡》之旅/9
三、时代的绍兴/15
四、现代东亚与鲁迅/21
第二章觉醒与出走——绍兴、南京时期
一、生兹江南古城/29
二、保姆与绘本/36
三、父亲的病与传统批判/39
四、告别故乡/46
第三章充满刺激的留学体验——东京、仙台时期
一、留学“帝都”/53
二、时间与空间差异的消失/56
三、置身“读书社会”/59
四、仙台学医/64
五、文学运动的正式启航/70
第四章从官员学者到新文学家——北京时期
一、从杭州、绍兴到北京/79
二、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大学/82
三、文学革命与五四运动/86
四、从官员学者到新文学家/91
五、“彷徨”时期/104
六、“赎罪”哲学的求索/118
第五章恋爱、电影及绯闻——上海时期(上)
一、北伐战争与辗转厦门、广州/125
二、免遭查禁的《两地书》/128
三、共和国的发展与老上海的繁荣/141
四、文化市场的高速成长/145
第六章左翼文坛旗手——上海时期(下)
一、面对独裁的无畏批判/163
二、与内山完造邂逅/168
三、自由谈:与审查的博弈/173
四、抵抗日本侵略/177
第七章日本与鲁迅
一、鲁迅与大江健三郎/183
二、世界最早的鲁迅介绍/186
三、文库版《鲁迅选集》与《大鲁迅全集》/191
四、中文教科书与鲁迅/196
五、太宰治《惜别》与竹内好《鲁迅》/199
六、多元化的鲁迅研究/208
七、鲁迅文学的日译/213
第八章东亚与鲁迅
一、共同的现代经典/227
二创造性改编:香港与鲁迅/229
三、民主化前后:台湾与鲁迅/233
四、“狮城”的特性:新加坡与鲁迅/240
五、脉脉相承的“鲁迅阅读”传统:朝鲜、韩国与鲁迅/243
第九章鲁迅与现代中国
一、神化鲁迅:时代/253
二、作为“独立思考”的读书:时代的鲁迅/256
三、暗杀鲁迅传闻的来龙去脉/267
四、村上春树与鲁迅/273
简略年谱/283
图片出处/287
译后记/289
摘要
     一、我的鲁迅体验 与鲁迅《故乡》邂逅 我与鲁迅的初次相遇,还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是1963年,即举办东京奥运会的前一年。我家住在东京大田区马达的一条20世纪50年代中叶修建的住宅街上,房子周围有很多空地,小学三年级之前,我每天都会在空地里玩棒球。但到了四年级,那个棒球少年却开始每天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看书了。因为周围的空地都开始造房子,不再有地方可以打棒球了。接着,都营地铁①浅草线也延伸过来,将马込与东京都的中心连接到了一起。 就在我从一个棒球少年摇身变为读书少年的时候,我遇到了鲁迅的小说《故乡》o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丧失的物语 时隔二十年,“我”重回故乡,却发现记忆中的美丽故乡如今已变成一片落寞的故土,于是禁不住悲凉起来。小说的叙事者“我”重归故乡,也是因为家道中落,要卖掉老房,带上母亲和侄儿告别故乡,前往异地开始新的生活。出现在“我”面前的儿时的小伙伴闰土,因为贫困,早已成为一个木偶般迟缓木讷的农民;那个年轻时贤淑美丽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也变成一个庸俗厚颜的中年妇人……这就是《故乡》的内容梗概。 这篇关于“丧失”的物语,给我这个因奥运会带来的建设高潮而失去空地的棒球少年以莫大感动。于是,暑假的读书作业我便选择了鲁迅的《故乡》。正是这篇小说第一次告诉我,成熟总是伴随着丧失。 后来,我又在中学国语教科书里与《故乡》重逢,到了60年代末期,日本发生高中校园纷争,我看到推赞鲁迅为“中国革命的圣人”,于是开始阅读岩波文库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以及筑摩书房出版的三卷本《鲁迅作品集》。在竹内好鲁迅观的影响下,我对鲁迅作品特有的浓重暗色产生了强烈共鸣。同样是在1970年,和我一样出生于1952年的歌手藤圭子咏唱“十五、十六和十七/我的人生多暗淡”“圭子的梦啊,在夜里绽放”,那一年她获得了日本歌谣大奖。我想,在青春时代,对暗淡而非明快更有共鸣的,一定不止我一个人。不过无论如何,引导我去关注“暗”的思想的,确乎是竹内好的鲁迅研究。 凝视民族与自我的暗部 考进大学后,我选择了文学部中国文学专业。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则埋头写作硕士论文,探讨20世纪初叶的鲁迅如何接受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等问题。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对外受到欧美和日本侵略,对内则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以及其他农民起义,在内外双重夹击之下,中国逐渐走向衰落;而日本则在历经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及日俄战争(1904—1905)后,大力推进建设民族国家并实现欧化(近代化)。面对中日两国的差异,“究竟该如何拯救中国?”“中国需要走何种近代化道路?”成为留日学生鲁迅和他的老师,那位“有学问的革命家”章炳麟(1869—1936)以及二人共同的好友苏曼殊(1884—1918)——他曾试图联合印度的独立运动家,向佛教寻求革命家的道德,后来成为一个漂泊的诗僧——在20世纪初叶所欲致力解决的课题。我曾考察他们三位有关拜伦的批评和翻译活动,试图还原他们充满纠葛和搏斗的精神历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鲁迅正是为了追求光明,而凝视自己的民族以及其自身的暗部。 完成硕士论文后,我即于“”(1966—1976)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来到中国留学。1972年,日中邦交实现正常化,但直到六年后的1978年,《日中和平友好条约》才正式签订。因此日中政府间的留学生互派制度直到1979年才得以施行。在北京“被滞留”一个半月以后,我被分配到上海的复旦大学,当时那里尚能看到“”时期的混乱以及时代的痕迹。我刚入学时,学校的研究生院制度还没有恢复,一些知名教授还戴着“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被迫在校内打扫卫生,进行劳动改造。而这些教授得以平反昭雪并重回讲台,还是我结束留学回国之后的事。 P3-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