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王元化及其朋友

王元化及其朋友

  • 字数: 1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作者: 蓝云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54449917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5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王元化先生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等领域均有极高建树。作者蓝云为王元化晚年的学术助手,本书通过生活细节、日常交往揭示学者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全面关联性,由此复活一位学者的学术生命,也通过这位学者作为中介从而与更多尤其是更为年青的读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将学术思想融入当代社会生活。
作者简介
蓝云,王元化晚年的助手。“”时期下放至安徽部队工厂:1978年返沪,任上海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高级教师,曾参与创办《青少年科技报》《放学以后》。1990年代末开始参与王元化学术研究的事务性工作,参与了王元化《九十年代日记》《人和书》《人物、书话、纪事》《清园近思录》《清园谈话录》等著作的编辑工作。
目录
如父、如师、如友,岁月悠悠忆当年
琐忆先生
日记最后一年的元化先生
老兄弟束纫秋
一封信缔结的终身友谊——先生和我父亲蓝瑛
不打不成交的林毓生
“一面之交”无尽期——记林同奇先
心灵相契的朱维铮
无话不谈的李子云
默默奉献的吴曼青
“天涯候鸟”邵东方
阳光大男孩汪丁丁
来自东瀛的中国学者李庆
四年,思念到永远——记先生和夏中义
“听戏知音”翁思再
走近顾准——先生和高建国
先生和楼帅
偶入王门的吴琦幸
“较得我真传的弟子”胡晓明
“徒孙”钱钢
伯乐相马——先生和吴洪森
农民企业家蒋放年
后记
摘要
     不解之缘忆父爱 一颗种子,将被风吹向何方?在哪里生根开花?种子往往身不由己。我会走到先生身边,和先生结下不解之缘,也实在是我不曾预料到的。 每个人只有一个父亲,可我偏偏独得两份父爱。 1938年春天,父亲14岁时在家乡奉化竺家村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由于身份暴露,他回到了上海。1939年,怀揣着王任叔(巴人)先生的一封介绍信,还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父亲和已是上海地下党文委成员的先生走到了一起,从此结为朋友。那时先生对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模式的研究已深有造诣,他一系列论著中的激扬文字,使父亲十分仰慕。因先生年长父亲5岁,父亲视先生为自己的老大哥。父亲后来参加新四军去了苏北解放区,等父亲转业回到上海后,先生却已经因“胡风案”蒙难。父亲无视这些,仍然把先生当作挚友,两家人仍然时相往来。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父亲告诉我们,他认为王伯伯是个好人,他的问题一定会查清楚的。 因此,还是小姑娘的我就被领到位于皋兰路的先生家,每周去跟张可阿姨学英语。张可阿姨文雅美丽、温婉贤惠、学识渊博,是我心目中的完美女性,我爱她不亚于爱我的母亲。张可阿姨也爱我,每回去她家都被盛情款待。虽然那时,这还是个正在遭受政治风浪冲击的家,但有了张可阿姨,一切都被调理得舒舒齐齐,充满着家的温馨。布置典雅的居室里,常有客人与先生相谈甚欢;永远丰盛的餐桌上,招待着八方而来的宾客。 记得有次先生正和一个朋友谈“一分为二、合而为一”的命题。先生说:“电由正电和负电合而为电,而树木房舍都有着向阳面和背阳面,都是合二而一的。”他们谈得起劲,也不避讳我这个“小人”。我听了回家学给爸爸听,爸爸很严肃地告诫我:“小孩子不必懂这些,你出去可不能乱说!记牢了!”小小的我就知道,王伯伯的话在外面不要说。 然而我心目中的完美女性张可阿姨在59岁那年,突然中风,虽然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张可阿姨从此对家的呵护开始力不从心了。很多的家务,必须先生自己操持,用先生的话来说是“赶着驴子当马骑”了。 1980年代初,先生的家搬到了和我家只隔一条街的吴兴路,我们比邻而居。张可阿姨和先生散步时,会绕到我家来闲坐聊天,而我也时时去探望他们二老。先生家有好吃的,阿姨会叫人送些来。而我上小菜场,也会多买一份张可阿姨和先生爱吃的送去。碰到有事,先生叫一声,我就赶到。先生出国时,我去替先生熨烫衣服、收拾行装;电视机坏了,陪先生去选购;保姆走了,让我家的阿姨顶替一下。诸如此类,如同自己的老父亲一般照看。我也自然而然地走到了先生一家的身旁。 先生称自家“人丁稀薄”,因此对我家兄弟姐妹十分亲近。好几年的除夕阖家团圆时,母亲请来先生和他单身的老姐姐,与我家同吃年夜饭,在一起过团圆年。1996年,先生家装修房子,他的家里乱成一个大工地,无法安居。适逢我父母都去了美国,于是我就把先生接到我家,住在一楼我的房间里,我和娇娇、蓝蓝住楼上。先生在我家住了两个多月,他说看到我们家里几代人相亲相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先生说:“我是很恋家的。我这个人不能长时间离开家,无论去什么地方,日子一久我就想家。所以我很不赞同巴金先生所言,说家只是宝盖底下一群猪!家是普天底下最温暖的地方。”他说他庆幸晚年,能有一个女儿如我,能够把家庭的温暖带给他。 父母一直以先生为兄长,母亲对先生说:“蓝云是我们的爱女,我们不能够缺少她。但你是我们的老大哥,所以我们愿意割爱,把我们的爱女分一半给你。”因此,在张可阿姨的身体每况愈下后,先生家的吃穿用度、看病医疗、社会交往等,让我觉得责无旁贷,无意中先生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那么点“非蓝云不可”。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