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邓小平

邓小平

  • 字数: 14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作者: 周志兴
  • 出版日期: 2012-05-01
  • 商品条码: 978751250339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60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1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做的《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 秉承伟大与成功的话题,从教育与成长的角度诠释平凡与伟大的差别。 “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邓小平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内容简介
邓小平(1904―1997):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原名先圣,学名希贤。四川广安人。
目录
投身革命
邓家老院子添了属龙的丁 ………………………………… 002
父 亲 ………………………………………………………… 003
初入学门 ……………………………………………………… 004
两个铜板和一袋米…………………………………………… 006
五块银圆 ……………………………………………………… 008
神龟不神 ……………………………………………………… 009
新的航程 ……………………………………………………… 011
革命起点 ……………………………………………………… 016
到莫斯科 ……………………………………………………… 019
“西北之黄埔”………………………………………………… 021
张锡瑗 ………………………………………………………… 023
初露锋芒 ……………………………………………………… 024
邓政委的巧计………………………………………………… 027
儿子 兄长 …………………………………………………… 031
放下这条绳子………………………………………………… 033
明察秋毫 ……………………………………………………… 035
第一次打击…………………………………………………… 037
战友情深 ……………………………………………………… 038
向毛泽东约稿………………………………………………… 041
在遵义 ………………………………………………………… 043
过雪山草地…………………………………………………… 044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 046
参加全面抗战、解放战争
邓政委发火…………………………………………………… 050
绝密文件丢失了……………………………………………… 051
这不是小事情………………………………………………… 053
窑洞婚礼 ……………………………………………………… 055
奖勤罚懒 ……………………………………………………… 057
邓政委换房…………………………………………………… 059
地上的鸡骨头………………………………………………… 060
作战命令被敌人劫走了……………………………………… 061
甩给敌人的钓饵……………………………………………… 063
不握手会议…………………………………………………… 065
千里挺进大别山……………………………………………… 066
慈不掌兵 ……………………………………………………… 069
大别山中的除夕夜…………………………………………… 071
不能损害群众利益…………………………………………… 072
出敌不意 ……………………………………………………… 075
邓政委的“中国手工艺品” ………………………………… 077
“为什么给敌人一小时”……………………………………… 078
邓政委“发”苹果 …………………………………………… 080
在小李家村…………………………………………………… 082
邓政委和车夫………………………………………………… 084
仗真的打完了吗……………………………………………… 085
可敬的老人
父女之间 ……………………………………………………… 088
“交了伙食费再走”…………………………………………… 090
邓小平的亲家………………………………………………… 091
坐专机的“囚犯”……………………………………………… 093
老邓的锉刀活“蛮结棍” …………………………………… 095
“邓小平小道”………………………………………………… 097
“从今天起,我不再服用安眠药了”………………………… 099
坐拖拉机的病号……………………………………………… 100
“自己看书不能让公家报销”………………………………… 102
“煮开一下,还能吃” ………………………………………… 103
父子情深 ……………………………………………………… 105
到韶山 ………………………………………………………… 107
没有硝烟的战斗……………………………………………… 110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土地的新生…………………………………………………… 114
安得广厦千万间……………………………………………… 117
迟到了四十二年的信件……………………………………… 119
登黄山 ………………………………………………………… 120
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 122
三峡梦 ………………………………………………………… 124
“我能喝十杯”………………………………………………… 127
“钢”与“铁”的较量 ………………………………………… 129
开怀长白山…………………………………………………… 131
杀出一条血路来……………………………………………… 133
晗 亭 ………………………………………………………… 136
百万大裁军…………………………………………………… 138
吸烟与戒烟…………………………………………………… 141
退 休 ………………………………………………………… 143
再到深圳 ……………………………………………………… 145
一位老共产党员……………………………………………… 148
走向大海 ……………………………………………………… 149
摘要
     1920年10月19日,“鸯特莱蓬”号邮船鸣着汽笛,缓缓地驶入了马赛港。这是法兰西的土地了。 经过39天的颠簸,中国的学生们终于到了目的地。下船后,他们坐了16小时的汽车,到了法国首都巴黎。 巴黎西郊,有一条普安特大街。街边一座三层楼的普通建筑,就是华法教育会的所在地。这里是中国留学生的大本营。 先期到来的中国学生们早就等候在这里,他乡遇故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邓希贤也听到了熟悉的乡音,来自四川江津的聂荣臻热心地帮他做这做那,从此,他们开始了长达七十多年的友谊。 刚到法国,要先过语言关。10月21日,华法教育会就安排邓希贤和其他二十几个同学一起,进入巴耶男子中学补习法语。 当时的法国,正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经济的萧条,使勤工俭学的同学们陷入困境。工作找不到,谈不上勤工;没有收入,谈不上俭学。带来的钱是花一个少一个,人人都眉头紧锁。 邓希贤带了一点钱。但他知道这钱是父亲卖地换来的,花起来格外小心。巴耶中学的管理十分严格,每天早上6点起床,半小时后就开始早自习,全天上课时间排得很满,晚上9点就要熄灯睡觉。吃饭也是法国式的。开始邓希贤不习惯,因为他更喜爱家乡的红辣椒,留恋在家乡和伙伴们欢乐的玩耍。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习惯,并开始喜欢上了法国面包。更重要的,是他生活在法语环境中,法语水平提高得很快。 法国的国家档案馆真是个无所不包的宝库,现在居然还保留着当时巴耶的中国学生的开支细账。这份账目告诉我们,邓希贤每个月的杂支费在18法郎左右,而其他中国学生的是平均25法郎,可见邓希贤的节约。 节省归节省,但花完的钱不可能再来。没过多长时间,邓希贤便囊中羞涩,再也交不起食宿费和学杂费了,家里又不可能再接济他,于是,他不得不离开巴耶中学。 22名同学中,一起走了19人,他们在这所学校里上了不过5个月的学。别看时间不长,但在以后的日子里,邓希贤在法国再也没有上过这么长时间的学。 这些学生离开学校,是为了找到饭碗,好维持生活。但是,这不是一件容易事。 邓希贤进了克鲁梭的施奈德钢铁厂,从此,他开始了繁重的劳动。17岁的邓小平,在家里虽然也劳动,但大都是农村的活计,割草、放牛、养蚕之类,从没像在施奈德工厂这样睡眠颠倒,饮食无常。今天运煤,明天搬钢板,后天又去推铁屑,一天下来,汗水把衣服全湿透了。这样的劳动,一天只有10法郎的工资,厂方每天还要扣一法郎,等两年合同期满一起发还。但如中途退工,便由厂方扣下作为赔偿。工资这样少,可吃饭要钱,住宿要钱,买工作服也要钱。邓希贤工作一个月后,发现赚的饯连饭也吃不饱,反而贴进去100多法郎。本来勤工是为了攒钱去俭学,结果养活自己都成了问题,他下决心不干了。 这一个多月,使邓希贤初次接触到资本主义的黑暗,并亲身体验了受压迫被剥削的滋味,他那颗年轻的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又没学上,又没工做,万般无奈,邓希贤只得又回到巴黎,投靠大本营华法教育会。 法国的国家档案馆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记载,邓希贤从1921年5月至10月,用236这个登记号,在华法教育会领取每天5法郎的救济金。5法郎,在当时的法国只够每日最简单的两餐,这两餐是自来水加面包,很少见到蔬菜,有时有点粗巧克力糖。 邓希贤只好出去打零工,他在饭馆当过招待,在码头运送货物,搬运行李,在建筑工地推砖,搬瓦,还做过清洁工,扫拉圾,捡马粪。 说起捡马粪,邓希贤还挺喜欢这工作。几年以后,他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和几个留法的同学在冬天总是围着一条蓝白道的大围巾。有人问他:“你们怎么都有一条这样的围巾?” 邓希贤告诉他们:“我们在法国当过清洁工,法国的清洁工都有一条这样的围巾,这是标志。我们那时候最喜欢捡马粪,因为捡马粪挣钱多,最划得来。” 靠每天5法郎的救济和打零工,邓希贤艰难地生活着。但是,雪上加霜的事情又发生了,法国政府决定停止发放给中国留学生的生活维持费,也就是说,一天可怜的5法郎也没有了,邓希贤面临绝境。 那时,他刚刚过了17岁生日,看不到前途,甚至不知道下一顿饭的着落,他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后来曾说过:“每当我能买得起一块羊角面包和一杯牛奶时,我总是感到很高兴。” 这是多么低标准的要求。 天无绝人之路,正在邓希贤走投无路的时候,四川重庆和成都的各界人士知道了自己子弟的窘迫,捐款汇到巴黎,邓希贤也分到了400法郎。有钱在手,他才算一块石头落地,收拾行装,再次告别巴黎。 此行何去呢? P21-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