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

  • 字数: 234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曾艳兵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565653674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9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探索和研究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卡夫卡特别钟情于中国文化,他说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本书探索了卡夫卡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理由和原因。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显然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他阅读了大量经过翻译的中国典籍、诗歌、传说故事,认真研究过西方学者撰写的有关中国及东方的著述,翻阅过许多西方旅行家、神职人员、记者、军人、商人等撰写的旅行记或回忆录。他在他的书信、日记或谈话中多次谈及中国文化,引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非常崇拜和赞赏。他以他的不朽作品精心构筑了一座德语的“万里长城”。他创作的第一篇小说《一次战斗纪实》就与中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以后他又创作了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往事一页》《中国长城建造时》《一道圣旨》《中国人来访》等,他的其余作品也常常与中国文化思想有着某种或隐或显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卡夫卡在创作中驾轻就熟地掌握了一种变成小动物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通常只有中国人堪与媲美。中国文学中最能体现这一方法特征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卡夫卡恰巧读过这部小说的德译本,他的创作有意无意地受到过这部小说的影响。卡夫卡还熟读过老庄哲学,这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有所反映和表现。卡夫卡的“法”与“道”一样,充满了多义性、歧义性和神秘性;卡夫卡笔下人变成甲虫是异化的结果,庄子梦蝶则是自由逍遥的化身;卡夫卡的寓言是自我表现和自我宣汇的现代寓言,庄子的卮言则是沟通天人之际和载道的工具。卡夫卡的《城堡》与钱钟书的《围城》在主题立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它们之间的差异又体现了两位作家迥然相异的生活方式、人格特征以及东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的不同。  卡夫卡的一生大致经历了想象中国、阅读中国、描绘中国和创作中国这一过程,这在西方作家中虽然不能说是少见的,至少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难能可贵的。同时,卡夫卡又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敬重的作家,而且,他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生活和创作还产生过巨大影响,被许多中国作家视为“知音”。卡夫卡活着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他以其独特的创作使中国作家感到震惊,并为中国作家打开了另一个世界。该书最后综述了20余年来中国(大陆)对卡夫卡的译介和研究。
目录
导论
第一章沉入中国文化的海底——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德语文化中的中国
第二节“我是一个中国人”
第三节建造德语的“万里长城”
第二章冬天里迈出的第一个舞步——论《一次战斗纪实》
第一节遥望中国
第二节描绘中国
第三节跨越中国
第三章跨文化语境中的万里长城——论《中国长城建造时》
第一节文本中的“万里长城”
第二节历史性的“万里长城”
第三节跨文化的“万里长城”
第四章来自中国的古老手稿——论《往事一页》
第一节源于中国
第二节抹去中国
第三节建构中国
第五章修建在中国长城上的巴别塔——卡夫卡与老庄哲学
第一节道与法
第二节蝴蝶与甲虫
第三节卮言与寓言
第六章堪与中国人媲美的杰作——卡夫卡与《聊斋志异》
第一节孤独与孤愤
第二节寓言与隐喻
第三节异化与诗化
第七章走出“围城”与走入“城堡”——钱钟书《围城》与卡夫卡《城堡》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走出”与“走入”
第二节理趣与理事
第三节用智与用心
第八章铭刻在墓碑上的文字——鲁迅《墓碣文》与卡夫卡《一场梦》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鲁迅与卡夫卡
第二节《墓碣文》与《一场梦》
第九章当代中国的“知音”——中国当代文学对卡夫卡的回应
第一节活着本身就是艺术品
第二节“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第三节通向灵魂的城堡
第十章卡夫卡与中国当代文化
第一节进入中国高考作文题的卡夫卡
第二节进入中国大众文化的卡夫卡
第三节进入中国千家万户的卡夫卡!
第十一章说不尽的卡夫卡——卡夫卡研究在中国
第一节最初的译介
第二节研究主体
第三节研究对象
第四节研究特征
第十二章卡夫卡《变形记》在中国的译介述评
第一节发轫期(1966-1979):权力“赞助”,转译为主
第二节沉寂期(1980-1995):李译独行,新译零星
第三节崛起期(1996-2006):全集推助,复译叠出
第四节繁荣期(2007-):再现经典,多元演绎
第五节《变形记》在中国的译介特征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