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葵和向日葵 中国名家植物小品

葵和向日葵 中国名家植物小品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3-01
  • 商品条码: 978753608981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绿风文丛之一种。书稿收入中国现代作家关于植物书写的作品。除了周作人、周瘦鹃、孙犁、汪曾祺等文学名家之外,选本还收录了个别园艺和科普作家的文章。选文专注于纯粹的植物书写,摒除“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之类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文章,偏重知识性,先“物理”而后“人情”。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如白果树、杨柳、梧桐树,栀子花、杏花、牡丹均入文,乃至野草的俗名亦自成一章,读来亲切可爱。多位作者博览群书,引经据典,也为植物爱好者的拓展阅读提供了索引。如编者在后记中所说,“中国现代作家既受古代影响,也受外国影响,而他们的作品又影响了当下的写作”,因而该书“呈现中国现代文学植物书写的范式和流变”,对于普通读者和写作者,都有裨益。
作者简介
桑农,学者,随笔作家。1964年生于安徽省郎溪县桑园村,现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出版专著《花开花落:历史边缘的知识女性》、随笔集《开卷有缘》《随遇而读》《爱书者说》、自选集《读书抽茧录》,编辑出版现代作家、翻译家作品《塞万提斯的未婚妻》《西窗内外》《书海遇合》等十余种。
目录
第一辑
两株树 周作人 3
苋菜梗 周作人 8
野草的俗名 周作人 12
桃子 周作人 20
第二辑
白果树 周建人 25
兰花 周建人 29
延藤的植物三种 周建人 33
漫谈观察植物 周建人 36
田野的杂草 周建人 41
第三辑
迎春花 周瘦鹃 77
好女儿花 周瘦鹃 79
一生低首紫罗兰 周瘦鹃 82
雁来红 周瘦鹃 85
栀子花开白如银 周瘦鹃 88
暗香疏影共钻研 周瘦鹃 90
第四辑
杏花 郑逸梅 99
桂花 郑逸梅 102
芭蕉 郑逸梅 105
菖蒲 郑逸梅 109
苹果 郑逸梅 112
桔 郑逸梅 114
第五辑
杨柳 丰子恺 141
梧桐树 丰子恺 145
黄山松 丰子恺 148
第六辑
水仙 贾祖璋 153
荷花 贾祖璋 156
菊 贾祖璋 161
我爱桃花 贾祖璋 169
杜鹃啼处花成血 贾祖璋 173
葵和向日葵 贾祖璋 180
第七辑
英雄树木棉 叶灵凤 189
夜雨剪春韭 叶灵凤 192
野百合花 叶灵凤 194
老榕树 叶灵凤 196
大树菠萝 叶灵凤 198
吊钟——香港的新年花 叶灵凤 200
第八辑
论树 鹤西 207
雏菊 鹤西 209
木棉 鹤西 212
甘蔗 鹤西 215
故乡的花草 鹤西 218
第九辑
植物中的钢铁 邓拓 225
种晚菘的季节 邓拓 228
一品红 邓拓 231
大豆是个宝 邓拓 234
楮树的用途 邓拓 238
第十辑
晚秋植物记 孙犁 245
菜花 孙犁 249
我的绿色书 孙犁 252
第十一辑
葡萄月令 汪曾祺 257
云南茶花 汪曾祺 264
腊梅花 汪曾祺 267
紫薇 汪曾祺 270
北京的秋花 汪曾祺 274
第十二辑
海棠 邓云乡 281
芍药 邓云乡 286
牡丹 邓云乡 291
茉莉 邓云乡 296
罂粟 邓云乡 300
树之以桑 邓云乡 305
编后记 309
摘要
     两株树 周作人 我对于植物比动物还要喜欢,原因是因为我懒,不高兴为了区区视听之娱一日三餐地去饲养照顾,而且我也有点相信“鸟身自为主”的迂论,觉得把它们活物拿来做囚徒当奚奴,不是什么愉快的事,若是草木便没有这些麻烦,让它们直站在那里便好,不但并不感到不自由,并且还真是生了根地不肯再动一动哩。但是要看树木花草也不必一定种在自己的家里,关起门来独赏,让它们在野外路旁,或是在人家粉墙之内也并不妨,只要我偶然经过时能够看见两三眼,也就觉得欣然,很是满足的了。 树木里边我所喜欢的第一种是白杨。小时候读古诗十九首,读过“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之句,但在南方终未见过白杨,后来在北京才初次看见。谢在杭著《五杂俎》中云: “古人墓树多植梧揪,南人多种松柏,北人多种白杨。白杨即青杨也,其树皮白如梧桐,叶似冬青,微风击之辄淅沥有声,故古诗云,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予一日宿邹县驿馆中,甫就枕即闻雨声,竟夕不绝,侍儿日,雨矣。予讶之日,岂有竟夜雨而无檐溜者?质明视之,乃青杨树也。南方绝无此树。” 《本草纲目》卷三五下引陈藏器曰:“白杨北上极多,人种墟墓间,树大皮白,其无风自动者乃杨移,非白杨也。”又寇宗爽云:“风才至,叶如大雨声,谓无风自动则无此事,但风微时其叶孤极处则往往独摇,以其蒂长叶重大,势使然也。”王象晋《群芳谱》则云杨有二种,一白杨,一青杨,白杨蒂长两两相对,遇风则簌簌有声,人多植之坟墓间,由此可知白杨与青杨本自有别,但“无风自动”一节却是相同。在史书中关于白杨有这样的两件故事: 《南史·萧惠开传》:“惠开为少府,不得志,寺内斋前花草甚美,悉铲除,别植白杨。” 《唐书·契苾何力传》:“龙翔中司稼少卿梁惰仁新作大明宫,植白杨于庭,示何力日,此木易成,不数年可茂。何力不答,但诵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之句,惰仁惊悟,更植以桐。” 这样看来,似乎大家对于白杨都没有什么好感。为什么呢?这个理由我不大说得清楚,或者因为它老是簌簌地动的缘故罢。听说苏格兰地方有一种传说,耶稣受难时所用的十字架是用白杨木做的,所以白杨自此以后就永远在发抖,大约是知道自己的罪孽深重。但是做钉的铁却似乎不曾因此有什么罪,黑铁这件东西在法术上还总有点位置的,不知何以这样地有幸有不幸。(但吾乡结婚时忌见铁,凡门窗上铰链等悉用红纸糊盖,又似别有缘故。)我承认白杨种在墟墓间的确很好看,然而种在斋前又何尝不好,它那瑟瑟的响声第一有意思。我在前面的院子里种了一棵,每逢夏秋有客来斋夜话的时候,忽闻淅沥声,多疑是雨下,推户出视,这是别种树所没有的佳处。梁少卿怕白杨的萧萧改种梧桐。其实梧桐也何尝一定吉祥,假如要讲迷信的话,吾乡有一句俗谚云,“梧桐大如斗,主人搬家走”,所以就是别庄花园里也很少种梧桐的。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梧桐的枝干和叶子真好看,且不提那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兴趣了。在我们的后院里却有一棵,不知已经有若干年了,我至今看了它十多年,树干还远不到五合的粗,看它大有黄杨木的神气,虽不厄闰也总长得十分缓慢呢。——因此我想到避忌梧桐大约只是南方的事,在北方或者并没有这句俗谚,在这里梧桐想要如斗大恐怕不是容易的事罢。 第二种树乃是乌桕,这正与白杨相反,似乎只生长于东南,北方很少见。陆龟蒙诗云“行歇每依鸦舅影”,陆游诗云“乌桕赤于枫,园林二月中”,又云“乌桕新添落叶红”,都是江浙乡村的景象。《齐民要术》卷十列“五谷果瓜菜茹非中国物产者”,下注云“聊以存其名目,记其怪异耳,爱及山泽草木任食非人力所种者,悉附于此”,其中有乌桕一项,引《玄中记》云:“荆阳有乌臼,其实如鸡头,送之如胡麻子,其汁味如猪脂。”《群芳谱》言“江浙之人,凡高山大道溪边宅畔无不种”,此外则江西安徽盖亦多有之。关于它的名字,李时珍说:“乌喜食其子,因以名之。……或曰,其木老则根下黑烂成臼,故得此名。”我想这或日恐太迂曲,此树又名鸦舅,或者与乌不无关系,乡间冬天卖野味有桕子舄(读如呆鸟字),是道墟地方名物,此物殆是乌类乎,但是其味颇佳,平常所谓舄肉几乎便指此篇也。 桕树的特色第一在叶,第二在实。放翁生长稽山镜水间,所以诗中常常说及桕叶,使是那唐朝的张继寒山寺诗所云“江枫渔火对愁眠”,也是在说这种红叶。王端履著《重论文斋笔录》卷九论及此诗,注云:“江南临水多植乌桕,秋叶炮霜,鲜红可爱,诗人类指为枫,不知枫生山中,性最恶湿,不能种之江畔也。此诗江枫二字亦未免误认耳。”范寅在《越谚》卷中桕树项下说:“十月叶丹,即枫,其子可榨油,农皆植田边。”就把两者误合为一。罗逸长《青山记》云:“山之麓朱村,盖考亭之祖居也,自此倚石啸歌,松风上下,遥望木叶着霜如渥丹,始见怪以为红花,久之知为乌桕树也。”《蓬窗续录》云:“陆子渊《豫章录》言,饶信间桕树冬初叶落,结子放蜡,每颗作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