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管子传

管子传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龚武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21210072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5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颍上人(今安徽颍上)。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军事家。本书以管仲的生平经历为主线,从传主的早年经历、辅佐公子纠、鲍叔举贤、助齐称霸、晚年荐才等方面,展示了管仲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治国理政的功绩。全书不超过15万字,系安徽省“三大出版工程”。
作者简介
龚武,安徽颍上人。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管子研究》主编,北京大学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管子文化学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安徽省社科联第七届委员,安徽省文史资料研究会理事等。 公开发表各类文著300多万字;出版专著和编著《美的沉思》、《颍上历史文化集锦》、《颍上政协志》、《管学论集》(三卷)、《管学论丛》(五卷)、《管学新论》(第一、二卷)、丝绸版珍藏本《管子》两卷、《管子治理之道》等8种(套)16册700多万字。
目录
前言:一代霸主临终之叹
引子:落难王孙王者归来
第一章 出身和出生——显赫宗族落难王孙
002/一、家国恩仇——千秋功罪谁人评说
007/二、管子出世——神奇的生辰八字
013/三、父母之邦——颍上孕育"王者不死"情结
第二章 益友良师——友人鲍叔恩师子仁
019/一、厚德载物——鲍叔牙血缘中的文化基因
022/二、子仁先生——一个隐逸者的盖世功德
028/三、生计艰难——吃饭是优选的问题
第三章 历经磨难——吹尽狂沙始到金
034/一、管鲍分金——"第一桶"磨难之"金"
037/二、性命攸关——人要有目标地活着
040/三、百炼成钢——在仕途"炼狱"里跋涉
第四章 脱"颍"而出——走近人生目标的舞台
054/一、慧眼识荆——管、鲍、至父、僖相逢
069/二、著书立说——教傅岁月:十五年磨一剑
077/三、齐国内乱——管、鲍各为其主避难流亡
第五章 生死抉择——人世难逢幵口笑
088/一、箭射小白——代价沉重的"铤而走险"
098/二、囚鲁归齐——《黄鹄之歌》寄托鸿鹄之志
……
摘要
     一、家国恩仇——千秋功罪谁人评说 管子,是西周管国国君管叔鲜的第十二世孙。 管子本可与周天子一样姓姬,却不能姓姬。这要从他的始祖姬昌(周文王)和姬鲜(管叔鲜)说起。 管叔鲜,是周文王的三子,周武王的三弟,周公的三哥,周成王的三叔。因被分封在管国(今天河南郑州管城区一带)负责监管殷商王朝的遗老遗少,史称“管叔”或“管叔鲜”。至少从管国建立开始,这个“管”的本意,就是监国管理。 无论是从周文王还是从管叔鲜往后细数,管子都该是王孙。 相传周文王姬昌有十八九个儿子,而有名有姓见于正史的是十个:老大伯邑考(姬考),老二周武王姬发,老三管叔鲜,老四周公旦(周公),老五蔡叔度,老六曹叔振铎,老七成叔武,老八霍叔处,老九康叔封,老小冉季载。 周文王带领周武王兄弟父子两辈人前仆后继打下了江山。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武王继承王位是统帅,管叔鲜率领兄弟们也没少浴血奋战。 管叔鲜论齿序,仅次于武王,长于周公,是周朝最主要的功臣之一。 武王克商问鼎之后,按功行赏,分封诸兄弟到采邑,建国置地。管叔鲜被委以重任,封在殷商的重镇建立管国。 管者,监管之谓也。管叔鲜地位显赫,负责监管殷商旧国王族胄裔大本营的军国重任。 周武王姬发建立周王朝以后,不久便生病而亡。儿子成王姬涌继位。 周成王姬涌年幼,周公旦乘机摄政称王。史称“周公践祚”。 成王年幼,并非周公旦插手独揽朝纲的专享原因,却不失是一个勉强说得过去的借口。 按照“父死子继,兄死弟及”的王朝礼制——“国法”,武王死后,若其子姬涌年幼而不可继位,管叔姬鲜以其年长于周公姬旦,顺理成章地成为新一届周天子。 然而,凭空出现一个年幼的姬涌继位,又弄出一个周公姬旦践祚摄政,这就乱了家天下王朝继承权的“国法”。 周朝刚开国不久,在王权继承上就发生了这么个“法不一”的棘手问题。 不要说切身利益攸关方的管叔鲜——他当然有权利提出合理诉求,就是管叔鲜以下的几位兄弟:蔡叔和霍叔,还有德高望重的召公奭,都对周公旦的行为提出了抗议,事实上成王本人也非常不满。 当时朝中尚有顾命大臣召公爽和成王外公姜太公,眼睁睁看着老四周公旦为所欲为“违法”称王摄政,究竟是怎么回事?真是一个谜团。 不过有一件事是清楚的,公元前1039年,就是在成王登基七年之后,周公制造了中国目前第一桩重大政治案件“三监之乱”,又称“武庚事变”或“管蔡之乱”。 对“三监之乱”史家历来存在分歧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三监之乱”是西周初商王畿地区的三位统治者叛乱的事件。武王灭商后,分商王畿为三部分,设三监治理。 三监的具体人物及辖地,说法不一。一说为纣王子武庚和武王弟管叔、蔡叔;一说为周公兄弟管叔、蔡叔、霍叔。 三监地域,一般认为,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地区为鄘,商都以东地区为卫。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平定了“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后,周初统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蕃屏周室的重要性。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周公、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周公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有五十三人是姬姓子弟,他们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如文王之弟被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被封于邗、晋、应、韩;周公之子被封于凡、蒋、邢、茅、胙、祭。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和殷遗民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给了纣兄微子启,他在灭商后投降周,也未卷入叛乱,因此被封于商丘,国号宋。另一部分封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国号卫。此外,还有一些异姓贵族为周公、成王所封。两次分封,不仅使周人巩固了在原属殷商的广大地区的统治,而且扩大了周人的势力和影响,使周成为国力和疆域远远超过商朝的强大国家。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关于周公摄政当国,有论者认为其实只是溢美之词。由于西周初年制度刚刚建立,尚不完备;又为了避免新获得的东方领土,因为成王年幼而不保,故而实际上周公是称王以保证周的国祚安稳不乱。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