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华夏传播理论

华夏传播理论

  • 字数: 3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邵培仁,姚锦云
  • 出版日期: 2020-03-01
  • 商品条码: 978730818882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上编他山之石:理论建构的知识论
绪论从西方知识论到本土解释实践
一、华夏传播理论是否可能?
二、从实证到解释:理论观的“他山之石”
(一)走出实证主义: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与吉登斯的“双重解释”
(二)对解释的解释:格尔茨与凯瑞的文化分析理论观
三、解读还是解释:理论观的本土反思
(一)解释与解读的比较:赵鼎新与韦伯、格尔茨的对话
(二)因果解释与提炼洞见:李金铃对韦伯和米尔斯理论观的融会
(三)从日常语言到学术概念:黄光国融会科学哲学建构理论的实践
四、从思想到理论:华夏传播理论的本土之路
(一)从传播结构看中国历史:逐渐清晰的“无形的网络”
(三)从传统观念到传播理论:从知识论论证到理论化实践
五、用“他山之石”启示“本土之路”
第一章历史与当下:华夏传播研究的知识逻辑
一、历史之路走得通吗?
二、历史是活着的过去:我们依靠历史理解当下
三、作为历史学科的社会科学:没有“无根的现实”
(一)没有“无根的现实”:一切现实经验都渗入了历史经验
(二)把社会科学看作历史学科:社会是一种历史结构
四、自然科学的历史视野:从对称时间到时间之箭
(一)对称的时间观:实证主义与非历史性观念的来源
(二)时间之箭:热力学进展与自然科学的历史取向
(三)作为历史的当下:时间作为空间的尺度
五、为历史正名,为现实寻根
第二章路径与方法:从思想到理论的创造性转化
一、从思想到理论是否可能
二、理论建构的认识论:从日常语言到科学理论
(一)人是符号的动物:作为创造的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
(二)建构符号的宇宙:科学语言的建构属性与理解目标
三、理论建构的方法论:从“双重解释”到“传播的仪式观”
(一)吉登斯的启示:从“共有知识”到“双重解释”
(二)凯瑞的实践:从“原型”到“传播的仪式观”
四、理论建构的本土实践:儒家道德传播观的理论化
五、华夏传播理论的前景
第三章返本与开新:大视野中的传播学本土化
一、如何看传播学本土化
(一)中国传播研讨会与本土化缘起
(二)能否从大视野看本土化论争?
二、转化西学:“返本开新”的历史传统
三、西方中心观:“返本开新”的外在背景
四、兼顾“返本”与“开新”:传播研究的新共识
五、返传统之本,开理论之新
下编本土之路:概念化与命题化实践
第四章寻找理论的胚胎:华夏传播十大观念
一、作为理论胚胎的华夏传播观念
二、“阴一阳”与“和一合”
三、“交一通”与“感一应”
四、“中一正”与“时一位”
五、“名一实”与“言一行”
六、“心一受”与“易一简”
七、从华夏传播观念到华夏传播概念
第五章从观念到概念:“观一味一知”与“接受主体性”
一、从大众传播思维到华夏传播思维
二、从传递视角转向接受视角
三、“观一味一知”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传播观
(一)观:细致而优雅的信息/意义接受
(二)味:极富中国特色的信息/意义接受
(三)知:更深层次和更高境界的信息/意义接受
四、“观”“味”“知”与主体性的接受特征
(一)虔诚性与严肃性
(二)咀嚼性与反复性
(三)细致性与深入性
(四)层次性与递进性
(五)联系性与窥探性
五、“接受主体性”:从“传播的传递观”到“传播的接受观”
第六章传播的接受观:“接受主体性”与儒释道
一、“传播的接受观”与“接受主体性”
二、庄子的“心斋坐忘”与交流理想
(一)是其所非,非其所是:交流的困境源于“成心”
(二)心斋坐忘,唯道集虚:去除小我即成就大我
(三)注焉不满,酌焉不竭:交流的理想成于“真宰”
三、慧能的“明心见性”与佛理接受
(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二)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超越符号,获得意义
(三)心不住法,道即通流:“空”的状态与“通”的境地
四、王阳明的“致良知”和道德传承
(一)心有本体,知善知恶:价值知识与判断能力
(二)不假外求,“心即理”:价值传递的内向超越
(三)廓清心体,真性始见:存理去欲和“致良知”
五、从传者到受者:华夏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第七章华夏交往观:从“和而不同”到“交而送通”
一、华夏交往史与当代传播问题
二、和而不同,休战和平:多元与共存的相处之道
(一)和而不同,道通为一:儒释道的多元共存之道
(三)休战和平,敬之终吉:盟会的“合内外”传统
三、和实生物,交而遂通:接纳与欣赏的交往品质
(一)天地交而万物通:接纳与欣赏成就延续和发展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儒释道互通的交融实践
……
内容简介
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华夏传播观念”的具体内容;“华夏传播观念”的研究方法论。具体章节包括华夏传播观念断想、中国传统传播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华夏传播观念的主体特征、接受向度、交往图景、价值关怀、政治模式、辩证思维、文化基因、传统脉络、历史逻辑、理论前景等。
目录
本书是一部有问题意识、方法启示和理论贡献的著作,不仅探讨和澄清了华夏传播理论是否可能、如何可能以及如何建构等问题,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从观念到概念、从思想到理论”的建构路径,并依据中华文化基因和传播元素探索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华夏传播理论观,从而既表征了华夏传播研究在全球传播时代的觉醒与现实,也丰富了华夏传播理论的认知与想象,对中国传统传播思想的概念化、理论化和亚洲传播及全球传播研究的深化也有启示意义。全书观点新颖,视野开阔,时空交错,论证谨严,语言精练。它以宏大而广阔的理论视野,辩证地探讨了西方与本土、历史与当下、返本与开新、意义与因果、知识论与方法论等的关系;在翔实而鲜活的历代文献资料中,提炼出“华夏传播十大观念”和“意义之网”及“理论的胚胎”;在古今联通、中外勾连的时空隧道里,以“他山之石”攻本土之玉,也以本土之智启全球认知,使古今中外的学术对话得到充分展开。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