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肮脏的三十年代 沙尘暴中的美国人

肮脏的三十年代 沙尘暴中的美国人

  • 字数: 22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美)蒂莫西· 伊根(Timothy Egan)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8360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3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近10年,恐怖的前所未见的沙尘暴席卷美国西部高地平原。那片区域地跨包括堪萨斯、俄克拉荷马、内布拉斯加、得克萨斯等多个州,然而沙尘暴却能一路奔袭,吹到芝加哥乃至纽约,罗斯福新政时期曾着手重建草原恢复土壤和造林,然后政治上的考虑、经济的困境最终又造成了新的问题。作者通过大量的档案、报刊、著作和面对面采访,揭开了六个家庭及其所在县、镇、社区的兴衰,揭开尘封往事,生动地展现了一段艰难时刻,而归根结底,是人类对于环境的无知所招致的毁灭性噩运。
目录
前言劫后余生
·第一部分·承诺:大开垦,1901—1930
第一章流浪者
第二章无人之地
第三章创造达尔哈特
第四章高地平原上的德国人
第五章最后的大开垦
·第二部分·背叛:1931—1933
第六章第一波
第七章黑暗初至
第八章干涸之地
第九章新领袖,新政策
第十章巨大的打击
·第三部分·爆发:1934—1939
第十一章分类赈济
第十二章漫长的黑暗
第十三章拼命呼吸
第十四章达尔哈特的决战
第十五章沙尘暴前夕
第十六章黑色星期天
第十七章战斗的号令
第十八章离开
第十九章亲历者
第二十章最悲哀的大地
第二十一章判决
第二十二章第二代剥玉米佬
第二十三章留守者
第二十四章第三代剥玉米佬
第二十五章雨
后记
注释与资料来源
致谢
摘要
     第一章流浪者 当巴姆·怀特醒来听到了坏消息时,这个五口之家已经坐在一辆破旧的马车上颠簸了六天。他的一匹马死了。这在19世纪就相当于汽车爆胎,只不过那是1926年的冬天。怀特一家没有钱。他们正从科罗拉多州拉斯阿尼马斯寒冷的高地沙漠迁往阿马里洛以南的得克萨斯州利特菲尔德,去开始新的生活。巴姆·怀特是农场帮工,热爱马和辽阔的天空,那个时候牛仔正在成为得克萨斯博物馆里的展品,好莱坞电影中的偶像。不到一年,查尔斯·林德伯格就驾驶他的单翼飞机飞越大西洋,涂了黑脸的白人在电影银幕上开口讲话。一座座大农场围起了栅栏,分成块,再进一步细分,翻耕,然后落到城市建设者、石油钻探者和种田人手中。得克萨斯人口最少的地区向各种商机敞开了怀抱,在“咆哮的二十年代”意气风发。一夜之间,新城拔地而起,到处是银行、剧院、通了电的街灯和餐馆,后者供应从加尔维斯顿用火车运来的海鲜,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留着八字胡,走路内八字,脸色像葡萄干一样的巴姆·怀特,误打误撞地被卷入了这个错误的时代。他计划前往利特菲尔德,那里的冬天不像科罗拉多那么恶劣,他想看看那些穿着花哨的新农场主是否需要脑子灵光的帮工。而且,据说一家人也总能找到摘棉花的活计。 现在他们被困在了无人之地,这片后来才发现的条状区域位于俄克拉荷马狭长地带的最西端,打个喷嚏的工夫就能到得克萨斯。日出后,巴姆·怀特安抚了剩下的马匹,检查了马蹄,发现已经磨得凹凸不平,他凝视着它们的眼睛,试图评估这些动物的状况。它们摸上去都是骨头,因为向南赶路和日渐减少的草料而瘦弱不堪。可这家人还没走完他们背井离乡之路的一半呢。前方还有209英里的路,要穿过得克萨斯高耸而干旱的屋脊,渡过加拿大河,绕开狭长地带刚刚冒出来的几十个小村落:怀尔多拉多、拉兹布迪、弗拉格、厄斯、瑟克尔、穆尔舒、普洛格莱斯和瑟克尔拜克。 如果你们大家能再多跑两三天时间,怀特对他的马说,我们会让你们好好休息的。至少送我到阿马里洛。 巴姆的妻子莉兹讨厌无人之地给人的感觉。风吹得很急,随之而来的寒意让身上的热气根本存不住。到处破败不堪。正是在这里,大平原倾斜了,其西部边缘地带仅仅高出海平面一英里,而大多数人几乎觉察不到。这家人考虑卖掉他们最值钱的物品——风琴,他们可以在博伊西城卖掉它,换到足够的钱再买一匹马。他们四处叫卖,可这件的风琴现在只值10美元——根本不够买马。不管怎样,巴姆·怀特都狠不下心来出手。从那个盒子里奏出的音乐带给他好看的回忆,陪伴他度过了那些最艰难的岁月。他们将朝着20英里外的得克萨斯前进,不过速度慢了很多。埋葬了那匹马之后,他们继续向南。 在无人之地,这家人的马车经过刚刚翻耕过的田野,野草东倒西歪。坐在熄火的汽车里的人,冲着马车上的牛仔之家大喊大叫,狂按喇叭,搅起的阵阵尘土飞溅到他们脸上。孩子们不停地问是不是快到得克萨斯了,那里跟俄克拉荷马这片狭长土地是不是不一样。他们在锡马龙县没看到什么树,连马吃的青草也没有;草皮还没翻过就冻成了褐色。风车打破了原野上的平静,附近是地洞、草皮屋以及尚未成形的村落。中午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们在水牛打滚的坑边玩耍,大地上一片狼籍。“锡马龙”是源自墨西哥语的混合词,可追溯至曾经在类似的水牛坑里度过了许多个夜晚的阿巴契人,意思是“流浪者”。 东南方向几英里处,考古学家刚刚着手整理一个失落的村庄,早在700多年前,当地人就在那里建造了一个小型的城市综合体,旁边就是加拿大河,该地区专享可靠的活水。人们在那里生活了近两个世纪,有关其活下来的秘密,他们只留下了少量隐秘的线索。1541年,当弗朗西斯科·巴斯克斯·德科罗纳多带领一支由牛群、士兵和牧师组成的寻宝队途经高地平原时,他发现阿肯色河沿岸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村庄,房子都是用编结在一起的草盖的,当然,这里没有他期待的黄金之城。他的计划以失败告终。追踪野牛的印第安人走过这里,巴姆·怀特的一些远祖——阿巴契人的祖先克雷乔斯人——可能就在他们当中。西班牙人带来了马,这对平原印第安人经济的影响与铁路对中西部地区盎格鲁村庄的影响如出一辙。部落规模变大,实力变强,能够去更远的地方狩猎和贸易。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阿巴契人控制着狭长地带,接着是“平原之王”科曼契人。他们从怀俄明东部迁徙而来,肖松尼族人曾生活在普拉特河上游流域。有了马,科曼契人便能向南移动,在南部平原广袤的带状区域狩猎和劫掠,这片区域的一部分今天在堪萨斯、科罗拉多、俄克拉荷马、得克萨斯和新墨西哥境内。在18世纪中叶的鼎盛时期,他们约有2万人口。对于少数在宅地运动之前见过他们的白人来说,科曼契人看起来像是从平原的草丛里突然冒出来的。 “他们是我在所有旅行中见过的最非凡的骑手。”画家乔治·卡特林如是说。1834年,他曾随一支骑兵队前往南部平原执行侦察任务。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