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江河.商镇与山寨:都柳江下游的人群互动与区域结构过程

江河.商镇与山寨:都柳江下游的人群互动与区域结构过程

  • 字数: 275000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61107
  • 版次: 1
  • 页数: 31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清王朝出于开辟苗疆之需,对黔桂两省交界处的都柳江河道进行了疏浚,此后都柳江联接西江直至珠江水路畅通,形成了由江河体系构织而成的市场网络。闽粤籍商业移民在这一背景下溯江而上,于广西三江富禄定居经商,与当地“苗”、“侗”人群交织居住,构成了地方族群的多样性。同时,随着区域商业化过程,人与物诸要素汇集于富禄,使之成为流域内重要商埠。本文则以富禄镇为中心,梳理都柳江下游社会历史文化变迁过程,探讨多元族群交织共生的区域以及区域文化如何在历史过程中被生产并变迁。通过对都柳江贸易活动、族群互动、文化流动等诸多方面的具体考察,讨论“地方”、“区域”如何被构织与呈现,又如何在不同的时间中发生流变,将关注的重点放置于“区域结构过程”之上,力图呈现一种与“人”的活动与观念紧密相关的“区域”概念,并探讨区域概念所具有的动态性质。另外,结合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视角,本文细致考察以富禄为中心的诸人群关系历史,以及不同文化逻辑之下的历史观念、地方观念,试图说明,对于居住在山地、河流此种特定生态环境下的都柳江下游诸人群而言,“区域”并非固化的地理空间范畴,而是不同人群以多种机制维系起来的多层次社会关系网络,同时,因族群互动与观念的流动,区域不仅是“实在的”,也是“想象的”与“文化的”,不同人群在历史互动过程中,从自文化逻辑出发,理解“他者”并在彼此文化参照下形成文化上的“他性”,建构共通的区域文化认同,从而也在文化层面,探讨富禄地方多元人群的文化再创造与再生产,如何建构出了内部极具差异且丰富的区域观念。
作者简介
王彦芸,女,汉族,贵州遵义人。2004-2008年就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获学士学位;2008-2013年就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2013年至今,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人类学、族群与区域文化,关注广西、贵州都柳江流域侗族、苗族社会组织、人群关系及其历史变迁。开设课程有“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外国民族学名著导读”“中国民族学名著导读”“历史人类学”。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都柳江流域开发与富禄商业化
第一节 都柳江航道疏浚与水道商业网络
第二节 汇聚富禄的人与物
第三节 “富禄”:时空之下的多重含义
小结
第二章 富禄移民社会整合与关系网络
第一节 “萍踪莫问家何处”:移民社会整合
第二节 富禄市场中的移民商家
第三节 私人关系与地域统合
小结
第三章 “九域山、十段河”——富禄的周边世界
第一节 坡与岸的共同记忆
第二节 高坡的日常生活与下山禁忌
第三节 山下的世界
第四节 “九域山、十段河”
小结
第四章 交错的庙宇空间——观念流动与多重象征
第一节 “诸神林立”:葛亮的庙宇记忆
第二节 个体叙事、仪式专家与文化再生产
第三节 若隐若现的三王庙
小结
第五章 “区域的再结构”——以对富禄花炮节的观察为中心
第一节 一个妈祖诞与三个花炮节
第二节 花炮节:仪式与过程
第三节 未完成的花炮节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