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

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

  • 字数: 23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作者: (英)克里斯托夫·凯利(Christopher Kelly)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22914192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多变的性格、残暴的名声、离奇的经历和神秘的死亡。一生只活了四十七年,却令当时不错盛的东、西罗马帝国臣服在自己的铁骑之下。令欧洲闻声丧胆的“上帝之鞭”阿提拉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在本书中,我们将循着阿提拉及匈人的足迹,从哈萨克斯坦干草原到匈牙利大平原,从君士坦丁堡的宫廷到法国香槟省的富饶地带,通过一个未遂的暗杀计划、一桩荒唐的婚约、一段与奸诈的罗马将军的友谊,看这位“危险而精明的国际政治玩家”如何巧妙地利用罗马帝国的弱点,创建了横跨欧亚的匈人帝国,重构了欧洲格局,进而影响了世界。
目录
致谢/6
序言:匈人阿提拉的丧宴/8
第一部阿提拉出现之前的罗马帝国
第一章第一次交锋/14
第二章邪恶的轴心势力/26
第三章落后的干草原/37
第四章罗马人和野蛮人/48
第五章西罗马的让步/61
第二部匈人和罗马人
第六章双城记/74
第七章三线作战/83
第八章并肩作战的两兄弟/91
第九章为保卫罗马而战/102
第十章震慑与敬畏/115
第十一章野蛮人来了/126
第十二章和平的代价/136
第三部与阿提拉共进晚餐
第十三章艰巨的外交使命/146
第十四章近距离交锋/158
第十五章与敌人共进晚餐/169
第十六章史学家的洞见/182
第十七章真相与胆量/193
第十八章游戏的终结/200
第四部帝国的陨落
第十九章情感与理智/210
第二十章阿提拉的新娘/218
第二十一章表明立场/226
第二十二章战争的乌云/235
第二十三章最后的撤退/247
第二十四章尾声/259
后记:历史赋予阿提拉的赞誉/272
拓展阅读/284
年代表和地图/318
摘要
     早先在罗马帝国,没有人听说过匈人。直到公元4世纪70年代左右,也就是匈人王阿提拉父辈生活的年代,匈人一路杀进了历史。当时,驻守在多瑙河边境的罗马军队接到报告,黑海北部地区突然出现了一支蛮人军队。没人知道这些人已经走了多远(极有可能是从蒙古到哈萨克斯坦,这一点将在第三章里详述)。这支队伍由骑在马背上的凶猛战士率领着,他们的家眷驾着大篷车,慢慢跟在后面。他们一路向西,穿过亚洲大草原,给欧洲的边缘地带带来了恐怖和混乱。 在黑海周围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乌克兰和罗马尼亚——匈人遭遇了哥特人:先是格鲁森尼人(Greuthungi,罗马人对生活在顿河与德涅斯特河流域之间的人的统称,东哥特人的一支),然后是特温基人(Tervingi,生括在德涅斯特河与多瑙河流域的人,西哥特人的一支)。公元375年,特温基人在首领阿塔纳里克(Athanaric)的带领下向北行进,去支援一支被匈人军队逼得节节后退的格鲁森尼人,结果以失败告终。夜里,匈人趁月色渡河,袭击了阿塔纳里克在德涅斯特河附近的营地。特温基人四下逃散,匈人一路高歌挺进,用一位罗马史学家的话说,“其势如山顶的雪崩一般,所到之处,所向披靡”。 阿塔纳里克阻止不了匈人,这是预料之中的事。六年前,他与东罗马皇帝瓦伦斯(Valens)协商停战,避免了一场重大战役。然而,连年不断的摩擦还是破坏了特温基人的农场和村庄。战后的恢复十分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阿塔纳里克的政权,他手下的一些将领甚至公开反对他。其中弗里提根(Fritigern)的野心最为明显,公元4世纪70年代,他开始公开挑战阿塔纳里克。挑战失败后,弗里提根便一直躲在罗马境内避难。后来,他又一次发动反叛,并得到了瓦伦斯的支持。瓦伦斯希望通过支持弗里提根反叛来推翻阿塔纳里克的统治,然后用一个更善于合作的政权取而代之。可惜,罗马干涉特温基人的时机不对。弗里提根反叛,让哥特人几乎无法保卫自己的领地。即便是面对来犯的匈人,弗里提根仍然不愿联合阿塔纳里克一致对外。相反,他选择了撤退,以避免遭遇匈人军队。公元376年春,弗里提根和盟友阿拉维乌斯(Alavivus)率军朝多瑙河方向行进。不料在逼近罗马帝国边境地带时,八万多特温基人坚称已无处可去,要进入罗马境内。当时,一个罗马人记录了这个场面,这几乎是富有戏剧性的一幕:“一大群人……站在河对岸,伸着手,哭喊着、哀号着,乞求进入罗马境内。” 瓦伦斯应允了这些特温基人的要求。他深知,如果拒绝,可能会给罗马带来危险。多瑙河一带的防御力量尚不足以牵制这么多人,而且,短时间内来不及调遣增援力量。当时,罗马军队的主力正在九百六十六千米以外的叙利亚,准备对东部亚美尼亚的波斯人发动远征。这个时候拒绝特温基人的要求会让北部边境十分危险。实际上,假如特温基人能够在多瑙河以南地区安顿下来.对罗马帝国来说倒也是件好事。一旦匈人或其他哥特人来犯.这些特温基人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其中的青壮年还可以被征募到罗马军队中服役,或者被编入雇佣兵。弗里提根和阿拉维乌斯心里十分清楚,瓦伦斯是不愿意安置这么多避难者的。另有一群格鲁森尼人,也为了逃避匈人战乱而要求进入罗马,却遭到了拒绝,所以他们只能自求多福。 连续几天,进入罗马境内的特温基人乘船渡过多瑙河上水域最狭窄的地段,毗邻黑海以西九十七千米的一座要塞城市,锡利斯特拉城。这里地势险要,雨后河面上涨,水流湍急。许多人嫌行进速度过于缓慢,或者由于对罗马军队心存疑虑,便乘坐由凿空的木头做成的木筏,冒险穿越河面;还有绝望的人干脆跳下水打算游到对岸。有的木筏上拥挤不堪,因严重超载而倾覆,很多人落水溺亡。夜幕降临,更加剧了人们的恐慌:登船时被罗马士兵强行分开的一家人大声呼喊着亲人,河水卷着溺亡的尸体冲击着河岸,冷酷的罗马士兵严厉地呵斥着。这番场景,也令罗马边境的优选指挥官卢比西纳斯(Lupicinus)一筹莫展。冷不防地,八万多避难者从天而降,他只能把所有人都塞进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营地里。厕所沟渠里溢出的粪水臭气飘散到附近的锡利斯特拉城,肮脏不堪,营地随时可能暴发疾病。饥肠辘辘的哥特人聚集在装着粮食的马车旁,但在有重兵把守的情况下,人们偶尔才能得到一点儿粮食,根本不够填饱肚子。于是饥饿的人们开始在黑市上买粮食,还有的把儿女卖做奴隶来换取一点儿狗肉充饥,据说当时的市价到了一个小孩换一条狗的地步。很多曾经效忠于弗里提根和阿拉维乌斯的人不禁暗自叫苦,为何当初一定要追随他们来到罗马呢?或许跟阿塔纳里克一起抵御匈人是个更好的选择! P15-1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