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 紫禁城外一抹清脆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 紫禁城外一抹清脆

  • 字数: 1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作者: 许进雄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12235461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7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国际甲骨文学者许进雄教授毕生心血之作,挑选各世界 级博物馆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带你穿越时空,认识古代社会。 ◎超过百幅的中国宋元明清时代古文物精美图片。 ◎珍视流传的文物,注重汉字的意义,透过清晰易懂的故事,解析文字与器物制作之间相伴相生的关系。 ◎穿插大量礼仪、风俗、民生活动及文化实证,重现宋元明清时代华贵丰富的日常生活、社会文化与结构,协助读者理解文化社会与文字流变。
内容简介
宋元明清时代,中国文物迈向颠峰,伴随着中国瓷器的世界足迹,景泰蓝、青花瓷、景德镇等享誉国际。大气恢弘的帝国文化,催生出奇颖巧艺;深厚的人文素养,透过文字一一展现。弹指间悦耳的清音,令人沉吟念想,永难忘怀围绕着紫禁城的一抹清脆!借由文物与文字的指引,许进雄教授带着我们穿梭在宋元明清的富丽宫廷,体验窑场间百花齐放的妙思灵想,生活与艺术的自然结合,文物与汉字的精巧美丽。
作者简介
许进雄,“中国好书”获奖作者,甲骨文权威学者。1941年出生于台湾高雄。准备大学联考时,读到清代王念孙的《广雅疏证》,从此踏上研究中国文字奥妙之路。在台湾大学中文系就学时,开始研读甲骨学,专精甲骨文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后,受聘于加拿大多伦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进修博物馆学,整理馆藏的甲骨。在博物馆研究阶段,得到重要发现——“以甲骨上的钻凿形态作为断代的新标准”,此一发现影响文字学界甚巨。被安阳博物馆甲骨展览厅评为“对甲骨学ZUI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其《文字小讲》入选2016年度“中国好书”。
目录
壹名窑与宋元生活——指声弹玉,瓷夺珠光
质量俱佳的“真瓷器”
受到官家赏识的龙泉青瓷
独特艳丽的桌上摆饰:钧窑花盆
黑白分明的磁州窑
充满巧思的吉州树叶纹
严禁民间窑场仿制的官方纹片
声名远播的景德镇影青瓷
带领饮茶风尚的建窑茶碗
古人使用的枕头是硬的?
游牧民族的特色瓷器
隆重登场的青花瓷
广受人们喜爱的釉里红
贰 明清宫廷与艺——釉里透花,静中见动
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彩瓷器
善用斗彩技巧的美丽成果
来自国外,含有剧毒的梦幻粉彩
惊鸿一瞥的景泰蓝
叁珍玩与异宝——风雅精细,搜罗万象
以讹传讹的犀角传说
甲骨文“免”字演变出的象征意义
甲骨文“嘉”字中藏着的愿望
豪华三进的亲王府第
玉雕留皮设计的趣味
稀有的元代石翁仲
能折叠的硬木椅
材料检验与甲骨文“相”字的关联
致命的吸引力:妖草鼻烟
图录
摘要
     质量俱佳的“真瓷器” 图1-1中的这件器物是北宋早期定窑所生产的香炉(或称熏炉)。熏炉用于熏香衣物、驱逐蚊虫或增加居室的气氛。炉身黏附五个人面形兽足,均匀站立在环形座之上。炉子有覆盖,盖纽是一水瓶在托盏上的形状。盖身及纽各有三个镂孔,以让烟气漏出。这是从定州市静志塔基地宫出土的150多件瓷器之一,是和尚使用的生活用具及佛前的供奉器,质量都非常高,想见信徒们因信仰虔诚,奉献良多,才有这么多的高价瓷器。从这个塔基地宫里就发现了10件香炉,也可以说明当时对香炉的需求很大。 白陶的烧制是北方先发展起来的。南北朝时期釉陶的生产以南方较为发达,北方可能因为受到战争的影响,发展得比较慢,常模仿南方的产品,这件熏炉的造型就可能受到了浙江越窑的影响。为了与南方的青瓷竞争,北方另辟蹊径,从胎体的质量下功夫,尽量把泥中的铁质去掉,使胎体中不再掺杂其他可能干扰釉色的色调。釉中的铁氧化物在还原焰中呈纯白或略带青色,在氧化焰中为白中泛黄。如果进一步把釉料中的铁质也舍弃掉,并改以煤炭作为燃料,就能烧出色调是象牙白透明釉的硬陶。白陶质地洁白坚硬,成为人人喜爱的产品,在宋代是民间向朝廷进贡的贡品。 宋代对定窑优雅产品的需求甚高,所以陶工们很快就发展出提高产品生产速度及质量的技术来因应。首先,为了加速成形,就用印模印花和压印形状,像图1-1中这一件香炉,其五个人面形兽足显然都是用同一个模子压制而成。其他的部件,包括环形座、炉体、盖子、盖纽也大致都先以模印,然后再黏合而成。有些看起来形状非常复杂的器物,其实只要两三块模子就行了。 其次是尽量利用窑里的空间,以匣钵相叠及覆烧的方式,来让同一个空间可以烧造更多件陶器,因此每窑所能烧造的陶器数量大为增多。以前是每件烧坯都要正立地放在各自的保护匣中,一个个排列在地上。新的方法则是用较大的匣钵让很多件陶器以口缘朝下的方式层层相叠放在里头。设计巧妙的环形支钉用以支撑烧坯,并使其间留有空隙。由于每个烧坯都有各自的支撑,所以报废的薄壁容器也减少了。由于采用倒着烧的方式,器缘就没有上釉,因为怕熔化的釉把成品黏附在支撑物上。没有上釉的地方比较粗糙,就在器缘上包裹一圈红铜或黄金(见图1-2),使摸触起来滑润。同时也利用斜坡,建造长龙形的窑,长者达50米,一次可以烧造上千件器物,以达到出货快、成本低的要求。 宋代朝廷不但增加了瓷器的需求量,并派官员监制,对质量的要求很高,因而带动了烧造技术、装饰方法、釉色变化等的革新,使得质量大为提升,以致西方人认为从此时起生产的瓷器才算得上是真瓷器。官窑的建立,刺激民窑也竞起仿效,全面提升了烧瓷的质量。 受到官家赏识的龙泉青瓷 洗是一种盥洗用的器具名称,特征是口大、腹浅。原是用以洗手脚或颜面,以不易损坏的材料制作。但是图1-13中的这一件用陶土制作,口径才13厘米,若用来盥洗,可能太小而不便使用。宋代的文人讲求生活的品味,许多生活小器具都做得精致而可爱。这一件可能与砚台加水的水注(砚滴)配套,摆在书桌上用以清洗毛笔,或绘画时调整墨色的浓淡。 宋代士人仰慕古代,生活器具常模仿古代的器形,图1-13这件笔洗可能也是在同样的心态下制作的。汉代的铜洗也是平底的。由于鱼的读音谐“余”,因此自商代以来就被用以表示有余的愿望,铜洗的器内底部也常铸有鱼的纹饰,象征富裕有余。这件笔洗在器内底部贴砌了两条鱼,且为了适应使用的需要,在底部加了圈足。鱼鳍尾展现摇动姿态,装水后鱼看起来好像在游动,增加了不少趣味。这两条鱼是先贴到坯胎上再多次上釉制作的。也有在器物上了釉之后,再堆贴上鱼儿的方法,没有上釉彩的鱼会变成粗糙的紫红色,别有一番风味。这种装饰手法称为露胎贴花,或叫素烧贴花。有些佛像童(ān)也用这种方法,佛像露胎,盦则上釉。不过除了龙泉窑外,其他窑场似乎不见如此做法。口沿的四个小孔两两相对,可穿过绳索以方便提携或悬挂。 图1-13这件让人感觉温暖的粉青色瓷器是龙泉窑的产品,属于青瓷的类别,以铁为着色剂。浙江北部青瓷的生产自东汉晚期以来就一直非常有名,釉彩的配方和烧窑温度的控制一直不断在改善,唐宋时期称为越窑。但北宋中期以后,瓷器的生产中心就逐渐转移到浙江南部的龙泉地区,以生产日用器物为主。南宋至元代产量极盛,质量也更加提升,迄今已发现超过300处窑址。 P2-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