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茶个究竟 没有入口的世界

茶个究竟 没有入口的世界

  • 字数: 19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作者: 韩瑞玲
  • 出版日期: 2020-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927276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茶非茶,茶在这本书中,方法是一个文化的药引,一把打开文化的钥匙;通过这把钥匙,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立锥当下语境,反思和观察我们古老“茶国”的某些文化特质,有些特质甚至看上去几乎是现代人直呼“不可理喻”的存在。阅读此书,我们将在此偶遇许多中国人心灵里对中国文化认知的那些纠缠不清的困惑。我们有时候为我们的文化骄傲,但更多的是困惑。作为巨人身体里的“细胞”个体,我们有很多存在其中的无力感,同样是小“细胞”的小我,当然也会因为困惑的存在而感到烦恼。因此我们尝试着解除这种困惑。于是长时间以来我观察自己,观察研究我们的文化,希望解开自己的疑惑,这成为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我们的思维惯性、我们考虑问题的模式、我们心灵世界不为人所知的孤独。在这个过程里,我敦促自己诚恳地解答心中的疑问,最终放下思想上的种种困惑的包袱。无有包袱的精神世界,才是有生命力的世界,人的智慧才会有不可估量的成长空间,我们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此创作出具有深厚茶文化底蕴的作品《茶个究竟》。作者将自己对于茶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于茶道的理解深深融入作品中,从中展现出独特性情之美和独立哲理之悟,从而将读者领入品茶之甘苦,悟人生沉浮的境界。
目录
第一章 懵懂的中国茶
第二章 空的境界——日本茶道
第三章 掉进传统的溶洞
第四章 魏晋茶风度
从浪漫主义的时代说起
气韵究竟如何生动
气韵至上的奥秘
第五章 茶禅究竟如何一味
从拈花一笑到顿悟
仿佛唐朝
禅和道的纠缠
茶禅究竟如何一味
第六章 隽永的味道
挤进卧游的意境
天人究竟如何合一
朱煮的烦恼
隽永的余韵
第七章 杯底的香艳
世俗的撩拨
知行究竟如何合一
世故的困境
第八章 茶个究竟
第九章 树洞上的中国人
第十章 没有入口的世界
参考文献
摘要
     与其说我迷上茶,倒不如说是迷上茶这个“符号”。 茶这个“符号”,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中国人的生活存在了1000多年,并不曾远离我们。茶在中国人心目中普通又神秘。它既可以平凡到让人忽略它的存在,也可以身价显赫、高不可攀。 茶是个特殊的“符号”!在中国,但凡觉得自己有点身份或教养,或有点经济实力的人,都想尝试对这个“符号”发表自己的注解。 老一辈聊茶的名人就很多了,我们还是看看时下的名人怎么看待茶的。许多大富豪都有自己的私人茶会所,甚至有专业的私人茶师,喝着价值几十万一饼的显赫身价茶。电商之王马先生也有自己的私人茶会所,而且会所里面尽收天下名茶。我上茶山拜访茶农时,听茶农津津乐道地聊起当年香港首富李先生的大公子很有孝心,不辞劳苦地去福建找茶农为他父亲度身定制适合的茶。由此可见,对茶的这个“符号”发表注解是某种成功的重要标志。 当然除了这些“成功商人”的注解方式,文化人又是另一番见地。媒体人粱文道在一篇《观音韵》的茶文中,写了喝茶体验“韵味”那个迷糊的感受。对于何谓“观音韵”,梁文道甚是真切地说:“说不清,道不明,言语无法形容。”就品茶这件事而言有一句话:“中国(茶)啊,从来都是一个老人埋没青年人的国度。”说得凄凉,我印象极深刻,与其说他在写茶,不如说是他借茶感伤那些沉重往事的无奈心情。文化人蔡澜在《蔡澜痛批中国茶道》一文中痛批:“台湾人,发明出所谓的‘中国茶道’!”“到处看茶馆的茶道表演,好好的一个女子,被这茶道整得俗不可耐。”他的理据在于:“台湾茶道哪里来的?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了50年,日本人有什么,台湾就想要有什么,‘萝卜头’(指日本人)有日本茶道,台湾就要有中国荼道,把不必要的动作硬硬地加上去,就是中国茶道了,笑掉大牙。”蔡澜提出的观点:喝茶,不要规矩,要真性情。一篇文章激起了文化界和茶界声势浩大的口水战场。这便是茶这个“符号”特殊性的所在。它不仅是社会身份的体现,更是精神生活的表达“符号”,仿佛人们在杯里喝的远远不止是茶汤,而是一番无奈的感伤,是一杯迷茫了的“真性情”。于是,在中国不论商人还是文化人,仿佛不懂点茶,不拿捏个态度出来,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好歹也是进入了主流社交圈的人物。 我们身边的茶生活里,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三几位朋友坐下来喝茶,免不了要谈论茶的来龙去脉,分享一些体会、心得。在席者通常都会很谦虚地说:“我不懂茶,我不懂茶……”如果你真的信了这句话,就大错特错了。聊多几句,你就会发现,必定有人能滔滔不绝地抖搂各种奇异的茶体验,如数家珍地侃起自己学来的各种茶知识,仿佛眼前就坐着一尊大隐于市的高人大师一般。 这种场面我们经历过很多次,在无数的茶聚、茶会见识过很多这样热爱茶的朋友,这是非常可爱的。在中国的茶席上,人们大体都是这样一个规律:在席者通常坐下来彼此先互相谦虚,然后谦虚地试探各自对茶的理解和阅历;接下来,当某位在席者试探成功,确定知道自己应该是在座各位中懂得最多的那一位时,估计在座各位没有谁与他唱对台戏了,这位仁兄便会眉飞色舞地滔滔不绝起来。偶尔遇到不通人情世故的,故意刁难两句,说茶者马上又谦虚了起来:“哎呀!略知皮毛,班门弄斧了,见谅,见谅……”通常彼此打个圆场就过去了,毕竟都是有交集的朋友圈子,极少有真正撕破脸皮真的互相拆台的情况发生,遇到了这般“不通人情世故的”,往往心里在互相嘀咕,一个心里骂着:此人不通人情,不易同谋,往后敬而远之;另一个心里不屑:不懂装懂,浮夸之人……内心暗流涌动,嘴上谦虚,不见得会承认对方的意见和观点,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懂得略多一些,更厚道一些。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