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学问的

学问的"味道" 与燕园"大脑"面对面

  • 字数: 16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李斌,魏梦佳,刘苗苗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4045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北大,这所从清末走来经历了120年风风雨雨的中国优选学府之一,蕴藏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和无数的智慧密码。本书以深度访谈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进北大,走进燕园,与八位北大知名的教授、学者一起面对面,共同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从他们的侃侃而谈之中,可得知当今中国的教育形式,各学科的前沿知识以及他们各自的生命体悟。他们的人生际遇各不相同,他们的治学方法各有精妙之处,从他们的身上,我们能体味到学问的“味道”,能感受到他们对学子、对教育、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作者简介
李斌,高级记者,获2010年“新华社靠前记者”、“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西城区“百名英才”等荣誉称号。专著有《二探北极》,合著作品有《你还是你吗?——人类基因组报告》《2004科技中国》,主编《领跑力:企业、城市和国家的引领之道》《靠前调查:告诉你一个“立体中国”》《北京秘密:你不知道的“全域文化”之城》等。
魏梦佳,新华社记者,从业15年,先后在新华社湖北分社、非洲总分社、北京分社工作;曾参与全国两会、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战役性报道;在高等教育报道领域耕耘多年,多篇作品推动教育领域实际工作。
刘苗苗,新华社记者,从业7年,先后担纲《瞭望》新闻周刊文化和教育领域深度报道,发表百余篇作品。多篇作品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荣获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的年度好新闻奖。
目录
推荐序一
学问是颗“多味果”储朝晖/01
推荐序二
未名何美潘燕/05
前言
其味无穷,其乐也无穷——学问的“味道”李斌/001
北大是常为新的,是勇往直前的——与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面对面/1
踏踏实实做学问——与王选夫人陈堃銶教授面对面/29
人类要有坚守,文化更需要坚守——与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楼宇烈面对面/53
把做学问看作自己的生命所在——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有名美学家叶朗面对面/89
大时代必须兼容并包,这个大时代还没走完——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袁明教授面对面/113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实验场——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面对面/143
每一代人都在创造每一代的奇迹——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面对面/177
担当不仅是纯粹的意愿,还是一种能力——与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翻译家董强面对面/207
后记
灵魂不朽生命永恒李斌/243
摘要
     从老师身上确实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 记者:我们很好奇,在您心中,“北大”二字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林建华:对北大的认识,作为学生、作为老师、作为校长,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有差别的。 我是北大77级的学生,曾在农场工作过五年,当时我们对大学没有什么概念,现在的学生上大学前,都要把这个大学研究透。那时候没那么多考虑,只要能上大学就很好了。填志愿的时候,我没填北大,当时农场的一个文教干部问我为什么不填北大,于是后来我就改填了北大。 入校之后,最初的感受就是对北大老师的感受,以及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学风和教学文化的感受。给我们讲课的老师都是有名且资深的学者,辅导员也都非常有经验,当时的师生关系非常亲密,我们遇到问题也愿意请教老师。我们从老师身上确实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除了知识,还包括做人,怎么去看问题、看社会,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影响都非常非常深。当然,在大学里,受益最多的还是同学。北大的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大家背景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很不一样,常常就一些问题争论不休。北大的学生很优秀,只要细心观察,你就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后来我做了老师,开始教学生,也指导学生。现在社会变化很快.学生变化很大,跟以前不一样了,但很多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要热爱学生,热爱知识,要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等,这些基本的东西是不变的。 我在北大做了很多年的管理工作,这让我能够从更广的视角观察北大,接触到各个领域的学者和学生,以此督促我思考和学习,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经历。 北大是常为新的,是勇往直前的 记者:具体怎么说? 林建华:北大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学校。没有校训,也没有校歌。过去有过校旗,现在也不用了。就像“未名湖”一样,一群知识渊博的人给一个湖起名字,最后还是用了“未名”这个词,就是没有名字。 没有校训,实际上展现出来的是另一种博大。精神和内涵很难用一句话来表达,特别是在现在,更难用一句话或者一个理念把北大的精神概括起来、包容起来。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一直是北大坚守的学术传统和精神,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坚守。我们也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传统,这些都是经过历史风雨历练后保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我更喜欢鲁迅先生讲的那句话:“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前半句讲的是北大的社会责任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不论任何艰难困苦、社会变动,它都会努力往前走,往前探索。后半句讲北大的探索和开拓是有方向的,是为了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发展进步。我想,这是北大传统的核心和灵魂。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当你戴上校徽,你就有一种很庄严的被选择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我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来自我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百年校庆后,北大全面进行改革 记者:您对北大的感触很深啊。 林建华:我了解的北大是近些年的,就是最近20年的北大,这个阶段我主要在学院和学校里工作。 改革开放之后,北大一直在努力改进、改革教育体系,提升学术水平,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最近20年,也就是从北大百年校庆开始,学校开始落实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北大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包括人事制度、教育教学体系、研究生培养体系、学科布局,这些都做了大幅度的改动。 我们认为,北大要为中国高等教育、学术发展发挥带头或者引领作用,这是北大的责任,这与“常为新的”精神是一致的。用我们最近常用的一种表达,就是要“守正创新”。“创新”,实际上就是指北大“常为新的”精神,是一种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守正”,就是要坚守基本价值,坚守教育规律,按照规律办事,要为国家、为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懈努力。 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更能说明北大精神的内涵 记者:北大究竟蕴藏着一种怎样的精神? 林建华:比如说“民主…‘科学”,这是早期北大提出来的,在当时是一种进步,也是北大的一种精神。北大百年校庆时又在这之前加了两个词:“爱国…‘进步”,从而变成“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内涵更加完善。但是我认为,可能还是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更能涵盖北大精神的内涵。 “计划”没有了,必须走一条新的教育之路 记者:您刚才说,北大在过去20年里进行全面改革,有没有什么标志性的成果体现在育人或者教学改革上?P4-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