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时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时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 字数: 2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作者: 顾佳峰
  • 出版日期: 2020-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960661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9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时空社会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自成体系的知识系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的范式。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为开展时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和土壤。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学习者掌握时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本书重点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来阐述时空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导论 1
第一节社会科学的时空转向 2
一、经济学 3
二、社会学 4
三、政治学 5
四、教育学 6
五、其他学科 8
第二节时空社会科学的兴起 9
一、时空思潮 9
二、空间整合社会科学 11
三、时空社会科学 12
第三节时空社会科学的内容 13
一、时空叙事 14
二、社会时空 15
三、时空分析 17
四、特征和优势 18
小结 19
第二章社会时空概念的发展与演化 21
第一节古典萌芽时期 22
一、苏格拉底时空思想 23
二、柏拉图时空思想 24
三、亚里士多德时空思想 27
第二节近现代发展时期 28
一、笛卡尔空间 29
二、牛顿时期的空间思想 31
三、时空哲学的发展 34
第三节时空转向的社会思潮 39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 40
二、福柯的异质空间 43
三、吉登斯的时空模型 46
小结 48
第三章社会科学与时空实证方法 49
第一节实证主义 50
一、孔德的空间实证精神 51
二、涂尔干的空间实证研究 53
三、新韦伯主义的影响 57
第二节社会与空间实证研究 60
一、萌芽阶段 60
二、发展阶段 64
三、成熟阶段 66
第三节中国时空思想 68
一、古代的研究 68
二、身体与空间 70
三、继承与发展 73
小结 76
第四章社会时空系统及其数据 77
第一节社会时空系统概述 78
一、基本特征 79
二、社会时空网络 81
三、社会时空身份 83
第二节社会时空数据的基本类型 85
一、栅格数据 85
二、矢量数据 88
三、拓扑数据 89
第三节社会时空数据的采集 91
一、调查数据 91
二、遥感数据 94
三、数据误差的来源 96
小结 98
第五章空间横截面数据分析 99
第一节空间滞后模型 100
一、基本模型 101
二、经济研究中的例子 102
三、Stata中的具体步骤 106
第二节空间误差模型 108
一、基本模型 109
二、实例展示 110
三、Stata中的相关语句 112
第三节空间杜宾模型 113
一、基本模型 113
二、实例展示 114
三、Stata中的相关语句 119
第四节空间混合模型 119
一、基本模型 120
二、实例展示 120
三、Stata中的相关语句 126
第五节空间工具变量模型 127
一、内生性问题 127
时空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
二、工具变量 128
三、实例展示 129
四、Stata中的相关语句 132
小结 133
第六章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135
第一节背景 136
一、基本模型 137
二、随机效应 138
三、固定效应 139
第二节随机效应回归 140
一、空间滞后效应 140
二、空间误差效应 146
三、空间混合效应 149
第三节固定效应回归 152
一、空间滞后效应 153
二、空间误差效应 155
三、空间混合效应 157
小结 158
第七章研究的实例 161
第一节城市创新力研究 162
一、研究背景 163
二、相关理论 164
三、数据、变量与方法 165
四、横截面回归模型及其比较 166
五、空间面板模型 169
六、讨论与结论 171
第二节社区健康研究 172
一、研究背景 172
二、数据、变量和方法 173
三、时空效应研究 175
四、讨论与结论 178
第三节省际竞争研究 179
一、研究背景 179
二、数据、变量和方法 180
三、时空分析 183
四、讨论与结论 186
小结 187
第八章发展趋势与挑战 189
第一节交互作用 190
一、空间与社会 191
二、时间与社会 193
三、时空与社会 194
第二节时空网络 196
一、流量分析 196
二、虚拟距离 198
三、网络空间权重 199
第三节时空诊断 201
一、区位的作用 201
二、全局诊断 203
三、局部诊断 204
小结 205
参考文献 206
后记 21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