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西汉风云之长乐风雨

西汉风云之长乐风雨

  • 字数: 27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葛俊超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763693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9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西汉历史的通俗类读物,作者根据史实,讲述了从公元前199年周吕侯吕泽去世起,到公元前180年孝文帝继位之前止,近二十年的历史。本书从汉高帝刘邦平定天下、巩固统治讲起,汉高帝时期以废立太子、剪除异姓王为主线,讲述了汉初朝堂内外的斗争;汉惠帝及高后临朝时期以治国之道、诸吕封王、功臣宗室反对吕氏执政等为线索,详细阐述了汉初的政治活动、军事行动、经济政策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本书力争以浅显的文字和丰富的内容,将两千多年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给读者。
作者简介
葛俊超,青年作家,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从事历史和文学创作多年,写有历史小说、学术和教育教学论文、随笔及札记等近百篇。
目录
英雄迟暮
第一章 布局内外
第二章 期不奉诏
第三章 留侯画策
第四章 江邑献计
第五章 赵相治国
第六章 兵起北国
第七章 据守邯郸
第八章 东西并进
第九章 天下真定
第十章 陈兵参合
第十一章 淮阴受诛
第十二章 反形已具
第十三章 陆贾使越
第十四章 淮南之忧
第十五章 薛公论兵
第十六章 东击吴楚
第十七章 大军东出
第十八章 战于蕲县
第十九章 还歌大风
第二十章 鸿鹄高飞
第二十一章 相国死罪
第二十二章 亲近之臣
第二十三章 高帝崩逝
宽仁之主
第二十四章 刘盈登基
第二十五章 局势稍安
第二十六章 周昌如意
第二十七章 萧规曹随
第二十八章 治国之道
第二十九章 致书之辱
第三十章 四夷形势
第三十一章 齐相齐王
第三十二章 怪力乱神
第三十三章 老臣当朝
第三十四章 皇帝驾崩
女主称制
第三十五章 白马盟誓
第三十六章 上党御史
第三十七章 非刘不王
第三十八章 吕氏外戚
第三十九章 封侯废帝
第四十章 南越复叛
第四十一章 多事之秋
第四十二章 三赵之哀
第四十三章 鬼使神差
第四十四章 宴无好宴
第四十五章 深谋远虑
第四十六章 阴云密布
第四十七章 山雨欲来
第四十八章 齐王刘襄
第四十九章 连出昏招
第五十章 计取北军
第五十一章 殿门之变
第五十二章 齐代之争
第五十三章 天命于兹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布局内外 项羽身死,天下已定。然而,当刘邦站在草草搭建在定陶城外的高台上极目四顾时,却发现此时的天下并不安定。至少,并不像表面上那样平静。 秦人失鹿,英雄奋起,固然畅快,但持续数年惨烈的攻城夺地和诡诈的阴谋权术让始皇帝留下的政治遗产分崩离析,整个社会已经接近失序。依靠武力或许能统一天下,但颓丧的人心和崩溃的制度,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重整起来。比如,在刘邦统治的核心区域关中,秦人的法制还能够勉强保留下来,但在丰饶的关东地区,朝廷却有鞭长莫及之感。关东各地政令素来各行其是,朝廷无法直接有效掌控其军政之权,以至于在发布诏书时,刘邦还不得不重申“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诏书所谓“有不如吾诏者”,言下之意自然是关东不少郡国确实“不如吾诏”了。事实上,因为原属六国的关东之地的二十余郡被齐、楚、赵、燕、梁、韩、长沙、淮南几大强藩瓜分,朝廷的法令根本出不了汉直领的十五郡,“出现不如吾诏”的情况再正常不过。试想,如此情况之下,又岂能说什么天下太平? 如今这天下,如项羽那样能够以一己之力席卷海内的人或许没有,但欲呼啸一方、心怀不臣之心的人却绝不在少数。那些个手握军政大权且动辄领有数郡的强大藩王,岂能让人放心?作为皇帝的刘邦挟扫荡天下积累起来的巨大威望坐镇长安,彼辈或许还不敢乱动。可是,刘邦此时已过天命之年,看样子也不太可能执掌大政很长时间了。一旦刘邦崩逝,淮阴侯韩信或者燕王臧荼那样心怀不轨的枭雄可能会立即举兵西向!真到那时,这朝廷能靠谁? 要靠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功臣们之所以忠于朝廷,不过是利益使然!如萧何、曹参、周苛那样的赤胆忠心之士实际上是极少数。别的不说,就几年前,这些将军们便敢公然在洛阳南宫指指画画密谋举事。由此可见,若是真到刘邦不在那一日,还能对彼辈抱有幻想不成?事实上,立国治政,不能单纯指望虚无缥缈的道义和游侠习气,便能让这些桀骜不驯的功臣们归心。有利则合,无利则去,这才是人的本性! 既然如此,唯有合理布局方能维持社稷长治久安。 《荀子》上说,当年周公分封,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而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是周人留下的治国之道。所以,若天下有变,身为皇帝的刘邦所能依靠的只能是刘姓宗室,这也是刘邦封立同姓的原因。可问题是,汉代和西周颇有不同。刘邦早年游侠在外,到成婚时已过而立之年。因成婚较晚,几个皇子都还年幼。几岁的孩童懂得什么治国之道?又如何能承担起拱卫汉室的重任?可见,年幼的皇子们是靠不住的。 皇子们靠不住,退一步,靠疏宗的宗室也是可行的。然而,刘邦次兄代王刘仲除了耕田外并无治国之能。几年前匈奴人寇,这刘仲身为代王不思死守藩国居然望风便弃国而遁,甚至从代国一路奔逃八百余里至洛阳才停住!治藩治国,这代王却治得如此大丢颜面,可想而知刘邦的盛怒。最后,刘邦不得不放弃对这位次兄的希望,并将其降为合阳侯以示惩戒。试想,面对匈奴小规模的骚扰都能如此狼狈,一旦天下有变,还能对刘仲这样的宗室心存幻想不成? 所以,即便项羽已经平定,刘邦也不得不打起精神,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深远的规划。汉六年正月,刘邦以护军中尉陈平之计擒楚王韩信,并以宗室中上过战场的幼弟刘交和刘贾代之;同时,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以素来忠信沉稳的平阳侯曹参辅之。在关东齐、楚、吴三大强藩稳定下来后,汉七年至汉八年,不顾鞍马劳顿的刘邦亲率汉军先后至太原和代击溃韩王信主力,又与匈奴约为“昆弟”,暂时解决了北部边防问题。 可外部问题可以解决,朝堂内部却并不好动——那就是外戚过于强势! 吕氏外戚之所以强势,皆源自秦楚之际的战争。 秦二世元年,天下大乱的序幕因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拉开。当年七月,陈吴起事于泗水郡中部的大泽乡,接着向西攻占陈郡郡治陈县。消息传出,隐匿在砀郡南部芒砀周围的刘邦在樊哙、萧何等人的接应下,北上攻占沛县,并在沛县整编义军,称沛公。 然而,刘邦出身较低,早年游侠在外名声不显,为亭长的几年中虽然结识了一些好友,但也上不得什么台面。刘邦的兄长刘伯早逝;次兄刘仲不过是个寻常的平民;幼弟刘交虽然在齐国跟着浮丘伯读过几本书,但在天下大乱之际也是百无一用。可见,丰邑刘氏既非延续百年的显赫贵族,又非势力庞大的沛县豪强,无法为刘邦的发展提供实质性帮助。所以,刘邦即便当时被推为沛县义军之首,但难免有些底气不足的尴尬。 因此,当沛县义军经过整编后,刘邦这沛公实际可以直接掌握的亲信武装只不过是樊哙、卢绾、薛欧、王吸等门客舍人和萧何、曹参、夏侯婴、周苛、周昌等沛县吏员同僚组成的心腹。可是,在成分复杂的三千沛县义军中,这类真正属于刘邦心腹的并不占绝对多数。别的不说,向来和刘邦不太对付的丰邑豪强雍齿手里便有一支不弱的队伍;被刘邦尊称为大哥的沛县豪强王陵手里也有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