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桥

中国桥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55609844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新中国70年的岁月中,广袤大地上,一座座雄浑壮丽的桥梁建成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直至全球瞩目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这些“中国桥”已成为亮丽的国家名片。本书用报告文学的形式,讲述了数十座中国桥梁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桥梁科技的发展、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这些故事,还刻画了中国桥梁人群像,展现了他们在桥梁建设中不懈奋斗、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品质,生动诠释了大国工匠精神。
目录
新中国桥梁建设史
第一阶段:建成学会
(1949年—1957年)
武汉长江大桥
“百岁老人”与“新生婴儿”
第25号方案
第一期司机培训班
凹形岩石钻头
“宋大锤”的故事
今夜灯光璀璨
迈开大步过长江
郑州黄河大桥
15天抢通京汉铁路黄河桥
他当选为世界青年代表大会代表

第二阶段:奋发图强
(1958年—1977年)
南京长江大桥
梅旸春与西林的分歧
“争气钢”诞生记
“打秋千”的沉井
一“米”一“米”推进
拍着电影建着桥
工地有个文工团
百辆坦克过大桥
三线建设中的桥隧
成昆线上三大桥
材料工班的小发明
黄河底的第一条隧道

第三阶段:融入市场
(1978年—1999年)
九江长江大桥
陈新和双壁钢围堰
“钢霸”的故事
她架设了九江桥的第一片钢梁
长江之吻
洛阳黄河公路大桥
在泥浆中下潜
新菏铁路长东黄河大桥
 “长东速度”和流动红旗
天津海门大桥
海河抢险

第四阶段:追赶世界
(2000年—2010年)
鄱阳湖大桥
智穿溶洞
夷陵长江大桥
第一次用全站仪
芜湖长江大桥
像珍惜生命一样
上海洋山港东海大桥
 “中国梁王”诞生记
“巨无霸”就位
青藏铁路上的桥
71天建成18座桥
哈达之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
桥之“孤岛”
宁屏路天池大桥
此桥“纯手工制作”
天兴洲长江大桥
莫内和佐罗

第五阶段:领先世界
(2011年至今)
大胜关长江大桥
胆小姑娘爬高塔
杭州钱江铁路新桥
钱塘江上敲“大锣”
二七长江大桥
江上擂台
渝利铁路蔡家沟大桥
请个老农当顾问
青岛胶州湾大桥
“赶海”架梁
鹦鹉洲长江大桥
千年乌木重现人间
东水门长江大桥
不夜城里的不夜桥
黄冈长江大桥
四两拨千斤的“卡子”
至喜长江大桥
背着父亲去建桥
新建滨北线松花江公铁两用桥
站在即将通车的大桥上
港珠澳大桥
一位老桥工的光荣与梦想
潮水的启示
这不算个啥
“抓娃娃”和“搭积木”
女儿心中“最厉害的桥梁工程师”
桥下游来白海豚
惊心动魄的“26小时”
成贵铁路宜宾金沙江大桥
大桥爸爸
杨泗港长江大桥
为主缆“穿衣”
青山长江大桥
穿针引线挂桥索
大瑞铁路澜沧江大桥
山谷间的自拍照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
海上溜索
大风吹过长屿岛
沪通长江大桥
站在大铁箱上乘风破浪

跋:世界桥,中国造
摘要
    “百岁老人”与“新生婴儿” 不少少年朋友都参观过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不知你们是否登过大桥的观景平台?这观景平台建在武汉市武昌岸铁路面的上游。游人由桥下拾级而上,到这里正好休息。这里是古黄鹤楼故址,视野开阔,站在这里远眺江色,心旷神怡,油然生出思古幽情。 观景平台上矗立着一座巍峨的建桥纪念碑。这座碑的造型很是奇特:碑座上是圆柱形的碑身,碑身上是一个立方体。原来,这一造型象征着建桥中创造的基础施工方法——管柱钻孔法。那圆柱代表插打于江底的管柱,那立方体代表将管柱打入江底的振动打桩机。之所以选择这一造型,是因为管柱钻孔法的发明和采用对武汉长江大桥的优质高速建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原定的基础施工方法可不是这种方法。1953年,武汉大桥工程局的局长彭敏携带着初步设计方案,前往苏联首都莫斯科请苏联政府帮助鉴定时,方案中准备采用的施工方法是气压沉箱法。这是当时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苏联政府组成了由20多名桥梁专家参加的鉴定委员会。委员会通过了这一方案。可是在鉴定会上,最年轻的委员西林没有表态,因为他对这种老式的施工方法心存疑虑。早在1949年,他到中国武汉时,就曾到长江边踏勘,研究水文地质资料,深感长江水深、流急、风大,采用老式施工方法恐怕有困难,并开始思考新的施工方法。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心存疑虑的年轻人被任命为专家组组长,带领20多位桥梁专家前往中国协助建设武汉长江大桥。通过详细调查和认真研究,他认识到,按老式的气压沉箱法,工人在长江这样近40米深的江底作业,承受气压和水压变化,每天只能工作33分钟,而且极易患病,不仅身体健康受到危害,还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在以往潜心研究的基础上,他大胆地提出:采用新的基础施工法——管柱钻孔法。具体说,就是将直径1.55米的空心管柱打入河床岩面,并在岩面上钻孔,在孔内灌注混凝土,使其与岩石牢固凝结,然后再在上面修筑承台及墩身。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气压沉箱法存在的问题,而且使水下人工作业转为水上机械化施工,减轻劳动强度,保障工人健康,节约造价,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西林深知,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会遇到阻力。他本人对这个新的方法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气压沉箱法如‘百岁老人’,关于它的书有上百种;管柱钻孔法如‘新生婴儿’,关于它的书还没有一本。”果然,他这个“小字辈”提出的方法遭到专家组内和苏联国内“老字辈”的一致反对:“老方法有成熟的经验,又是经过两国政府批准的,为什么要去冒险另搞一套呢?” 可是在中国,从铁道部部长滕代远、桥梁专家茅以升、大桥局局长彭敏、大桥局总工程师汪菊潜,到广大技术人员,都支持西林的建议。中苏两国的技术人员认真准备,紧密合作,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试验的成功。苏联政府特派一架专机送以运输工程部部长为首的专家组前来检验,肯定了这一成果。中国国务院也批准施行管柱钻孔法。一个“新生的婴儿”呱呱坠地了。 采用新的施工方法,使建桥速度大大加快。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比预定竣工日期提前了15个月。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西林等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2015年5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还特别提到了西林。习近平说:“中国有句老话,‘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人民感谢为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专家们。” 少年朋友,读完这个故事,再来到武汉长江大桥的纪念碑前,你一定会有无限感慨,为当年建设者的辉煌业绩和创新精神而自豪。 (余启新/文)(P4-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