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土摩托看世界 在旅行中寻找人生坐标

土摩托看世界 在旅行中寻找人生坐标

  • 字数: 2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袁越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67005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9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印度、土耳其、复活节岛、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加蓬、莱索托、加拉帕戈斯,这些年我一直在行走,新手常见的新鲜感已经逐渐让位于对陌生世界的冷静的好奇心。多年的经历让我变得更加中立,不再被一些听起来政治正确的概念所左右,学会了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待世间百态,细心探究其中的规律。一句话,当我知道的人类故事越多,我对这个世界的偏见就越小。
目录
前言 1
骄傲的印度 3
佛教在印度的遭遇 14
与披头士 40
印度白金的故事 54
土耳其是一面镜子 74
安纳托利亚之战 80
从奥斯曼到土耳其——东方帝国的解体
与重生 104
宗教的力量 127
复活节岛——人类的实验场 143
石像的秘密 146
天 灾 160
人 祸 171
翻越富士山 183
哈萨克斯坦:文明的走廊与战场 194
一个哈萨克村庄的求生之路 216
委内瑞拉的美丽与哀愁 224
查韦斯葬礼亲历记 236
中国商人在加蓬 251
谁的热带雨林? 268
孤岛莱索托 274
独一无二的加拉帕戈斯 292
沿着达尔文的足迹 298
谁来保护亚马逊雨林? 322
摘要
     骄傲的印度 印度是全世界宗教气氛最浓的国家之一。不但印度教和佛教均起源于此,而且伊斯兰教、基督教、耆那教和锡克教等等也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人认为,如果说美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话,那么印度就是一块巨幅的民族镶嵌画,各个民族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互不影响,永远融合不到一起去。 拜火教的故事 印度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下面我来讲一个关于拜火教的故事。 看过《倚天屠龙记》的读者一定还记得那个神秘的明教,明教又称摩尼教,2世纪起源于古波斯。而明教的源头之一就是公元前5世纪时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这个教最崇拜的圣物是火,所以又名拜火教。 拜火教同样起源于古波斯,8世纪时因为受到伊斯兰教的迫害而被迫逃到印度。他们自称帕西人(Parsee),多年来辗转于印度各地,以务农为生。英国殖民地时期,孟买变成了重要的通商港口,帕西人见过世面,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比其他印度人快,他们立即看到了商机,整体搬迁到了孟买,或经商或倒卖房地产,迅速成为孟买最富有的社团之一。 孟买市中心有个马拉巴山(Malabar Hill),这是一个占地22公顷的小土丘,算是孟买优选的地段,拜火教将其买下,建了一座寺庙。我2007年时参观过这座寺庙,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内部装饰都极为考究。寺庙后面竖立着三个“沉默之塔”,塔顶是帕西们举行天葬的地方。拜火教视火为圣物,而尸体是不洁之物,所以不准火葬,只能天葬,就是让秃鹫来把尸体吃掉。 没想到,近几年孟买发展得很快,寺庙周围建起了无数摩天大楼,高过了“沉默之塔”。这样一来天葬的景象就被楼上的居民尽收眼底了。拜火教多次抗议未果,只好作罢。 故事讲到这里,印度这个国家的很多重要元素都已经具备了。 首先,这是全世界宗教气氛最浓的国家之一。不但印度教和佛教均起源于此,而且伊斯兰教、基督教、耆那教和锡克教等等也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占绝对优势的印度教是一个多神教,没有创始人,没有绝对权威的经典(比如《圣经》),没有统一的宗教管理机构,甚至连神职人员都很少。印度教对其他宗教相当宽容,允许各种一神教和多神教与自己共存。与其说这是一种宗教,不如说这是印度次大陆许多民族的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的混合体。拜火教当初被伊斯兰教逼得走投无路时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逃往印度。印度人经常自豪地称自己的国家是全世界各种宗教、文化和族群的收容所,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任何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肯定会惊讶于印度人的宽容。这个国家好像什么事情都能被容忍,仿佛印度人骄傲得不屑于跟异类们计较。其实这种容忍背后的精神支柱是种姓制度,这是印度教的核心,它把印度人分成四个不同的阶层,彼此之间不能互换身份,也不准通婚,实际上等于把种族歧视这一陋习给制度化了。 种姓制度是印度人抵抗外来文化的不错武器,所有外来民族都被划分成单独的种姓,并以这种方式融人印度人的生活。比如,一个游牧民族可以继续保持吃牛肉的传统,只要他们愿意承担被划分成贱民的后果就可以了。拜火教的传统之所以保持了这么多年还完好无损,帕西人之所以在印度生活了一千多年还能完整地聚居在一起,其原因就是这个种姓制度。 印度的公共知识分子、《印度时报》专栏作家格查仁·达斯(Gurcharan Das)在其名著《解放了的印度》(India Unbound)中有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如果说美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话,那么印度就是一块巨幅的民族镶嵌画,各个民族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互不影响,永远融合不到一起去。 达斯先生还认为,一幅好的镶嵌画也是要有统一风格的,印度的风格就是印度文明,以及印度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历史上很多迁徙至印度的外来族群最终都在生活方式上被印度人同化了。当然这里面也有例外,比如伊斯兰教是个非常强硬的一神教,穆斯林不愿意被划归到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当中,双方矛盾不断,最终导致了印度的分裂。 再比如,印度共和国历史上至少有三位优选领袖(圣雄甘地、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死于谋杀,原因都和宗教或者民族冲突有关。 既然文化冲突如此厉害,如今的印度靠什么凝聚在一起呢?路透社驻印度记者苏乔·杜哈(sujoy Dhar)先生认为是民主制度。“印度从建国时起就实行民主制度,一直没出什么大乱子,这是尼赫鲁的功劳。”他对我解释说,“别看最近不少地方在闹独立,有的甚至还很血腥,但他们只是要求自治而已,谁都不愿意脱离印度联邦,因为他们都看到了巴基斯坦的样子,明白民主制度是多么重要。” “民主,就是今天的印度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尤其是跟周边的这几个南亚国家相比更是如此。”他补充道。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