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三德范村/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丛书

三德范村/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丛书

  • 字数: 17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朱振华, 著
  • 出版日期: 2017-12-01
  • 商品条码: 9787560759227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63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朱振华著的《三德范村》为“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丛书中的一种,主要对三德范村进行研究。三德范村地处章丘南部,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并入选重量传统村落和省级传统村落。本书重点对三德范村的历史沿袭、风俗习惯、民间杂艺等进行研究。
目录
第一章 齐长城下“第一村”
一、“七百骡子八百驴”
二、四村一社
三、“十门九亲戚”
第二章 上风上水“聚宝盆”
一、五味杂陈巴漏河
二、“一黑一白做活路”
三、吃水不忘挖井人
第三章 问我祖先何处来
一、“三德范”村名考
二、一根胡同一伙人
三、“老祠堂”的谜团
第四章 靠山人家讲究多
一、衣食住行
二、人生仪礼
三、乡规民约
第五章 红红火火“大扮玩”
一、前奏:“忙年”
二、序曲:“拜年”
三、高潮:“大扮玩”
四、绝响:“报官”
第六章 村里的人村里的事
一、山里人的“雅趣”
二、老辈能人
三、传说人物
四、德溥先生的故事
附录
一、三德范锦屏山碑刻辑录
二、三德范现存各家族谱所载“乡贤”一览表
三、重要民俗资料提供者简介
参考支献
后记
摘要
    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联结章丘和莱芜两地的主要道路仍然是这条“官道”。不过,虽然是章丘南部的主要通道,但这条古道在很长时间里都保持着乡土道路的原貌。
     道路的改变对村落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三德范生产大队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整修巴漏河河道,先后在村内的巴漏河上架设了胜利桥、三孔桥、中心桥、北大桥4座桥梁。村内的交通干道也从原先的一条章莱古路扩展成中心路、内环路、外环东路、西路、南外环路和北外环路等五纵三横的双环路框架,新辟和改造的道路达到12.7公里。
     村内道路的改变直接影响了村庄面积和居民区的布局。1984年,生产大队解散,三德范东、三德范南、三德范西、三德范北4个行政村先后“划胡同而治”。当时,国家的土地管理政策正好处在空窗期,各行政村自行划了一大批宅基地,住宅拥挤的村庄像气球一样膨胀开来。随着新街巷不断出现,加上工矿企业、学校、商品房等占地增多,村域面积从清代晚期的1000亩左右跃增到2400多亩。从那时起的lO年间,新建住宅纷纷按照道路延伸的触角选择在村落周围的空阔地带修建。同时,虽然老宅多有改造维修,但由于旧街巷不能适应新式交通工具如汽车等的出入,加上分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内大量住宅开始荒废、闲置。
     几乎与村内道路建设同步,1965年,明莱公路修建,其逐渐取代了章莱古道的作用。1989年,在远离村庄的东侧修建了省道242线,其又逐渐取代了明莱公路的作用。就这样,20世纪80年代末,处于联结章丘、莱芜交通要道上的三德范,在内部道路和交通环境改善的同时,逐渐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
     另一方面,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20世纪以来采矿业的发展,三德范商业活动频繁,集市贸易也十分发达。
     很多老人说,三德范的集市“在自己小时候就有,少说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七百骡子八百驴”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从三德范村路过的搞运输的商贩很多,商队络绎不绝。
     这些以驴或骡子为主要运输工具的运输专业户俗称“赶长鞭的”。一驴二骡(或马)为一“鞭”,有实力的人家,可养2~3鞭牲口。“赶长鞭的”一般成群结队,以便相互照应。他们的运输范围,近则几十里,远则上千里,有的直达江南诸省。当地曾流传“刘公二骡一驴下江南”的传说。
     据三德范村村民毛兴元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大街”住宿一晚不过2角钱,一车白菜不过三四块钱。一些商贩常从莱芜贩白菜、姜、萝卜来章丘卖,再把章丘的大葱带到莱芜卖。毛兴元提到自己也曾到百里外的莱芜口镇贩萝卜卖,挣点小钱,来回差不多需要2天。那时候农村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载物大多用木轮车,推起来不但很沉,还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加上道路十分崎岖、,坑坑洼洼不平坦,推起来更加费劲。特别是下雨的时候,裸露的石子以及湿滑的泥巴都让赶路变得异常艰难。
     集市和发达的贩运也促进了三德范坐商的发展。章莱古道两旁,既有供行人吃住的旅馆饭店,也有专门“接待”贩运的牲口的牲口店。按照村民张万运的话说,“猪来了也得接待,那时候就有专门的猪店”。那时候的牲口贩子买下莱芜地区的猪,然后贩运到章丘卖。山路不好走,为了保护这些贩运的猪,猪贩子还会给它们穿上小鞋子。莱芜产姜,莱芜地区的人到章丘去卖姜,都会路过三德范。此外,还有一些卖日用品和小百货的商贩聚集在这里。
     据说,集市最初设在“大街”与陈家巷交界地带,五日一集,集日是农历每月的“二七”,即逢二和逢七的日子。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集市设有粮食市、蔬菜市、油盐市、山果市、牲口市、木货市等。一般而言,买粮食和油盐是人们赶集的主要目的。芹菜、香菜等蔬菜属于“细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和鸡鸭鱼肉等同列,不是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时,村民一般都舍不得购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三德范赶集你会见到产自莱芜的姜、来自山区的山货等,这些都是由外地商贩沿章莱古道运到三德范集市上来的。对于商贩来讲,卖姜是一件辛苦事,他们推着木轮车从莱芜赶来,沿途售卖。当地流传着“一车姜,卖一冬”的故事。
     P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