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美学文选(精)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美学文选(精)

  • 字数: 234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宗白华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295968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美学文选(精)》旨在对中国美学辉煌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与回顾,全面立体地展示现代美学大家宗白华的主要学术成果,给美学研究者与普通读者提供经典、全面、权威的美学文本,从而推动新时代中国美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毕业于同济大学,1986年12月20日逝世,中国现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
目录
前言
美从何处寻?
美学的散步
美学与艺术略谈
艺术生活(艺术生活与同情)
文艺的境界
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
略论文艺与象征
论文艺底空灵与充实
技术与艺术
——在复旦大学文史地学会演讲
谈诗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艺术与人生
艺术与中国社会生活
哲学与艺术
——希腊大哲学家的艺术理论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增订稿)
清谈与析理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
中国艺术三境界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论中西画法之渊源与基础
中西画法所表现之空间意识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附录 宗白华著译年表简编
摘要
     美从何处寻?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者,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流云小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越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你就会像一面镜子,像托尔斯泰那样,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人们会感谢你的。 那么,你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了吗?我说,如果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经常碰到情感的波涛,思想的矛盾,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只有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把它形象化了,表现在文艺里,或是你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你的欢乐表现在舞蹈的形象里,或把你的忧郁歌咏在有节奏的诗歌里,甚至于在你的平日的行动里、语言里,一句话说来,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除此以外,恐怕不容易吧!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人生的,社会的,自然的),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你的意志只能指使你的眼睛去看她,或不去看她,而不能改变她。你能训练你的眼睛深一层地去认识她,却不能动摇她。希腊伟大的艺术不因中古时代而减少它的光辉。) 宋朝某尼虽然似乎悟道,然而她的觉悟不够深,不够高,她不能发现整个宇宙已经盎然有春意,假使梅花枝上已经春满十分了。她在踏遍陇头云时是苦闷的、失望的。她把自己关在狭窄的心的圈子里了。只在自己的心里去找寻美的踪迹是不够的,是大有问题的。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在寻找美的踪迹。他的书法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不仅是大宇宙,小小的事物也不可忽视。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见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仅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和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琴曲《伯牙水仙操》的序上说: 怕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香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毒粮从之,至蓬某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泪没,山林窗实,群鸟悲号。仰天叹日:“先生将移我情!”乃接操而作歌云:“导洞庭分流斯护,舟挥逝今仙不还,移形素兮蓬莱山,软钦伤宫仙不还。”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